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心识净化的进程及净心的妙用▪P3

  ..续本文上一页)。”

  “心净得念,无所贪乐,已度痴渊,如雁弃池。”

  “量腹而食,无所藏积,心空无想,度诸行地,如空中鸟,远逝无碍。”

  “不怒如地,不动如山,真人无垢,生死世绝。”

  “于村落林间,平地或山林,何处有罗汉,彼地即快乐。”(新译)

  南传《法句》阿罗汉们自称他们“于憎无憎”、“于贪欲无贪”、“无物障”、“无垢离诸尘,深入诸禅定””、“脱落贪嗔慢,亦非沾虚伪”、“断除一切结,无有恐怖者”、“言语有礼貌,不触怒于人”、“忍辱忍挨打,而无有嗔恨”,“有甚深智慧,善辨道非道,证无上境界”,六尘境和苦乐称讥打骂毁辱等对他们而言有如水洒莲叶、芥子入针锋,他们的心“如月净无瑕,澄静而清明”,多次情不自禁地宣称:“我等真快乐!”。南传佛教经藏中的《长老偈》《长老尼偈》保存的337位证得阿罗汉果的比丘、比丘尼所作1812首偈颂中,有不少对自己清净心之描述。如满金长老偈:“今生得解脱,内心及外表;贪欲彻底断,进入涅槃道。心意甚宁静,一切无执着;世界之生灭,我亦悉知晓。”[3] 阿吉得长老偈:“于死无所惧,于生无所恋,我有遍知智,身躯抛一边。”[4] 亥陀克长老偈:“我身甚轻松,喜悦心神爽,犹如一棉絮,随风而飘荡。”[5] 经载,佛的阿罗汉弟子们举止之安详,心情之恬静,迥然与众不同,使很多人仅见其外表,便不由得生起恭敬。

  罗候罗法师《佛陀的启示》总结阿罗汉的心理和人格特征说:

  “凡是亲证真理、涅槃的人,就是世间最快乐的人。他不受任何“错综”(complex)、迷执、忧、悲、苦恼等苛虐他人心理状态所拘缚。他的心理健康是完美的。他不追悔过去,不冥索未来,只是扎扎实实地生活在现在里。因此他能以最纯净的心情欣赏与享受一切,而不搀杂丝毫自我的成分在内。他是喜悦的、雀跃的享受着纯净的生活。他的敢管怡悦,无所烦扰,心灵宁静而安详。他既无自私之欲求、憎恚、骄慢、狂傲以及一切染着,就只有清净、温柔,充满了博爱、慈悲、和善、同情、了解与宽容。他的服务精神是最纯正的,因为他不为自己设想。他不求得、不积储,甚至不积储精神的资粮;因为他没有“我”的错觉,而不渴求重生。”

  阿罗汉中得定慧俱解脱者,还具有三明、六通、四无碍解等超人的智慧神通。三明,指三种明了不昧的智慧:以神通现量知晓自他前生宿世及因因果果的宿命明,知自他未来之生死及业果的天眼明,断一切烦恼及知他人烦恼有无及知断尽烦恼不再生的漏尽明。六(神)通,为天眼、天耳、宿命、他心、神变五通加唯阿罗汉以上圣者才有的漏尽通。漏尽(断尽烦恼)被算作一种神通,大概因为这也是一种自主心意的超常能力。阿罗汉的前五通,要比凡夫的五通灵通得多,大得多,并有遮伏凡夫神通的力量。四无碍解为法、义、词、辩四种无碍解,指深解佛法、善于讲解辩说的智慧,此唯利根阿罗汉所具备。

  须陀洹乃至阿罗汉果的证得,并非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信仰,并非是来世彼岸之安慰,而是即生现世便可体证的事。据佛教典籍记载,释迦牟尼门下的出家弟子,很多证得阿罗汉果,经中常言:经常随佛听法的定慧俱解脱大阿罗汉就有一千二百五十人。《杂阿含》第964经佛告婆蹉:比丘、比丘尼中,非但一二三,乃至五百,有众多人得尽有漏、无漏心解脱,证阿罗汉果。即居家的佛弟子优婆塞(男居士)、优婆夷(女居士)中,证得初、二、三果者也很多。佛临涅槃前到一个村庄,说村中居家佛教徒证得初、二三果者便有五百人之多。《长老偈》《长老尼偈》的作者337位僧尼,皆自言证阿罗汉果,其中很多都自言得三明六通,如迦汪帕蒂长老偈自言其神通力“能使萨河水,随意而流动。”乌布拉婉那长老尼偈自称“我得诸神通”,“一车四马驾,我以神通演”。有的偈回顾了自己修证得果的心路历程。

  据《阿含经》和其它原始佛典,很多佛弟子们听完佛说经当即获法眼净,乃至成阿罗汉,有的依法修习几天、几十天便证得阿罗汉,也有修行几十年尚未证得果位的,没有修得阿罗汉需要多长时间的定说。到了后世论典中,有了依声闻乘法修行最快三生、最慢六十劫证果,辟支佛(独觉)最快四世、最慢一百劫证果的说法,成为大小乘共认的定论。实际上,修证的快慢,取决于宿根、修行条件和修习之勤惰,大概不宜一概而论。龙树《十住毗婆沙论》说:“行声闻乘者,或以一世得度,或以二世,或过是数。随根利钝,又以先世宿行因缘。”这种说法较为合理。

