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心识净化的进程及净心的妙用▪P4

  ..续本文上一页生,众生无尽愿无尽。

  25、离痴乱行(五行)。常住正念,以智慧了知种种法门,心无差误,离愚痴散乱。

  26、善现行(六行)。于一真如显现众相,教化众生,无缚无着。

  27、无着行(七行)。历诸尘刹供佛求法,心无厌足,而一无所着。

  28、尊重行(八行)。种种现前,悉是达到目的的法门,尊重智慧,成就利他功德。

  29、善法行(九行)。所说所行,一一符合诸佛规则,成就种种度化众生的善法。

  30、真实行(十行)。一一所行皆清净无漏,符合诸佛轨则。

  以上十位,称十行,以与真如相应的清净心修利益、度化众生之行为主要内容。

  31、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初回向)。救护、度化一切众生而离能度所度之相。

  32、不坏回向(二回向)。以对三宝不可破坏的信心回向一切众生。《楞严经》:“坏其可坏,远离诸离,名不坏回哦向。”

  33、等一切佛回向(三回向)。以等同于一切佛之心修回向。

  34、至一切处回向(四回向)。遍至一切处供养三宝、利益众生。

  35、无尽功德藏回向(五回向)。以随喜一切无尽功德之心修回向,而得无尽功德。

  36、随顺平等善根回向(六回向)。回向所修善根为诸佛所守护,增长一切善根。

  37、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七回向)。以同体大悲等观一切众生而修回向。

  38、如相回向(八回向)。以与真如相应之心修回向。《楞严经》:“即一切法,离一切相,唯即与离、二无所着,名如相回向。”

  39、无缚无着解脱回向(九回向)。以于一切法无缚无着的解脱心回向,修普贤行。

  40、法界无量回向(十回向)。回向愿求法界差别无量功德。《楞严经》:“性德圆成,法界量灭,名法界无量回向。“

  以上十位,名十回向,回向为大乘修行之重要内容,谓将自己所修功德归属于众生,趋向于佛果,契合于真如。十回向位以大菩提心修利他行,将所修功德回向众生为要。

  十住、十行、十回向三十位,诸经论皆名三贤位,意味堪称贤善而趋向于圣位。唯识学以为修证五位(“唯识五位”)中的第一资粮位,亦名顺解脱分。《仁王般若经》谓得“伏忍”,能制伏烦恼令不起,为五种忍之第一。

  41、暖地。亦作暖位《楞严经》:“即以佛觉,用为己心,若出未出,犹如钻火,欲燃其木,名为暖地。”唯识学说此位依“明得定”,发下品寻思,以唯识正见观所取的名、义、自性、差别,皆心识变现,没有实体,初获见道智慧火之前相。

  42、顶地。亦作顶位。《楞严经》:“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虚空,下有微碍,名为顶地。”唯识学说此位依“明增定”,发上品寻思,重观所取名义自性差别四法皆心识变现,实不可得,使智慧火明相增盛。

  43、忍地。亦作忍位。《楞严经》:“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怀非出,名为忍地。”唯识学说此位依“印顺定”发起下品如实智观,于所取、能取空决定认可,悟心外境及妄识本空。

  44、世第一地。亦作世第一位。《楞严经》:“数量消灭,迷觉中道,二无所目,名世第一地。”唯识学说此位依“无间定”(没有间断的定境)发起上品如实智,双印所取、能取皆空,从此没有间隔,必入见道位,是一切世间法中的顶尖。

  以上四位,为大乘四善根位,唯识学以为五位中的第二加行位。此位以深修止观,观察诸法无我、一切唯识的真实,无间断地修习而直趋见道位。此位以定慧力摄心,能顿伏尽分别所起的烦恼、所知二障。

  45、欢喜地(初地)。又作极喜地、喜地。初证人法二空真如、圆成实性,见道,顿断分别所起的我、法二执之障(“异生性障”)及其种子,断身见、疑、戒禁取见三种结,永断恶道(在这一点上与小乘须陀洹向齐),开始伏俱生烦恼,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并开始转第七末那识为平等性智,以实证真如的清净心发胜义菩提心,入大菩萨(菩萨摩诃萨、地上菩萨)位,为唯识学五位中的第三通达位,并开始进入第四修习位。因见从所未见的殊胜佛法,极大欢喜,“成就多欢喜、多爱乐、多适悦、多欣庆、多踊跃、多勇猛、多无斗诤、多无恼害、多无嗔恨。”[6] 故名。此地圆满布施度,成就大舍,难舍能舍,难施能施,不住相而施。《楞严经》:“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华严经·十地品》说初地菩萨生广大清净决定解,成就一切经论智和世智,善应机说法,其福德常作阎浮提王(大国王)。《大乘庄严经论》卷十三说初地见性,得人法二见对治智,名“见净菩萨”。

  46、离垢地(二地)。圆满持戒度,远离能够误犯禁戒的微细烦恼,断“邪行障”——一分俱生所知障及由之所生的误犯禁戒之业,言语心行能自然不犯诸戒,即便在梦中也不误犯。《楞严经》:“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名离垢地。” 《华严经·十地品》说二地菩萨言行自然符合十善,多作转轮圣王。

