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心识净化的进程及净心的妙用▪P6

  ..续本文上一页问神会“用心于三宝四果人在何地位?”答:“在满足十地位。”崇远即要求他现少许神变,神会的回答,大概只能说是讲“用心”并非言“实证”了。慧能之后,不少南宗禅师解释说,所谓顿悟成佛、见性成佛、本来是佛不假修证等语,只是就悟理、见地和持心之要而言,若论断惑证果,必须悟后渐修,依所断的烦恼及所证的福慧安立位次,其阶位多依小乘四果或大乘道地。沩山灵佑谓“可中顿悟正因,便是出尘阶渐,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强调顿悟后须渐修以净除现业流识,渐除旷劫习气。一般多以见道得法眼净为开悟,以烦恼之有无判定所证阶位。如《宗范》卷下:“不对五尘而不起纤欲,是谓见惑尽相。”“外纷对五尘而了不迷逐,是谓思惑尽相。”

  

  五、密乘道清净心的历程

  在大乘基础上成立的密教,以依佛陀的果地功德修瑜伽行而期“即身成佛”为特质,与从菩萨万行之因修起的“因乘”(大乘、“般若波罗蜜多乘”)相对,称“果乘”。《大日经·悉地出现品》:“于无量阶勤求,修诸苦行,所不能得,而真言门行道诸菩萨,即于此生而获得之。”该经将障蔽本来觉性的烦恼妄执归纳为从粗到细的三重妄执,说破一重妄执即超一劫瑜伽行,若一生能破尽三重妄执,便能超越三阿僧劫,即身成佛,不需经历长劫。《大日经义释》卷一:“超一劫瑜祗行,即已度百六十心等一重粗妄执,名一阿僧祗劫。……若一生度次三妄执,即一生成佛。”《金刚顶经》说:“若有众生遇此教,昼夜四时精进修,现世证得欢喜地,后十六生成正觉。”《金刚顶瑜伽中发菩提心论》依密法修持,“父母所生身,速证大觉位。”快速成佛的关键,在于众生与佛本来同一体性,由修密法,感得诸佛果位的三密加持,故能令自身本具的佛德快速开显。真言宗依《大日经》,立有三劫、六无畏、五种悉地、十地等修证阶位。

  三劫,谓初劫由观蕴处界空,越百六十种世间心,证寂然界、出世间心,断粗妄执,当于小乘见道至辟支佛位,当与辟支佛位齐时,名“极无言说处”,心滞无为法相。第二劫由观察蕴阿赖耶识无自性、诸法无我,知自心性,断细妄执,超越二乘,当于显教之见道位。第三劫离有为、无为界,极无自性心生,断极细妄执。越此三劫,初证作为佛果菩提之因的菩提心或得“佛慧初心”,入“一切智信解地”。

  六无畏,指一念菩提心的功德之六种位别,无畏为安稳苏息之义。一善无畏,谓修十善业而常生于人天,远离三恶道,指依三密之行供养本尊之位。二身无畏,指修有相的本尊观,至所观的众相现前,于己身离诸缠缚。三无我无畏,指于瑜伽境界,观心不可得,了知“我”乃五蕴假合,离假我之系缚。四法无畏,于瑜伽境界观察诸法无性无生,如镜像水月,远离诸蕴之缠缚。以上四无畏为初劫所修。五法无我无畏,由观察法无我性,觉了本不生际,得心自在,为第二劫之位。六一切法自性平等无畏,观心实际,住虚空无垢菩提心,远离有为、无为界之缠缚,为第三劫之位。

  五种悉地者,一信,谓随分清净诸根,当于资粮、加行位。二入地,谓入初地见道。三度五通仙人地,得五神通,当于菩萨三地。四度二乘地,当于菩萨八地。五成佛,当菩萨九地至佛位。悉地(梵语SIDHI),意为念愿成就。

  十地之名目,与显教经论所说相同。据《大日经疏》卷十五解释,十地之每一地,皆分十心。初地从初心至第四心,得度五通境界;从第五心到八心,得度声闻缘觉境界;从第九心一向修菩萨道,至第十心名为成佛。此十心中,从第一至第八心名为见道,从第九至第十心名为观,初地十心圆满即得《华严经》所说分身于百佛土示现成佛等迟地菩萨功德。二至十地,每一地也都有如前十心,而上地其功德比下地更为圆满。十地百心圆满,至第十一地佛位,称“无上悉地”。此百心成佛义,出《宝炬陀罗尼经》。

  《大日经疏》卷一说,密法修行者修习无相瑜伽观心,入初地入心前半刹那,得“初法明道”,觉心本不生际,明见净菩提心生大智慧光明,善照无量法性,见诸佛所行之道,尔时“从妄想因缘所有烦恼业苦皆悉清净灭除”。继于初地入心后半刹那,得除盖障三昧,净除烦恼、业、生、法、所知五种障,得五神通,八万四千烦恼业垢忽然化为八万四千宝聚门,行住坐卧、去来睡寤,皆见十方诸佛显现心中,得此三昧,得与诸佛菩萨同等住,故名“位同大觉”,一生可证,但尚非究竟成佛之位,须继续进修,至十地圆满,方究竟成佛。

