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心淨得念,無所貪樂,已度癡淵,如雁棄池。”
“量腹而食,無所藏積,心空無想,度諸行地,如空中鳥,遠逝無礙。”
“不怒如地,不動如山,真人無垢,生死世絕。”
“于村落林間,平地或山林,何處有羅漢,彼地即快樂。”(新譯)
南傳《法句》阿羅漢們自稱他們“于憎無憎”、“于貪欲無貪”、“無物障”、“無垢離諸塵,深入諸禅定””、“脫落貪嗔慢,亦非沾虛僞”、“斷除一切結,無有恐怖者”、“言語有禮貌,不觸怒于人”、“忍辱忍挨打,而無有嗔恨”,“有甚深智慧,善辨道非道,證無上境界”,六塵境和苦樂稱譏打罵毀辱等對他們而言有如水灑蓮葉、芥子入針鋒,他們的心“如月淨無瑕,澄靜而清明”,多次情不自禁地宣稱:“我等真快樂!”。南傳佛教經藏中的《長老偈》《長老尼偈》保存的337位證得阿羅漢果的比丘、比丘尼所作1812首偈頌中,有不少對自己清淨心之描述。如滿金長老偈:“今生得解脫,內心及外表;貪欲徹底斷,進入涅槃道。心意甚甯靜,一切無執著;世界之生滅,我亦悉知曉。”[3] 阿吉得長老偈:“于死無所懼,于生無所戀,我有遍知智,身軀抛一邊。”[4] 亥陀克長老偈:“我身甚輕松,喜悅心神爽,猶如一棉絮,隨風而飄蕩。”[5] 經載,佛的阿羅漢弟子們舉止之安詳,心情之恬靜,迥然與衆不同,使很多人僅見其外表,便不由得生起恭敬。
羅候羅法師《佛陀的啓示》總結阿羅漢的心理和人格特征說:
“凡是親證真理、涅槃的人,就是世間最快樂的人。他不受任何“錯綜”(complex)、迷執、憂、悲、苦惱等苛虐他人心理狀態所拘縛。他的心理健康是完美的。他不追悔過去,不冥索未來,只是紮紮實實地生活在現在裏。因此他能以最純淨的心情欣賞與享受一切,而不攙雜絲毫自我的成分在內。他是喜悅的、雀躍的享受著純淨的生活。他的敢管怡悅,無所煩擾,心靈甯靜而安詳。他既無自私之欲求、憎恚、驕慢、狂傲以及一切染著,就只有清淨、溫柔,充滿了博愛、慈悲、和善、同情、了解與寬容。他的服務精神是最純正的,因爲他不爲自己設想。他不求得、不積儲,甚至不積儲精神的資糧;因爲他沒有“我”的錯覺,而不渴求重生。”
阿羅漢中得定慧俱解脫者,還具有叁明、六通、四無礙解等超人的智慧神通。叁明,指叁種明了不昧的智慧:以神通現量知曉自他前生宿世及因因果果的宿命明,知自他未來之生死及業果的天眼明,斷一切煩惱及知他人煩惱有無及知斷盡煩惱不再生的漏盡明。六(神)通,爲天眼、天耳、宿命、他心、神變五通加唯阿羅漢以上聖者才有的漏盡通。漏盡(斷盡煩惱)被算作一種神通,大概因爲這也是一種自主心意的超常能力。阿羅漢的前五通,要比凡夫的五通靈通得多,大得多,並有遮伏凡夫神通的力量。四無礙解爲法、義、詞、辯四種無礙解,指深解佛法、善于講解辯說的智慧,此唯利根阿羅漢所具備。
須陀洹乃至阿羅漢果的證得,並非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信仰,並非是來世彼岸之安慰,而是即生現世便可體證的事。據佛教典籍記載,釋迦牟尼門下的出家弟子,很多證得阿羅漢果,經中常言:經常隨佛聽法的定慧俱解脫大阿羅漢就有一千二百五十人。《雜阿含》第964經佛告婆蹉:比丘、比丘尼中,非但一二叁,乃至五百,有衆多人得盡有漏、無漏心解脫,證阿羅漢果。即居家的佛弟子優婆塞(男居士)、優婆夷(女居士)中,證得初、二、叁果者也很多。佛臨涅槃前到一個村莊,說村中居家佛教徒證得初、二叁果者便有五百人之多。《長老偈》《長老尼偈》的作者337位僧尼,皆自言證阿羅漢果,其中很多都自言得叁明六通,如迦汪帕蒂長老偈自言其神通力“能使薩河水,隨意而流動。”烏布拉婉那長老尼偈自稱“我得諸神通”,“一車四馬駕,我以神通演”。有的偈回顧了自己修證得果的心路曆程。
據《阿含經》和其它原始佛典,很多佛弟子們聽完佛說經當即獲法眼淨,乃至成阿羅漢,有的依法修習幾天、幾十天便證得阿羅漢,也有修行幾十年尚未證得果位的,沒有修得阿羅漢需要多長時間的定說。到了後世論典中,有了依聲聞乘法修行最快叁生、最慢六十劫證果,辟支佛(獨覺)最快四世、最慢一百劫證果的說法,成爲大小乘共認的定論。實際上,修證的快慢,取決于宿根、修行條件和修習之勤惰,大概不宜一概而論。龍樹《十住毗婆沙論》說:“行聲聞乘者,或以一世得度,或以二世,或過是數。隨根利鈍,又以先世宿行因緣。”這種說法較爲合理。
