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界,能過百佛世界,能照百佛世界,能教化百世界衆生,能住壽百劫,能知前後際各百劫事,能入百法門,能示現百身,于一一身能示百菩薩以爲眷屬。”如此功德,二地有千,叁地有百千,四地有億,五地有千億,六地有百千億,七地有百千億那由他,八地有百萬叁千大千世界微塵數,九地有百萬阿僧祗國土微塵數,十地有十不可說佛刹微塵數。又總結菩薩十地各自的特征說:
“所謂歡喜地出生大願,漸次深故;離垢地不受一切破戒屍故;發光地舍離世間假名字故;焰慧地與佛功德同一味故;難勝地出生無量方便神通、世間所作衆珍寶故;現前地觀察緣生甚深理故;遠行地廣大智慧善觀察故;不動地示現廣大莊嚴事故;善慧地得深解脫、行于世間,如實而知不過限故;法雲地能受一切諸佛如來大法明雨無厭足故。”
《大智度論》卷一百說從初地至七地得無生忍法,八九十地深入佛智慧,得一切種智。
55、等覺。又作“等正覺”,與佛相等,僅次于佛,爲候補佛位的“一生補處菩薩”。《楞嚴經》:“如來逆流,如是菩薩順行而至,覺際如交,名爲等覺。”或爲佛之異稱。《璎珞經》于十地後立“無垢地”,相當于等覺。
56、妙覺。即圓滿成佛之位。《楞嚴經》卷八說從最初“信心”起,走完五十五個階梯到等覺位,其所證之覺始獲成佛之前“金剛心”(金剛喻定)中的最初乾慧地,然後再從信心開始曆五十五位到更高一級的等覺,如此重複十二次,方入妙覺位成佛。其它大乘經中則說等覺菩薩入金剛喻定破最後一點無明而登妙覺位成佛。
從十地到成佛,《仁王經》以爲五忍中的第五“寂滅忍“位。唯識學以第五十二佛果位爲五位中的第五“究竟位”。
關于從初發大乘心到證得佛果所需的時間,經中沒有定說。《寶雨經》卷九佛言:“我于無量劫積集資糧,證得如來不思議境,非唯于彼叁僧祗劫而證得故。”菩薩只有悟解法性平等,方能進入叁僧祗數的菩薩道曆程。僧祗爲梵語阿僧祗(asanknya)之略,意譯無數、無央數,表示極爲久遠。曆叁大阿僧祗劫修行方能成佛,成爲大乘論典中的通說,如《瑜伽師地論》卷四八說,大乘道諸階位,“總經叁無數大劫,方得圓證。”這僅是就經常勇猛精進修行者而言,不包括非恒常勇猛精進者,經中也有十分精進能超越劫數而快速成佛的說法,然“或有能轉衆多中劫,當知決定無有能轉無數大劫。”唯識學將叁大阿僧祗劫修行分爲叁大段,說第一大阿僧祗劫曆資糧、加行二位進入初地見道位,第二大阿僧祗劫入八地,第叁大阿僧祗劫入等覺位,再于百劫中專修相好,方能成佛。真可謂“佛道懸遠,聞者生畏。”但大乘經論中也有不同說法,如《惟日雜難經》雲:“菩薩精進行,二十劫可得佛。”《華嚴經·入法界品》彌勒菩薩贊歎善財童子因精進求法故,“初發心時即成正覺”,“于一生內,則能嚴淨一切佛刹,則能教化一切衆生。”《法華經·提婆達多品》說八歲龍女“于刹那頃發菩提心,得不退轉”,即于法會中忽然之間往南方無垢世界示現成佛。《十住毗婆沙論》雲:“有菩薩初發心即入必定,以是心能得初地。”
四、臺、賢、禅叁宗清淨心的曆程
到中國佛教天臺、華嚴、禅等宗,對印度經論中的種種說法加以判別組織,形成了有別于中觀、唯識二學的大乘修證階位說。
天臺宗將全部佛法判爲藏、通、別、圓四教,依修行中所斷見思、塵沙、無明叁惑,對四教的修證階梯作了判別。藏教指小乘,修證曆七賢七聖。七賢中五停心等叁賢爲外凡,四善根爲內凡,七聖爲隨信行、隨法行、信解、見得、身證、時解脫、不時解脫七種聖果。其極果阿羅漢只斷盡見思(修)惑。(叁乘)通教爲大小乘共通,修證階位分乾慧地(外凡)、性地(內凡)、八人地(初果向)、見地(初果)、薄地(二果)、離欲地(叁果)、已辦地(四果)、支佛地(緣覺)、菩薩地、佛地十地。(大乘)別教指《華嚴》《楞伽》等經及依這些經建立的華嚴宗等所說菩薩道地,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凡五十二位,其中十信伏見思惑,屬外凡位;十住斷見思惑習氣及少分塵沙惑,十行斷塵沙惑,十回向伏無明惑,此叁屬內凡位;十地、等覺斷無明惑,屬分聖(證)位;妙覺(佛)爲極聖(證)位。
圓教具乘“一乘圓教”或“一佛乘”,意謂最圓滿的教義,指依《法華經》發揮的天臺宗,其行位有八,在十信位之前立“五品弟子位”:一隨喜品,聞圓教義理而信解隨喜,外修忏悔、勸請、隨喜、發願、回向等,內觀實相叁谛之理。《宗鏡錄》卷八八說天臺宗所謂五品弟子位之初隨喜品人,“一心叁谛豁爾開明,如臨淨鏡遍了諸色,一念心中圓解成就,不加功力,任運分明,正信堅固,無能移動”。二讀誦品,讀誦《法華》等經。叁說法品,說圓教法教化他人,內修觀心。四兼行六度品,內修觀心,兼修布施等六度。五正行六度品,觀心功夫純熟,主要外修六度以自行化他。五品弟子位屬外凡(未親證實相)。十信屬內凡,初信即斷見惑,與藏教初果向、通教第叁八人地、別教初住齊。七信斷思(修)惑,與藏教阿羅漢、通教第七已辦地、別教七住齊。八、九、十信斷塵沙惑,與通教菩薩地、別教八九十住、十行齊;初住開始斷無明惑,證真如,即具佛的一分功德,能于無佛世界示現成佛,與通教佛地、別教初地齊。智者《釋禅摩诃般若覺意叁昧》描述進入圓教初信位的境界說:
“若心安住,念想心息時,……自覺身心豁然空寂,如影不實,外視諸法似如浮雲,亦如幻化,必當于此生方便慧解,及知諸法不生不滅,生死涅槃無有二際;若聞十二部經,亦自開解。得此慧故,自知身中秘密之藏一體叁寶與佛無異,亦能巧說叁乘法要,言語無盡。雖未證真,相似慧力,了了無礙。得此證故,名曰信也。但初信功德如是,況下九信。”
這大概是智者據他自己親證的體驗所說。
天臺宗認爲;圓教以圓滿的見地或“圓解”觀修,其證道的速度可以比前叁教大大加快,圓教利根修行者若非常精進,有可能一生走完別教菩薩一大阿僧祗劫才能走完的菩提路,分破根本無明而證實相,分證佛德,入圓教初住位,可謂頓悟頓修頓證。《宗鏡錄》卷八八說天臺宗主張“始自初(隨喜)品終至初住,一生可修,一生可證。”
天臺宗又以“六即佛”義配圓教行位。六即謂一切衆生本來都是(即)佛,從依圓教觀修實證而言,可分六階“即佛”:一理即,謂凡夫在本具真如理上與佛平等,本來即佛。二名字即,知曉實相義,理解衆生本來即佛之理。叁觀行即,依教修行,觀察本來即佛,爲五品弟子外凡位。四相似即,清淨六根,見證相似的實相,斷見思惑,屬十信內凡位。五分證即,破無明惑,分證實相,屬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之位。六究竟即,入妙覺位,成就佛果,真正達到“即是佛”。
圓教修證又與轉輪聖王之六種輪相配:一鐵輪,十信位;二銅輪,十住位;叁銀輪,十行位;四金輪,十回向位;五琉璃輪,十地;六摩尼輪,等覺。
四教修證道地就斷惑而言,可列表比較如下:(略)
與天臺宗一樣,華嚴宗也自稱一乘圓教,將一切佛法分爲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終教、一乘圓教、頓教五教,五教的修證次第各別。小乘教的修證階次,與《俱舍論》等所說同。大乘始教指唯識學(“相始教”)、《般若經》及中觀學(“空始教”)所說,其修證就小乘人回向大乘者而言(“回心機”),爲叁乘共十地,即天臺宗所謂通教;就直接修大乘(“直進機”)而言,爲五十二位。大乘終教指《楞伽經》《起信論》等所說表示大乘終極義的如來藏思想,其修證階位與天臺宗所謂別教同。頓教指《維摩經》等所說,可包括禅宗,頓悟頓證,不立階位。圓教指依《華嚴》《法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圓融無礙的圓滿究竟義建立的華嚴、天臺二宗之學,其修證階位大體與天臺宗圓教相同。始、終、圓叁教的修證階位,就斷惑而言,可列表比較如下:
華嚴宗認爲,由于圓教以佛果境界的圓滿見地圓修諸行,故能超越多劫,快速成佛,甚至一生頓證,澄觀《大華嚴經策略》雲:“既圓解圓信,萬行圓修,頓悟頓成,萬德圓備。”修證進程說爲叁生:第一見聞生,由過去世曾聞知一乘圓教妙法,種下了解脫的善根。第二解行生,于今生開圓解、修圓行,曆十信乃至十地,漸次斷見、修、無明惑,圓滿福智。第叁證入生,于將來一斷一切斷,一證一切證,證入妙覺佛位。這種一階階漸次修證,名“行布”。此宗又有圓融門,謂就體性而言,衆生本來即佛,言修證,其實也是不修而修,不證而證。華嚴宗解釋爲十信位圓滿即可示現成佛,名“信滿成佛”。《大華嚴經策略》謂就圓融而言,行行相即,位位相入,因果不二,“以性攝相,一位之中具一切位,或初攝後,或後攝初、初後攝中、中攝初後,四十二位成四十重相攝之義。”“行布是教相施設,圓融乃理性德用。相是性之相,故行布不礙圓融;性是相之性,故圓融不礙行布。”
禅宗尤其是高唱“頓悟成佛”的南宗,只論見性,不說修證,不立修證階位,大有“見性即成佛”的意味。《壇經·般若品》;“一悟即至佛地。”神會語錄有雲:“但遇真正善知識,一念相應,便成正覺。”並引《法華經》龍女于屈伸臂頃示現成佛爲據,謂禅宗所修如來禅“只顯頓門,唯在一念相應,實更不由階漸。”“若人見本性,即坐如來地。”如是見者即六度圓滿,一時具備恒河沙清淨功德。神會答崇遠法師問雲:“我六代大師,一一皆言單刀直入,直了見性,不言階漸。”黃檗希運用“無心”二字表述佛心,說曆十住十行十回向漸修得無心者,與從頓悟門一念而得者,“功用恰齊,更無深淺”。但依此說,誰若自稱開悟,別人很可能會拿經上所講佛菩薩的標准來要求他表演神通等,神會與崇遠法師辯論中,崇遠…
《心識淨化的進程及淨心的妙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