  47、发光地(三地)。圆满忍度,成就殊胜禅定及五神通,断一分俱生所知障——能令所闻思修之法忘失的“暗钝障”,精于微妙的教法,成就法、义、咒、忍四种总持,菩提愿增长,得法光明,智慧光明朗照,故名发光。《楞严经》:“净极明生,名发光地。”《瑜伽师地论》卷五三说三地菩萨能降生欲界度众生而不被欲染所缚,能由自在愿力往生于清净世界。《入中论》三地颂:“此地佛子得禅通,及能遍净诸贪嗔,彼亦常时能摧碎,世人所有诸贪欲。”《华严经·十地品》说三地菩萨多作欲界第二重天三十三天天王,能以方便令诸众生离贪欲。

  从初地至三地,主要由亲证真正成就对佛法的净信,故《仁王经》称为得五种忍中的第二“信忍”。

  48、焰慧地(四地)。圆满精进度,断第六识所起俱生身见等“微细烦恼障现行障”,深层次见道,智慧光明如火焰般明照。《楞严经》:“明极觉满,名焰慧地。”《华严经·十地品》说此地菩萨多作欲界第三重天夜摩天天王,能以善方便除众生身见等惑,令住正见。49、难胜地(五地)。圆满禅那度,断能令菩萨厌生死而乐入涅槃的“于下乘般涅槃障”,深入诸定,神通无量,随顺世间,为度众生而遍知一切世间知识技艺,能使世俗谛有分别智与真实谛无分别智同时现起,这是前四地所难以达到的,故名难胜。《楞严经》:“一切同异所不能至,名难胜地。《华严经·十地品》说此地菩萨多作欲界第四重天兜率天天王,能摧伏一切外道邪见,能令众生悟真实谛。

  50、现前地(六地)。圆满般若度,断执有染净粗相现行的“粗相现行障”,入甚深法门,智慧神通超越一切魔,能灭无量众生烦恼炽火,能入灭尽定。《楞严经》:”无为真如,性净明露,名现前地。”《华严经·十地品》说此地菩萨多作欲界第五重天化乐天天王,智慧超胜一切声闻,能令众生除灭我慢,深入缘起。《入中论》六地颂:“现前住于正定心,正等觉法皆现前,现见缘起真实性,由住般若得灭定。”

  从四地到六地,主要修习顺出世间之行,体证真如,《仁王经》以为五忍中的第三“顺忍”。

  51、远行地(七地)。圆满方便度,断执有生灭细相现行的“细相现行障”,顿伏与第七识俱起的俱生烦恼障,修习无相行,离一切烦恼及不善业,智慧超过一切小乘圣者,得无生法忍,能念念入灭尽定。《楞严经》:“尽真如际,名远行地。”由穷尽真如,满足一切菩提分法,起一切佛法,成就智慧功用,能入无量世界教化众生,虽示现生死而常住涅。《华严经·十地品》说此地菩萨自然通达世间一切知识技艺,成就三昧神通解脱,多作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天王。

  52、不动地(八地)。圆满愿度,断能障无相观不任运生起的“无相中作加行障”,永伏与第六识俱起的俱生所知障,离一切相、一切想、一切执着,不加功用作意,无分别智自然相续,真俗二智恒俱生起,“得无功用法,身口意业念务皆息,住于报行。”[7] 断俱生烦恼(与阿罗汉同),不被一切烦恼所倾动,一切心意识行皆不现前,转阿赖耶识为异熟识,为深行菩萨,得无量身,一切声闻缘觉及下位菩萨所不能及。此位菩萨若非诸佛现身教导,则可能与小乘圣者一样进入涅槃。《楞严经》:“一真如心,名不动地。”《华严经·十地品》说此地菩萨能自身不动而于无量佛土现身供养诸佛、度化众生,能以众生身作自身、国土身、业报身、虚空身,于所示现一一身具报得三昧神通,于随有可化众生之处示现成佛。多作管理千世界的大梵天王。

  53、善慧地(九地)。圆满力度,断“利他中不欲行障”,得胜妙智慧、四无碍解,能铺板十方善巧说法度化众生。《楞严经》:“发真如用,名善慧地。”《华严经·十地品》说此地菩萨能了知众生种种差别,随机演说种种佛法,教化众生令得解脱。多作管理二千世界的大梵天王。

  《仁王经》谓七八九地能长时任运观无相理,为五忍中的第四“无生忍”位。无生(法)忍,谓安住于诸法无生的本性。

  54、法云地(十地)。圆满智度,永断分别所起烦恼、所知二障的习气及与前六识、第七识俱起的俱生所知障种子,断“于诸法中不得自在障”,成就大法智,其法身犹如大云,能覆蔽广如虚空般的烦恼、所知二障种子而含具众功德之水。《楞严经》:“慈阴妙云,覆涅槃海,名法云地。”《华严经·十地品》说此地菩萨得先所未得百万三昧,蒙诸佛灌顶授职,“入佛境界,具足十力,堕在佛数。”其智慧、光明超过九地以下一切菩萨,多作三界最高摩醯首罗天(色究竟天)天王。《摩诃般若经》卷六:“住十地中当知如佛。”

  唯识学以从初地到十地为五位中的第四“修习位”,谓以所见之道修行的阶段。

  《华严经·十地品》说,初地菩萨若出家勤行精进,能“于一念顷得百三昧,得见百佛、知百佛神力,能动百佛世…

《心识净化的进程及净心的妙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