..續本文上一頁。而我們用現在的感覺器官了解的東西常常有時間、空間相,超越了時間空間的東西我們就沒法說清楚,因爲沒那個體驗。而科學由于它植根在我們最基本的感覺上,科學認知的能力是有限的。還有其它認識世界的途徑嗎
有,那就是通過禅定去開發直覺。我們有時打坐爲什麼不能進入書上講的四禅八定呢
那是我們的執著太多,執著身體,執著感覺,這樣坐禅遇到佛來或魔來的時候就會時喜時懼,心早亂了,遇到樂境就在美滋滋的受用,那還前進什麼
所以說,我們和釋迦佛的根本差別是我們處處執著,放不下。這種執著很深,有時我們都沒有覺察。說到底,心髒的跳動,腸胃的蠕動都是執我的感覺。真能全盤放下則處處空空朗朗,了知宇宙實相。這就是釋迦佛的部分境界。
釋迦佛爲了讓我們達到他的境界而傳教說法,首先是破除我們的執著,這是我們煩惱的根本。這些執著包括對自己的執著和對道理、邏輯的執著。去執的方法很多。南京寶華山是一座響譽中外的律宗道場,以前每年春秋二季傳戒,對來此受戒的要求極爲嚴格。登記時知客師傅坐客堂正中,手中拿一根柳條,那是用來打人的。有人來受戒,知客師就問:來幹什麼
如果回答說:我來受戒。那麼他又會問:誰叫你來的。如果說:是我師父叫我來的。那麼他立刻就會給你一柳條,說:你師父叫你來,你不發心就來了嗎
如果說是我自己來的。也會馬上吃一柳條,並會對你說:你目無尊長,沒經師父認可就自作主張來了嗎
如果說:我自己想來,也是師父叫我來的。那麼還是一頓痛打。如果你不服問他:你爲什麼打我
知客師就會對你說:你小小的年紀就學會了投機取巧,油腔滑調,最是該打。反正怎麼答都是挨打,是不是知客師傅不講道理
不是,知客師傅很慈悲的。但爲什麼怎樣都是挨打呢
這叁柳條打掉的是什麼
打掉的就是執著。
我們講的不執著,是以智慧爲先導的,不是讓你什麼都不在意。什麼都不在意,其實也是一種對不執著的執著。我們凡 夫不可能一下子執著全消,要有一個漸進的過程。在什麼層次上就做什麼事,否則,其後果你是承擔不了的。有一位禅師教他的徒弟讀經。小徒弟讀了幾天以後,認爲自己已經明白了空、不著相的道理。有一天,他坐在樹下,他師父走過來,他瞄了一眼,但是沒有動,就好象沒看見一樣。師父就問他:師父來了你爲什麼不站起來合掌呀
徒弟說:根據佛經說的,站不站都是空,我不站起來就等于站起來啊。師父聽了就樂呵呵地給了他一拳。徒弟跳起來說:師父怎麼打我
師父說:打不打都是空,我打你等于不打你呀。通過這個公案,首先告訴我們:修行不能機械化,不能形而上學,應該按照次第循序漸進。在循序漸進的基礎上頓悟。以上所說的無非是告訴大家一個道理,釋迦牟尼是一個覺悟了的人,是教師,我們應該發大心,按佛的教誨次第修行。
四、南傳佛教的教義
南傳佛教的特點是樸素求實。佛教中曆代祖師大德都很簡樸。南傳佛教的寺院有叁個要素:菩提樹、大殿、白塔。他們的大殿非常簡單,與我們的琉璃瓦大殿相比,整個寺院就象民房一樣。這也促使我們求實。斯裏蘭卡、泰國的僧人穿著也很樸素。前些時候泰國的僧王來訪華,隨行人員穿的都是平日穿的那種咖啡色的衣服。這說明他們到哪裏都是一種心境。這非常難得。南傳佛教國家的經典主要是《阿含經》、《阿毗達摩》和戒律。《阿含經》的經文非常短,象孔子《論語》的形式。要把它譯成中文很困難。這些話基本上是釋迦佛的原話。《阿含經》的中心思想是四聖谛、十二因緣、戒律、果報等。雖簡單,但應用到生活中是個大學問。在斯裏蘭卡、泰國,人們基本上是用這種思想指導生活的。他們把釋迦佛當教師。佛不能代替我們解脫,要想有受用,就必須自己去做。即使說去西方極樂世界,那也要念佛至一心不亂,證到念佛叁昧才能往生。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修持的過程。就是靠佛力,其實是自他不二的。南傳佛教之所以興盛,與它用佛法指導他們的日常生活是分不開的。佛法與世間法結合到一起,才會有生命力。
南傳佛教最大的特點是樸實,對形而上學的問題很少涉及。佛陀時代有人提出十四個問題問佛,如宇宙是否是永恒的
宇宙是有限嗎
有邊嗎
如果有,在哪裏
佛悟後的境界是什麼
身與心是相同還是不同
人死後還存在嗎
不存在嗎
既存在又不存在嗎
