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心识净化的进程及净心的妙用▪P5

  ..续本文上一页界,能过百佛世界,能照百佛世界,能教化百世界众生,能住寿百劫,能知前后际各百劫事,能入百法门,能示现百身,于一一身能示百菩萨以为眷属。”如此功德,二地有千,三地有百千,四地有亿,五地有千亿,六地有百千亿,七地有百千亿那由他,八地有百万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九地有百万阿僧祗国土微尘数,十地有十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又总结菩萨十地各自的特征说:

  “所谓欢喜地出生大愿,渐次深故;离垢地不受一切破戒尸故;发光地舍离世间假名字故;焰慧地与佛功德同一味故;难胜地出生无量方便神通、世间所作众珍宝故;现前地观察缘生甚深理故;远行地广大智慧善观察故;不动地示现广大庄严事故;善慧地得深解脱、行于世间,如实而知不过限故;法云地能受一切诸佛如来大法明雨无厌足故。”

  《大智度论》卷一百说从初地至七地得无生忍法,八九十地深入佛智慧,得一切种智。

  55、等觉。又作“等正觉”,与佛相等,仅次于佛,为候补佛位的“一生补处菩萨”。《楞严经》:“如来逆流,如是菩萨顺行而至,觉际如交,名为等觉。”或为佛之异称。《璎珞经》于十地后立“无垢地”,相当于等觉。

  56、妙觉。即圆满成佛之位。《楞严经》卷八说从最初“信心”起,走完五十五个阶梯到等觉位,其所证之觉始获成佛之前“金刚心”(金刚喻定)中的最初乾慧地,然后再从信心开始历五十五位到更高一级的等觉,如此重复十二次,方入妙觉位成佛。其它大乘经中则说等觉菩萨入金刚喻定破最后一点无明而登妙觉位成佛。

  从十地到成佛,《仁王经》以为五忍中的第五“寂灭忍“位。唯识学以第五十二佛果位为五位中的第五“究竟位”。

  关于从初发大乘心到证得佛果所需的时间,经中没有定说。《宝雨经》卷九佛言:“我于无量劫积集资粮,证得如来不思议境,非唯于彼三僧祗劫而证得故。”菩萨只有悟解法性平等,方能进入三僧祗数的菩萨道历程。僧祗为梵语阿僧祗(asanknya)之略,意译无数、无央数,表示极为久远。历三大阿僧祗劫修行方能成佛,成为大乘论典中的通说,如《瑜伽师地论》卷四八说,大乘道诸阶位,“总经三无数大劫,方得圆证。”这仅是就经常勇猛精进修行者而言,不包括非恒常勇猛精进者,经中也有十分精进能超越劫数而快速成佛的说法,然“或有能转众多中劫,当知决定无有能转无数大劫。”唯识学将三大阿僧祗劫修行分为三大段,说第一大阿僧祗劫历资粮、加行二位进入初地见道位,第二大阿僧祗劫入八地,第三大阿僧祗劫入等觉位,再于百劫中专修相好,方能成佛。真可谓“佛道悬远,闻者生畏。”但大乘经论中也有不同说法,如《惟日杂难经》云:“菩萨精进行,二十劫可得佛。”《华严经·入法界品》弥勒菩萨赞叹善财童子因精进求法故,“初发心时即成正觉”,“于一生内,则能严净一切佛刹,则能教化一切众生。”《法华经·提婆达多品》说八岁龙女“于刹那顷发菩提心,得不退转”,即于法会中忽然之间往南方无垢世界示现成佛。《十住毗婆沙论》云:“有菩萨初发心即入必定,以是心能得初地。”

  

  四、台、贤、禅三宗清净心的历程

  到中国佛教天台、华严、禅等宗,对印度经论中的种种说法加以判别组织,形成了有别于中观、唯识二学的大乘修证阶位说。

  天台宗将全部佛法判为藏、通、别、圆四教,依修行中所断见思、尘沙、无明三惑,对四教的修证阶梯作了判别。藏教指小乘,修证历七贤七圣。七贤中五停心等三贤为外凡,四善根为内凡,七圣为随信行、随法行、信解、见得、身证、时解脱、不时解脱七种圣果。其极果阿罗汉只断尽见思(修)惑。(三乘)通教为大小乘共通,修证阶位分乾慧地(外凡)、性地(内凡)、八人地(初果向)、见地(初果)、薄地(二果)、离欲地(三果)、已办地(四果)、支佛地(缘觉)、菩萨地、佛地十地。(大乘)别教指《华严》《楞伽》等经及依这些经建立的华严宗等所说菩萨道地,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凡五十二位,其中十信伏见思惑,属外凡位;十住断见思惑习气及少分尘沙惑,十行断尘沙惑,十回向伏无明惑,此三属内凡位;十地、等觉断无明惑,属分圣(证)位;妙觉(佛)为极圣(证)位。

  圆教具乘“一乘圆教”或“一佛乘”,意谓最圆满的教义,指依《法华经》发挥的天台宗,其行位有八,在十信位之前立“五品弟子位”:一随喜品,闻圆教义理而信解随喜,外修忏悔、劝请、随喜、发愿、回向等,内观实相三谛之理。《宗镜录》卷八八说天台宗所谓五品弟子位之初随喜品人,“一心三谛豁尔开明,如临净镜遍了诸色,一念心中圆解成就,不加功力,任运分明,正信坚固,无能移动”。二读诵品,读诵《法华》等经。三说法品,说圆教法教化他人,内修观心。四兼行六度品,内修观心,兼修布施等六度。五正行六度品,观心功夫纯熟,主要外修六度以自行化他。五品弟子位属外凡(未亲证实相)。十信属内凡,初信即断见惑,与藏教初果向、通教第三八人地、别教初住齐。七信断思(修)惑,与藏教阿罗汉、通教第七已办地、别教七住齐。八、九、十信断尘沙惑,与通教菩萨地、别教八九十住、十行齐;初住开始断无明惑,证真如,即具佛的一分功德,能于无佛世界示现成佛,与通教佛地、别教初地齐。智者《释禅摩诃般若觉意三昧》描述进入圆教初信位的境界说:

