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南传佛学七种清净中的第七智见清净,谓亲证出世间的智慧,获得直观真实的正见,清除了不如实知见的迷昧心。
四向四果之第一须陀洹向(初果向),意译“预流向”,谓趋向于进入圣者之流。《俱舍论》卷二三:“诸无漏道总名为流,初预此流名为预流。”由世第一位深观欲界苦谛,观力纯熟,一刹那间亲证苦谛,得“苦法智忍”,进入预流向,继而没有间隔地次第观三界四谛而得苦法智、苦类智忍、苦类智、集法智忍、集法智、集类智忍、集类智、灭法智忍、灭法智、灭类智任、灭类智、道法智忍、道法智、道类智忍共十五种无漏心,名为见道(亲见圣道);又名“入正性离生”,谓入涅槃圣道而离见惑烦恼;又名“圣谛现观”,意谓以无漏慧现见四谛,现观(梵巴语abhisamaya),谓以现量分明现见,《成唯识论》卷九:“现谓现前,明了现前,观此观境,名为现观。”苦法智等八智,谓由亲证而得现见四谛的出世间智慧,苦法智忍等八忍,则指证得八智的因或前奏,“忍”谓对四谛理认可承受。类智类忍,指关于色、无色界的智和忍,因为类似于先所得的欲界智、忍,故名。至须陀洹向位,因亲证真理,对佛法得到由切身体会所确认不疑的正信,故能于见道之一刹那间顿断三界的身见等共88品见惑,打开直观佛法四谛的智慧眼,名“法眼净”,《杂阿含》第262经佛言:须陀洹得法眼净,“不见于我,唯见于法”,此“法”指四谛、三法印之真理。《阿含经》》说法眼净者“远尘离垢,见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诸疑惑,不由他度。”《瑜伽师地论》解释说:“见法”谓于四谛善见;“得法”谓获沙门果(证果);“知法”谓于己所证能自了知。此外法眼净者还有于佛法僧如实遍知、于自证无惑、于他所证无疑、不籍他缘宣说圣谛、一切他论所不能转等殊胜利益。《大乘阿毗达摩杂集论》说预流分顿渐二种出离,渐出离者见道后依次渐证二三四果,顿出离者见道后依未到地定发出世间道顿断三界一切烦恼而证阿罗汉果。
第二须陀洹果,意译“预流”,又名“初果”。从预流向十五心后,无间隔地证得第十六心“道类智”——亲证色、无色界道谛的智慧。从此证须陀洹果,开始进入修道位。此位圣者得“位不退”、“信不退”,若寿命长,继续进修,可以即生直证阿罗汉果,即便来不及继续修证而再入轮回,也不会退失对佛法的信仰追求,不会犯戒造杀盗淫妄等恶业,不会堕入三恶道,至多只在人天二道往返七次,最后必定得涅槃。一般说须陀洹断身见、戒禁取见及疑(对佛法的疑惑)三结,欲界烦恼相当淡薄。《治禅病秘要经》:“不贪世间,达解空法,豁然还得本心,破八十亿炯然之结,成须陀含。”《楞伽经》卷四:“须陀洹断三结烦恼,离贪嗔痴”,由住三昧之乐,离性嬉戏及性需求。《清净道论·说智见清净品》列举须陀洹所断烦恼和恶业有:身见、邪见、戒禁取见、疑、悭、引生三恶道果报的欲贪和嗔恚,以无常、以无我为我的想、心、见之颠倒,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邪业、邪命(以不正当的手段谋生)及其他由于烦恼而不应有的行为(“不应行”)。《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九说初果人“虽复有欲等者,道共戒力,性离邪行,他境自妻,一切不犯。”“虫常任运离刃四寸”,虽有事中与烦恼相关的独头意识生起,而了法本空不计其有实性,虽能润生于欲界而不生修罗、鬼、畜、地狱四道。但此位圣者尚未断能引生人天果报的欲界贪、嗔等烦恼,淫根、情根未断,当遇到特别有吸引力的境缘时,虽然不会做出违反戒律及社会道德规范的事,但还可能生起贪爱嗔嫉慢等有漏心,可能见色起意甚至堕入情网,因此未能免再生于人天。《修行道地经》云:“其修行者已得初果道迹,知诸五蕴皆归无常,不能尽除。……长夜修习离于爱欲,适见好色,淫意还动。”《大智度论》卷二八:“虽得初果第二道,犹为欲染之所蔽。”质言之,初果圣者在见地上是圣人,在本能性欲望上有时还是凡夫。
第三斯陀含向,又称“二果向”、“一来向”,以所见之道继续修持,断欲界共九品修惑(随思而起的贪嗔等烦恼)中的下三、四品,烦恼较初果更为淡薄。断三品修惑者还会于人天中来降生三次,称“三生家家”,断四品修惑者会于人天中降生两次,称“二生家家”,其中皆分来往于人中的“人家家”和来往于人、天二处的“天家家”。
第四斯陀含果,意译“一来”,谓因断了欲界九品修惑中的下六品,贪嗔等烦恼更为淡薄,只须再来降生于人中一次,即必定证得阿罗汉果,故名。又称“二果”。《清净道论》说此位圣者之智能断(粗的)嗔,不会因遇拂逆而发大火。此位圣者的人欲尽管非常淡薄,但还遗留有三分未断,还有对特别境偶然生起贪爱等的可能,《修行道地经》:“得往还道斯陀含人,若见外形端正姝好,淫意还动。若说恶露瑕秽不净,淫意即灭。”其烦恼比初果人要淡薄得多。