等等。所有這些問題佛陀都不回答。爲什麼不回答,因爲佛教的根本教義第一是告訴人們世界有苦,第二是告訴人們解除痛苦的方法。而那些形而上的問題,跟教義關系不大。不是我們目前迫切需要掌握的,其次若在這些問題上糾纏下去,則會永無止境。佛經上有這樣一個比喻:有個人中了毒箭,人們把他帶到醫生那裏,而那個人是個非常認真的人,對醫生說:你先不要拔箭,我先要了解一下,這支箭是誰射的
箭上的毛是什麼鳥身上的
……如這樣追究下去,那個人早就死了。我們的生命是短暫的,人身難得,要集中精力去解決最迫切的問題,那就是學習佛法,把握生命。第叁、我們的語言沒法回答這些問題。語言是總結我們的經驗,以表達我們現在了知的範圍內的事物,離不開世間、空間相,而對于我們沒經驗過的,語言就沒法表達。在佛經中還有一個比喻:河中的魚和烏龜是好朋友,有一天烏龜到陸地上來散步,回來後,魚問它:你到哪兒去了
烏龜說:到岸上散步去了。魚說:散步是不是遊泳啊
烏龜說:不是,是在岸上走。可是魚始終不明白散步是怎麼回事,因爲它從來沒有這樣的體驗,它要是到岸上散步就回不來了。所以很多靜坐的體驗,特異功能,你必須自己去做才知道,語言是表達不清楚的。但又有人問:是不是佛陀不知道所以回答不上來
這我也沒法回答。不過有一點可以告訴大家,釋迦佛有一次在一片樹林裏捧起一把樹葉問弟子:是我手中的樹葉多還是森林裏的樹葉多
弟子說:當然是森林裏的樹葉多。佛說:同樣,我所說的法就象我手裏拿的樹葉,我沒講過的法就象森林裏的樹葉一樣多。所以說:釋迦佛說的法只是一小部分,爲什麼會那樣
因爲釋迦佛是應機施教,大家不需要的,佛不會賣弄學問,因爲佛說法不光是爲了傳教,而是爲了解決衆生的問題。
五、南傳佛教對禅定的重視
南傳佛教之所以能興盛,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對禅定的重視。可以說,沒有禅定就沒有佛教,只有通過禅定的修習,才能開發智慧,才能有真正的受用。在斯裏蘭卡,每月的十五日稱爲月圓日,是全國的公共假期。所有居士、信衆,都到廟裏來修習禅定。早晨先到佛殿裏拜佛,之後,獻花供佛。他們不是用香燭供佛,他們那有一種叫“寺廟”的花,一年叁百六十天,天天長,天天掉,大家就撿起來洗淨後供佛,早晚則用小油燈供佛。然後聽出家人說法,在法師們的帶領下坐禅,一天二、叁次。
還有一種形式是在孤島上修行,斯裏蘭卡周圍有很多樹木茂盛的孤島,每一個孤島就是一個坐禅中心。去那兒修行要有許多的條件:不是出家人不許去;不習禅定不許住;進去後叁個月內不許出來;進去時不許帶任何東西。島上條件極其簡陋,但在那兒證了初果、二果的大有人在。靜坐中會出現各種現象,佛來、魔來、快樂、恐懼等,出現了問題你就可以問禅師,他一聽就知道你問題出在哪裏。因爲他們都是過來人。你若在那兒經過叁個月的靜坐會有很大進步。他們那些僧人氣質表情與一般人都是不一樣,所以斯裏蘭卡人對這些人特別尊敬,認爲供養他們是自己的福德,都爭先恐後。他們的飯由一個小船送過去,等僧人們吃完飯他們就趕快離去生怕打擾他們。
還有一種靜坐中心是在森林中,比孤島松一點,但有一個特點:每個中心都有一具真的骷髅,要求年青的比丘修不淨觀。因爲一看到好看的就欣賞,這樣很難不貪著。因此,讓人面對一具骷髅,這時再叫你愛你也不敢了,這很有效。有時他們在房間裏也放一具骷髅,時刻提醒自己要有苦、空、無常的觀念。
泰國佛教更以靜坐著稱。那兒有一座法聖寺,占地二百畝,有一個大講堂可容納1萬人。門外所有的地方都是草坪,中間有樹木,人可以坐在樹下。去年,泰國十八所大學聯合在那裏舉辦了一次夏令營,有上千的學生參加。那裏蚊子特別多,每棵樹下挂一個帳篷,每個帳篷裏坐一個學生。他們每天靜坐的時間很長,這些都很值得我們借鑒。
曼谷附近有一座佛城,可容納上萬僧人一起靜坐,每逢國王生日,也就是泰國的國慶日,政府要組織至少一萬僧人去那裏靜坐,修習禅定。數以萬計的信徒紛紛趕來護法,以此功德,祈求國泰民安,場面十分感人。
在泰國北部森林中,還有專門修中國禅宗的。那裏靜坐中心的禅師們都很有道行,就連國王每年都要乘專機到那兒請教。泰國的居士有這樣一個習慣,他們在塵世中工作、生活一段時間後,感到心情煩悶時就到寺院靜坐一、兩天,等心情甯靜了再返回塵世去工作和生活。