  无上瑜伽部密法父母二续的修证,分生起、圆满二次第。生起次第三密相应修本尊瑜伽,分三内步:一初加行三摩地,以供养、礼拜、忏悔、随喜回向、归依、发菩提心、誓约住道、持秘密戒八法积集资粮,建立护轮与曼荼罗,加持供物、铃杵、自身,自观为本尊。二曼荼罗最胜三摩地,于自观为本尊的观越量宝殿,于其中观无方佛等三十二尊。三羯摩王最胜三摩地,观想成就,得息灾等四小悉地。生起次第成就,由修随察、渐收二静虑,入相似空境,见心性喻光明。圆满(究竟)次第主要通过金刚念诵,修气脉明点,于寂定心的基础上修观,其进程分五或六次第。五次第者:一金刚念诵,由特殊的诵咒收摄心气,渐入正定。二心清净,引发寂静心。三自加持,定力增长,得飞行等八大悉地。四乐现觉,现证心性光明,见道。五双入,断尽烦恼,成就佛果。六次第者:一身寂,由修金刚念诵而渐入寂定。二语寂,止息念诵,入定。三心寂,同五次第之心清净,于气入中脉所现心寂上,究竟喻光明。四幻身,由细气成就与所自观本尊同样的微细身(不净幻身),可自由脱体而出。五(实)义光明,在气入住融于中脉的基础上,以正见修观,证心性光明,见道,得清净幻身,同五次第之乐现觉。五双入,分断、证二步。断双入又称有学双入,断尽俱生烦恼障,证阿罗汉果,得同类相续无间金刚身。证双入又称无学双入,断尽所知障,证得佛果。从有学双入到无学双入,据所断所知障,又分九个阶位。此六次第从语寂算起,亦称五次第,又作“五级邃路”、“深道五级”,出龙树《五次第论》。

  据《大乘要道密集·解释道果语录金刚句记》,道果法密乘的修证阶位,分五位:一资粮位,由修发愿、忏悔、供养、持咒、诵经等,积集外相、内咒、密主、究竟真性四种资粮。二加行位,由修本尊瑜伽、气脉明点,渐入定境,至明点炽盛为暖位,气至外顶、内心为顶位,气入中脉了达无生为忍位,超越轮回为世第一位。资粮、加行二位,统称世间道,其境界分三种“界集”(六大之积聚):初界集相为敌,于地、风二大发生胜妙禅定,心得止息,发生脉气之刺痛,梦见马。中界集空性为敌,观想境界坚固,生明点刺痛,身无内外虫蛆,不堕三恶道。后界集对治昏沉,应念能见数位化身。同书《道果延晖集》说,世间道虽然有殊胜的禅定,而不能超出三界,暖与智只是间或发生,不能持久。三见道位,入菩萨初地。由空乐禅定之力,见数化身佛,中脉结开,亲证真如。四修道位,从初地至第十三地之上半。五究竟无学位,成佛,为第十三地之下半。从初地到佛地,为出世间道。

  大手印法的修证,在初见明体后,分四瑜伽十二品。《大受印导引显明本体四瑜伽》以三品专一瑜伽配菩萨资粮、加行二位,下品离戏瑜伽配菩萨初地见道位,中品离戏瑜伽配二至五地,上品离戏瑜伽配六地,下品一味瑜伽配七地,中品一味瑜伽配八地,上品一味瑜伽配九地,中品无修瑜伽配十地,上品无修瑜伽配十一“普光明地”而成佛。

  大圆满心中心法的修证分前行、正行,不立三贤十地等阶位。前行分不共、外、内、密四步。不共前行修气脉明点,调和身与息,断对衣食的染着。外前行修身、语、力、心,通过观想咒字,摧除身障,通过生、住、灭三门观心,明白心性。内前行通过观想净除六道之种子及习气。密前行依金刚诵、观心等修定,得对心性的决定见。正行修彻却、妥噶二法。彻却体认心性,以三种守护之要自然安住于所见心性而修光明定。妥噶依秘密之气脉,融合六种光而修昼夜瑜伽,其成就分四步:一现见法性显现,依眼根现见法性清净光,身如龟在盆而无动作,语如哑巴无言,意如飞禽入网。二增长觉受显现,法界五光显现增长,身如重病人离一切严饰,语如疯子任意肆言,心如中毒者决定断除轮回。三明体晋诣显现,以所显光明界印契一切,于所显光明一一明点中显现五方佛及其净土,身如象入泥于刹那间挣脱,语随其所说令人欢喜信受,心如痘病已愈者决定不再流转三界。四穷尽法性显现,以本觉智慧光亲见究竟法性,神通无碍,显现佛陀之身利益众生,身如尸体毫不惊怖,语如谷响随声而应,心如虚空烟雾散尽,自然寂静明朗。

  注释:

  [1]《杂阿含》第913经。

  [2]《杂阿含》第470经佛言。

  [3] 邓殿臣译《长老偈》《长老尼偈》页6(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4] 同上页11。

  [5] 同上页46。

  [6]《华严经》卷三四。

  [7]《华严经》卷三八。

  

  

《心识净化的进程及净心的妙用》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