  阿罗汉虽然断尽了烦恼,但还有烦恼的习气未断,此所谓习气,并不同于唯识学亦称为习气的种子,而指烦恼的一种残余势力,如装酒的瓶子,酒虽已倒尽而尚留有酒味。习气不足以使阿罗汉们生起能发动有漏业的烦恼,但使其性格带有某种似乎有烦恼的个性特点,如佛大弟子舍利弗证阿罗汉果后尚有嗔恚习气,有次佛批评他私自应请用斋不如法,舍利弗即吐出所食,并发誓永不应请。毕陵伽婆蹉成罗汉后尚有慢习,称恒河女神为“小婢”,女神到佛那里告了他的状,佛命他向女神忏悔,他合掌道歉说:“小婢请不要生气,我今向你道歉。”引得众人大笑。周利磐陀伽罗汉有淫习,入大众中问讯时先女后男。有一罗汉多生为猕猴,当听佛说法听得高兴时,常搔耳挠腮,跃上屋梁、树枝,颇像《西游记》中的孙行者。一些罗汉执着于空寂,倾向于离尘避世,不喜与凡人交往,不乐于利济众生,以入灭尽定“灰身灭智“为归宿,受到大乘的批评,斥之为“自了汉”、“焦芽败种”。这在阿罗汉中只是一小部分。据佛典记载,佛的大部分罗汉弟子,都遵从佛的教导,以弘法为己任,不辞辛劳,走到众生中去做度化工作,为众生排忧解难。

  

  三、大乘道清净心的历程

  大乘及在其基础上成立的密乘,都以普度一切众生皆共成佛为理想,以誓愿“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菩提心为动力,以“无所得”为方便的般若智为导,福慧双修,修施、、忍、进、定、慧六度(波罗蜜多),以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法”)等方法积极主动地摄化众生趋归善道、佛道,在六度四摄行的活动中净化自心、净化众生心。大乘道的修证阶梯,经论中有十地、十一地、四十一位、四十二位、五十一位、五十二位、五十五位诸说,总分为三贤十圣、五忍、五位等,关于各阶位的所断所证,印度诸大乘经论及中国三论、唯识二宗、藏传佛教诸派,说法大同小异。现依《楞严经》列举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觉、妙觉五十六位:

  1、信心(初信)。对大乘佛法确立信仰,乐欲修学。《梵网经》作舍心(施舍)。

  2、念心(二信)。对应学牢记不忘。《菩萨璎珞经》说为修习念佛、法、僧、戒、施、天六念。《梵网经》作戒心(持戒)。《仁王经》作精进心。

  3、精进心(三信)。于所修精进不懈。《梵网经》作忍心(承受力增强)。《仁王经》作念心。

  4、慧心(四信)。获得思慧,确立正见。《梵网经》作(精)进心。《璎珞经》作定心。

  5、定心(五信)。修习禅定。《璎珞经》作慧心。

  6、不退心(六信)。对佛法的信心达坚固不退,称“信不退位”。《璎珞经》作戒心。《梵网经》作慧心。《仁王经》作施心(布施)。

  7、护法心(七信)。保护所得法不令丧失。《璎珞经》作回向心。《仁王经》作戒心。《梵网经》作愿心(发菩提大愿)。

  8、回向心(八信)。所修功德回向于众生、菩提、实相。〈璎珞经〉作护法心。

  9、戒心(九信)。持戒清净。《璎珞经》作舍心。《梵网经》作喜心(得法喜)。《仁王经》作愿心。

  10、愿心(十信)。所去随愿,或随时修习种种净愿。《梵网经》作顶心(凡夫之极顶)。《仁王经》作回向心。

  以上十心,称十信,以建立对大乘道的信心为基本内容,为进入三贤位的预备,属资粮位,可包括于十住位的初发心住。

  11、发心住(初住)。发起十信之心,深信三宝,建固正信,远离邪见、五逆十恶,广学多闻,初悟空性,能以与空性相应的净心修学佛法。

  12、治地住(二住)。精心护持初发之妙心,常以与空性相应的心修学一切法门,其心明净,“如净琉璃,内现精金。”

  13、修行住(三住)。明了前二地之智慧,修行更上层漏,能游履十方而无障碍。

  14、生贵住(四住)。所行冥契真如之理,行与佛同,喻为生于佛家,安住圣胎,得到佛的血统,将贵为法王之子。

  15、方便具足住(五住)。学得种种度化、利乐众生的方便技巧,相貌无缺,能自利利他,修学菩萨六度四摄。

  16、正心住(六住)。成就第六般若度,容貌如佛,心亦同佛,常与般若相应。

  17、不退住(七住)。身心一致,修行功德日日增长,不退不惰,心常空、无相、无作。

  18、童真住(八住)。不起邪倒之心,犹如童子洁身守贞,佛身灵相,一时具足。

  19、法王子住(九住)。能代佛说法,承担佛的事业,为绍继佛位的法王子,“形成出胎,亲为佛子”,身相具足,形肖于佛。

  20 、灌顶住(十住)。智慧方便成熟,堪承法王之位,如古印度王子成人,国王为其举行灌顶仪式,委以国事。此位菩萨,有堪度众生、入甚深境界、广学十种智慧了知一切佛法等前九住所无的特有功德。

  以上十位,称十住,又作十地住、十法住、十解。以深解佛法、成就正信、坚固菩提心为主要内容。

  21、欢喜行(初行)。具足佛的妙德,获得十方众生的欢喜敬爱。

  22、饶益行(二行)。善能利益一切众生。

  23、无嗔恨行(三行)。修习忍度,能忍受打骂毁辱等拂逆而不起嗔怒怨恨,为人谦卑,对人恭敬,没有伤害心

  24、无尽行(四行)。又作无屈扰行。以大精进发心尽度一切众…

《心识净化的进程及净心的妙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