  “若心安住,念想心息时,……自觉身心豁然空寂,如影不实,外视诸法似如浮云,亦如幻化,必当于此生方便慧解,及知诸法不生不灭,生死涅槃无有二际;若闻十二部经,亦自开解。得此慧故,自知身中秘密之藏一体三宝与佛无异,亦能巧说三乘法要,言语无尽。虽未证真,相似慧力,了了无碍。得此证故,名曰信也。但初信功德如是,况下九信。”

  这大概是智者据他自己亲证的体验所说。

  天台宗认为;圆教以圆满的见地或“圆解”观修,其证道的速度可以比前三教大大加快,圆教利根修行者若非常精进,有可能一生走完别教菩萨一大阿僧祗劫才能走完的菩提路,分破根本无明而证实相,分证佛德,入圆教初住位,可谓顿悟顿修顿证。《宗镜录》卷八八说天台宗主张“始自初(随喜)品终至初住,一生可修,一生可证。”

  天台宗又以“六即佛”义配圆教行位。六即谓一切众生本来都是(即)佛,从依圆教观修实证而言,可分六阶“即佛”:一理即,谓凡夫在本具真如理上与佛平等,本来即佛。二名字即,知晓实相义,理解众生本来即佛之理。三观行即,依教修行,观察本来即佛,为五品弟子外凡位。四相似即,清净六根,见证相似的实相,断见思惑,属十信内凡位。五分证即,破无明惑,分证实相,属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之位。六究竟即,入妙觉位,成就佛果,真正达到“即是佛”。

  圆教修证又与转轮圣王之六种轮相配:一铁轮,十信位;二铜轮,十住位;三银轮,十行位;四金轮,十回向位;五琉璃轮,十地;六摩尼轮,等觉。

  四教修证道地就断惑而言,可列表比较如下:(略)

  与天台宗一样,华严宗也自称一乘圆教,将一切佛法分为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终教、一乘圆教、顿教五教,五教的修证次第各别。小乘教的修证阶次,与《俱舍论》等所说同。大乘始教指唯识学(“相始教”)、《般若经》及中观学(“空始教”)所说,其修证就小乘人回向大乘者而言(“回心机”),为三乘共十地,即天台宗所谓通教;就直接修大乘(“直进机”)而言,为五十二位。大乘终教指《楞伽经》《起信论》等所说表示大乘终极义的如来藏思想,其修证阶位与天台宗所谓别教同。顿教指《维摩经》等所说,可包括禅宗,顿悟顿证,不立阶位。圆教指依《华严》《法华》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圆融无碍的圆满究竟义建立的华严、天台二宗之学,其修证阶位大体与天台宗圆教相同。始、终、圆三教的修证阶位,就断惑而言,可列表比较如下:

  华严宗认为,由于圆教以佛果境界的圆满见地圆修诸行,故能超越多劫,快速成佛,甚至一生顿证,澄观《大华严经策略》云:“既圆解圆信,万行圆修,顿悟顿成,万德圆备。”修证进程说为三生:第一见闻生,由过去世曾闻知一乘圆教妙法,种下了解脱的善根。第二解行生,于今生开圆解、修圆行,历十信乃至十地,渐次断见、修、无明惑,圆满福智。第三证入生,于将来一断一切断,一证一切证,证入妙觉佛位。这种一阶阶渐次修证,名“行布”。此宗又有圆融门,谓就体性而言,众生本来即佛,言修证,其实也是不修而修,不证而证。华严宗解释为十信位圆满即可示现成佛,名“信满成佛”。《大华严经策略》谓就圆融而言,行行相即,位位相入,因果不二,“以性摄相,一位之中具一切位,或初摄后,或后摄初、初后摄中、中摄初后,四十二位成四十重相摄之义。”“行布是教相施设,圆融乃理性德用。相是性之相,故行布不碍圆融;性是相之性,故圆融不碍行布。”

  禅宗尤其是高唱“顿悟成佛”的南宗,只论见性,不说修证,不立修证阶位,大有“见性即成佛”的意味。《坛经·般若品》;“一悟即至佛地。”神会语录有云:“但遇真正善知识,一念相应,便成正觉。”并引《法华经》龙女于屈伸臂顷示现成佛为据,谓禅宗所修如来禅“只显顿门,唯在一念相应,实更不由阶渐。”“若人见本性,即坐如来地。”如是见者即六度圆满,一时具备恒河沙清净功德。神会答崇远法师问云:“我六代大师,一一皆言单刀直入,直了见性,不言阶渐。”黄檗希运用“无心”二字表述佛心,说历十住十行十回向渐修得无心者,与从顿悟门一念而得者,“功用恰齐,更无深浅”。但依此说,谁若自称开悟,别人很可能会拿经上所讲佛菩萨的标准来要求他表演神通等,神会与崇远法师辩论中,崇远…

《心识净化的进程及净心的妙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