第五阿那含向,又称“三果向”、“不还向”,进而断欲界九品修惑中的第七、八品,人欲几乎断绝,但因只余一点人欲未断,尚须于来生才能证得阿罗汉果,故名“一间”(有一生为间隔)。
第六阿那含果,称三果,意译“不还”,谓断尽九品欲界修惑,不会再来欲界受生。此位圣者命终后,往生色界,于彼处继续修持,证得阿罗汉果,按其所断色、无色界修惑的不同而证涅槃的形式有别,分为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行无色、现般涅槃七种。此位圣者中成就禅定者,能入受想灭尽定,能发诸神通。《清净道论》列举此位圣者所断烦恼和不善业有:细的欲贪、嗔恚、恶作(后悔)、邪思惟、以不净为净的颠倒想,两舌、恶口。《修行道地经》云:“阿那含果,不退还世,以脱爱欲,无有诸碍淫鬼之患。”但还有与色、无色界相应的色贪、痴、慢等未断。《大智度论》卷二八:“虽离欲染第三果,余残痴、慢犹覆心。”
第七阿罗汉向,又称“四果向”,进断色界、无色界九品修惑中的前八品,最后入像金刚石摧碎一切一样能破坏一切烦恼的“金刚喻定”,断无色界非想非非想处(“有顶”)的第九品修惑,同时引令能断尽三界一切烦恼的“尽智”,即证无学位阿罗汉果。
第八阿罗汉果,称“四果”,阿罗汉(巴利语arahat)意为不生、杀贼、应供,谓断尽三界一切烦恼贼、不再轮回转生,因而应该受世间供养的圣者。〈摩诃般若经〉卷二:“断色染、无色染、无明、掉、慢,得阿罗汉。”《清净道论》列举阿罗汉道智所断的烦恼有: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痴)、昏沉、睡眠、无惭、无愧、(对名誉和称赞的)随贪、以苦为乐的想与心之颠倒、邪智、邪精进、邪念、邪解脱,绮语。阿罗汉又有两类六种之别。两类者,一慧解脱阿罗汉,唯依初禅未到地等浅定或顿观顿悟而发的无漏慧,断尽三界见、修一切烦恼,此类罗汉未必成就深定尤灭尽定及神通。二定慧俱解脱阿罗汉,不仅依无漏慧断尽三界见、修一切烦恼,而且成就禅定神通,能入灭尽定。六种者:1、退法阿罗汉,道力较浅,遇缘(如生病等)可能会退还至下三果。2、思法阿罗汉,常害怕退失果位。3、护法阿罗汉,精进防护所证果。4、安住法阿罗汉,虽不防护,亦能不退。5、堪达法阿罗汉,能迅速达到不动法阿罗汉。以上五种阿罗汉根钝,必须具备衣食具足、环境适宜等条件才能入定及解脱,名“时爱心解脱”(时常爱护所得法,在具备条件时得到解脱)。6、不动法阿罗汉,为最利根者,不为一切境缘所退动,不依赖任何条件而得入定及解脱,名“不动心解脱”。一般讲阿罗汉,都指不动法阿罗汉。
关于小乘道的修证阶梯,《大乘同性经》等说声闻十地:受三归地(归依佛教)、信地(依人而信)、信法地(由了解、理解佛法而信)、内凡夫地、学信戒地(持戒)、八人地、须陀洹地、斯陀含地、阿那含地、阿罗汉地。其中第六八人(忍)地,相当于须陀洹向见道位。又说缘觉的修证也分十地:昔行具足地、自觉甚深十二因缘地、觉了四圣谛地、甚深利智地、八圣道地、觉了法界虚空界众生界地、证寂灭地、六通地、彻秘密地、习气渐薄地。其中第七证寂灭地,相当于阿罗汉果,第八六通地证定慧俱解脱。一般说缘觉道的极果辟支佛不仅断三界一切烦恼,而且进断一分烦恼习气,其解脱、智慧皆超胜于阿罗汉。
二、阿罗汉的清净心
无论哪种阿罗汉,都亲证诸法无我的真实,彻底改变了凡夫以假我为中心的立场,永远断灭了能引起三界生死的一切烦恼,真正解除了对死亡的畏惧,自信“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自知不受后有。”如囚出狱,如鸟出笼,获得解脱生死的自由。他们自然不生任何烦恼,纵遇美色诱惑、刀剑逼迫,其心也纹丝不动,如古井水不起波澜,如大磐石风吹不动。他们没有任何欲望、需求、匮乏和恐怖、忧虑,如佛偈所言:“一切忧苦消灭尽,犹如莲荷不着水”[1],其心无依无系,安详平静,常浸润于涅槃的安乐里,这种安乐与世俗必依一定条件方得生起、起已即灭的快乐乐不同,不依待任何条件,恒常不灭或无生无灭。他们也可能有生病、饥渴、冷热等身体上的痛苦,但与凡夫遇到同样痛苦时身心兼苦不同,阿罗汉纵然“大苦逼迫,乃至夺命,不起忧悲称怨、心乱发狂,当于尔时,唯生一受:所谓身受,不生心受。”[2] 即便面对死亡的威胁,阿罗汉也坦然无忧,神通第一的摩诃目楗连明知到敌视佛教的执杖外道们那里去有生命危险,还是毅然前往度化,在外道们的殴打下安然命终。某罗汉在坐禅时自知被一条毒蛇咬了,须臾必死,而面不改色,坦然无忧。阿罗汉最突出的心理特征是无我、无欲、超脱、快乐。《法句经·罗汉品》描述阿罗汉的清净心:
“去离忧患,脱于一切,缚结已解,冷而无暖(意谓内心清凉而没有热恼…
《心识净化的进程及净心的妙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