阿羅漢雖然斷盡了煩惱,但還有煩惱的習氣未斷,此所謂習氣,並不同于唯識學亦稱爲習氣的種子,而指煩惱的一種殘余勢力,如裝酒的瓶子,酒雖已倒盡而尚留有酒味。習氣不足以使阿羅漢們生起能發動有漏業的煩惱,但使其性格帶有某種似乎有煩惱的個性特點,如佛大弟子舍利弗證阿羅漢果後尚有嗔恚習氣,有次佛批評他私自應請用齋不如法,舍利弗即吐出所食,並發誓永不應請。畢陵伽婆蹉成羅漢後尚有慢習,稱恒河女神爲“小婢”,女神到佛那裏告了他的狀,佛命他向女神忏悔,他合掌道歉說:“小婢請不要生氣,我今向你道歉。”引得衆人大笑。周利磐陀伽羅漢有淫習,入大衆中問訊時先女後男。有一羅漢多生爲猕猴,當聽佛說法聽得高興時,常搔耳撓腮,躍上屋梁、樹枝,頗像《西遊記》中的孫行者。一些羅漢執著于空寂,傾向于離塵避世,不喜與凡人交往,不樂于利濟衆生,以入滅盡定“灰身滅智“爲歸宿,受到大乘的批評,斥之爲“自了漢”、“焦芽敗種”。這在阿羅漢中只是一小部分。據佛典記載,佛的大部分羅漢弟子,都遵從佛的教導,以弘法爲己任,不辭辛勞,走到衆生中去做度化工作,爲衆生排憂解難。
叁、大乘道清淨心的曆程
大乘及在其基礎上成立的密乘,都以普度一切衆生皆共成佛爲理想,以誓願“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菩提心爲動力,以“無所得”爲方便的般若智爲導,福慧雙修,修施、、忍、進、定、慧六度(波羅蜜多),以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攝法”)等方法積極主動地攝化衆生趨歸善道、佛道,在六度四攝行的活動中淨化自心、淨化衆生心。大乘道的修證階梯,經論中有十地、十一地、四十一位、四十二位、五十一位、五十二位、五十五位諸說,總分爲叁賢十聖、五忍、五位等,關于各階位的所斷所證,印度諸大乘經論及中國叁論、唯識二宗、藏傳佛教諸派,說法大同小異。現依《楞嚴經》列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覺、妙覺五十六位:
1、信心(初信)。對大乘佛法確立信仰,樂欲修學。《梵網經》作舍心(施舍)。
2、念心(二信)。對應學牢記不忘。《菩薩璎珞經》說爲修習念佛、法、僧、戒、施、天六念。《梵網經》作戒心(持戒)。《仁王經》作精進心。
3、精進心(叁信)。于所修精進不懈。《梵網經》作忍心(承受力增強)。《仁王經》作念心。
4、慧心(四信)。獲得思慧,確立正見。《梵網經》作(精)進心。《璎珞經》作定心。
5、定心(五信)。修習禅定。《璎珞經》作慧心。
6、不退心(六信)。對佛法的信心達堅固不退,稱“信不退位”。《璎珞經》作戒心。《梵網經》作慧心。《仁王經》作施心(布施)。
7、護法心(七信)。保護所得法不令喪失。《璎珞經》作回向心。《仁王經》作戒心。《梵網經》作願心(發菩提大願)。
8、回向心(八信)。所修功德回向于衆生、菩提、實相。〈璎珞經〉作護法心。
9、戒心(九信)。持戒清淨。《璎珞經》作舍心。《梵網經》作喜心(得法喜)。《仁王經》作願心。
10、願心(十信)。所去隨願,或隨時修習種種淨願。《梵網經》作頂心(凡夫之極頂)。《仁王經》作回向心。
以上十心,稱十信,以建立對大乘道的信心爲基本內容,爲進入叁賢位的預備,屬資糧位,可包括于十住位的初發心住。
11、發心住(初住)。發起十信之心,深信叁寶,建固正信,遠離邪見、五逆十惡,廣學多聞,初悟空性,能以與空性相應的淨心修學佛法。
12、治地住(二住)。精心護持初發之妙心,常以與空性相應的心修學一切法門,其心明淨,“如淨琉璃,內現精金。”
13、修行住(叁住)。明了前二地之智慧,修行更上層漏,能遊履十方而無障礙。
14、生貴住(四住)。所行冥契真如之理,行與佛同,喻爲生于佛家,安住聖胎,得到佛的血統,將貴爲法王之子。
15、方便具足住(五住)。學得種種度化、利樂衆生的方便技巧,相貌無缺,能自利利他,修學菩薩六度四攝。
16、正心住(六住)。成就第六般若度,容貌如佛,心亦同佛,常與般若相應。
17、不退住(七住)。身心一致,修行功德日日增長,不退不惰,心常空、無相、無作。
18、童真住(八住)。不起邪倒之心,猶如童子潔身守貞,佛身靈相,一時具足。
19、法王子住(九住)。能代佛說法,承擔佛的事業,爲紹繼佛位的法王子,“形成出胎,親爲佛子”,身相具足,形肖于佛。
20 、灌頂住(十住)。智慧方便成熟,堪承法王之位,如古印度王子成人,國王爲其舉行灌頂儀式,委以國事。此位菩薩,有堪度衆生、入甚深境界、廣學十種智慧了知一切佛法等前九住所無的特有功德。
以上十位,稱十住,又作十地住、十法住、十解。以深解佛法、成就正信、堅固菩提心爲主要內容。
21、歡喜行(初行)。具足佛的妙德,獲得十方衆生的歡喜敬愛。
22、饒益行(二行)。善能利益一切衆生。
23、無嗔恨行(叁行)。修習忍度,能忍受打罵毀辱等拂逆而不起嗔怒怨恨,爲人謙卑,對人恭敬,沒有傷害心
24、無盡行(四行)。又作無屈擾行。以大精進發心盡度一切衆…
《心識淨化的進程及淨心的妙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