斯裏蘭卡有兩種坐禅方法:一種是定禅;一種是觀禅。每一種都是一個龐大的體系。在觀禅中,觀想的方法有四十多種,如觀骷髅叫不淨觀,還有把自己的身體分爲一個部分一個部分去觀想,看看哪塊骨頭哪塊肉是自己的,這也可以有效地破除對自我的執著。還有一種方法叫四梵行,四梵行就是慈、悲、喜、舍。例如慈觀,可以分爲幾個步驟:
1.對自己修慈。觀想:願我快樂,願我幸福,願我無害無惱,這樣你自己就會慢慢高興起來了,自己高興了,就會變得和善,別人見了你也會高興。
2.對你最親近的人修慈。通過第一步的修行,當慈愛遍滿自己周身以後,可以觀想:願我父母、親人、朋友、師長快樂幸福,過一段時間也會成就安止。
3.對一切人修慈。當第二步完滿之後,進一步把這種愛擴展到普通人、動物、餓鬼、一切有情,包括自己的怨敵。這是很不容易的,但是只要我們除去固執的己見,多從他人的角度去考慮問題,也是可以做到的。
這樣修習完成以後,會對整個世界充滿慈愛,因爲你的慈愛會使你周圍的一切與你親近,你會發現你的路很寬,生活到處充滿了陽光。
其它的觀法還有很多,在《清淨道論》裏有詳細的講解。
六、佛化社會
關于佛教社會化,孫中山先生曾說:佛法可以彌補法律之不足。這是就佛教的社會作用而言的。我們知道,法律是維護社會治安。誰犯了罪,法律就理所當然地懲治誰。而佛教是讓人滅除貪、嗔、癡,教人慈悲喜舍,使人不産生邪念,若真是依教奉行,肯定對社會安定繁榮大有益處。
泰國95%以上的國民信仰佛教,寺院29144座,僧尼30多萬人,沙彌11萬多人,寺童6.5萬人,僧王是僧團的最高領袖,地位極高。無論國王、百姓,見到僧王都要跪拜。僧王本人很有道德,不幹預國事,政教分開。
在泰國,短期出家蔚然成風,即使是當今國王也曾出家兩個星期。泰國人普遍認爲,出家的功德特別大,出家後把功德回向給父母是報答養育之恩的一種方式。一般人至少要出家3個月,否則被認爲不孝。人們覺得沒有出過家的人容易松懈懶散,因爲出過家的人首先是能受到很好的教育。
在斯裏蘭卡,僧人有他特殊的地位。叁百年前,那裏是殖民統治,英國人爲同化這個民族,在那裏傳播基督教。1948年斯裏蘭卡獨立。在此之前,斯裏蘭卡的獨立運動是由僧人複興佛教開始的。以此形式來反對英國的殖民統治。可以說斯裏蘭卡的老革命是僧人。其中一位老僧人還健在,現在是總統的顧問。幾乎總統的任何決定都要請教他。
在五十年代,在斯裏蘭卡興起了佛教的熱潮,並且吸收了一大批優秀的人才。先後有幾十人從牛津、劍橋、美國回來,在社會上各大學布教弘法,他們吸收了一些西方文化的長處,把佛法緊密與生活聯系在一起,非常行之有效。他們的僧才教育是國家教育的一部分,所以僧人的素質很高。那裏的每一所大學都吸收僧人。僧人在大學學習、講經說法更是平常事。在家人遇到麻煩總要去請教僧人。上完大學,國家分配工作,但一般有50%的人還俗。斯裏蘭卡的佛教教育非常普遍,小孩從一年級到大學都要到寺廟裏學習。他們一般每周上五天課,周六、周日到寺廟學佛。也把佛法編爲12年級,政府考試,通過不了佛學這一關是不行的,這有點類似我國的政治課。他們以佛教教化社會,所以老百姓的佛學水平都相當高。你若跟他們談佛法,他們會很高興。
泰國的僧人是托缽乞食的。他們有固定的路線,每天早晨六點,居士們都在門口等著僧人化緣。在湖區有些僧人是乘船化緣的,居士們就等在碼頭上。他們是嚴格遵守過午不食的。他們葷素都吃,根據戒律的規定,出家人托缽乞食是不能挑剔的。居士們給什麼就吃什麼。
總之,在南傳佛教國家,佛教與社會及人民生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其關鍵是政府、知識分子、人民承認佛教是可以爲社會服務的,這也是那裏佛教興盛的主要原因。
通過以上的介紹,能使大家對佛教的不同部派有所了解,更重要的是要從中吸收和借鑒他們的長處,激勵自己的信仰和修持,使佛教真正落實到我們的生活中,並起到化導社會的作用。我就講到這裏,謝謝!(根據錄音整理)
《初探南傳佛教興盛之因(淨因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