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诗歌中还有云辩的其他一些作品,其中的《右街僧录圆鉴大师云辩进十慈悲偈》论君王、宰臣以下各色人等发慈悲心的好处,颇多劝善之言。 圆鉴大师云辩其人其事又见于《洛阳缙绅旧闻记》卷一《少师佯狂》和《佛祖统纪》卷四十二《法运通塞志》、五十二《国朝典故》。可知他是五代后唐至后周活跃于洛阳、开封一带的著名俗讲僧,后唐明宗天成元年(926)皇帝诞辰曾应邀赴内殿讲论,据说直到后晋时都如此。 敦煌发现的云辩的诗文是从内地传抄过去的。如此看来,云辩讲的《二十四孝》的变文其意义就超出了敦煌一地,而是当时社会的普遍情况。云辩也不是一般的僧人,而是上可以通天,中可以结交众多居士和读书人(云辩的诗文就是自称长白山人李琬受沙州和尚的请求而抄写去的),下则为一般读书郎所熟悉。佛教的这种广泛的宣传活动能力是儒家所未曾有过的。即使圆鉴大师云辩所讲的《二十四孝》可能与后世流传的《二十四孝图》中的人物有出入,但是圆鉴的押座文仍然使我们有理由推测,人们一般观念中儒家伦理教育通俗教材的二十四孝故事,极可能是佛教徒最早编纂的,并且通过像云辩这样神通广大的僧人宣讲到群众到中去,最后通过国家权力的力量在全国提倡和推广。
仔细探究一下佛教编纂的孝道故事,可以发现如下三个特点。其一,佛经孝子故事被改造吸收进入《二十四孝图》故事,并且中国化。例如重庆大足山佛教孝道石刻第六则“释迦因地为睒子行孝”乃本于《睒子经》古印度迦夷国孝子睒子以孝感动天地的故事。它被《二十四孝图》的编者改写成郯子的故事。事亦见于《法苑珠林》卷四十九《忠孝篇·睒子部》:睒子事失明的双亲至孝,一日,睒子披鹿皮在山涧取水,误被猎人射瞎双眼。睒子为从此无法照顾父母而痛哭。此事感动了天神,不仅使睒子眼睛转好,而且双亲也复明了。敦煌莫高窟第299、301、302、417、438、461窟都绘有这个故事的经变画。在二十四孝图中,它演变成春秋时期郯 国的国 君郯子以鹿乳奉亲的故事。此外如二十四孝中割股疗亲之类,也明显带有佛教割肉供父母的痕迹。
其二,佛教经典和变文中也吸收了许多儒家的孝道故事,并且广为铺陈。这里试举《佛说父母恩重》的宣传为例。这个佛经最早的本子除睒子(闪子)外,还收入有三个《二十四孝图》中的孝子故事(丁兰、董黯、郭巨)。显然是中土所造作的经典。《开元释教录》卷十八因此而判断它为伪经,于是此后的经文删去了丁兰等三个中土孝子的故事。这些原本和删节本都出现在敦煌文书中。敦煌变文中有几份《佛说父母恩重经讲经文》,莫高窟有四铺《报父母恩重经变》壁画。甘肃博物馆收藏的还绘制了《报父母恩重经变》的绢画,以便在向世人宣传时,可以挂出讲解。敦煌变文中的董永、舜子的故事,也是俗讲僧人编纂演唱的。可见儒家宣扬的孝子,也被佛教广为吸收。
其三,儒家的孝道最重要的是祭祀、供养、后嗣,而佛教则把父母的种种恩情和儿女的孝道做了具体化的宣传。佛经中详细描述了父母恩德的种种细节。重庆大足石刻中父母恩重经变图中,有父母“十恩”图:怀胎守护恩,临产受苦恩,生子忘忧恩,咽苦吐苦恩,推干就湿恩(谓母亲在孩子尿床时推干就湿),哺乳养育恩,洗濯不尽恩,为造恶业恩(谓父母为儿女婚嫁操办酒席而杀生造业),远行忆念恩,究竟怜悯恩(谓父母即使百岁也为儿女操心)。这个经变的原本可能出自敦煌P3919号卷子《佛说父母恩重经》。宗密《盂兰盆经疏》卷上中也有“十月怀胎”、“推干就湿”等内容,可见是佛教一贯宣传的东西。
六、后论
综合以上的论述,可见,不仅佛教针对在家和出家信徒所定的戒律和规约,确实包含了丰富的伦理价值和修身思想。而且即使是所谓典型的儒家伦理观念,也充满了佛教的伦理内容和思想烙印。与儒家伦理相比,佛教戒律及其他经典中的伦理思想主要特点是:
第一,佛教的伦理要求具有社会组织对其成员要求的约束性和强制性。早期儒家经典中的道德论述不具有这种规约性。儒家伦理比较多的经书如《论语》、《孟子》、《礼记》、《孝经》等都是一般的礼仪规范和道德标准,不像佛教戒律那样具有强制性和约束力。唐宋以后的家法和族规恰恰接受了佛教戒律的这种规约性,把伦理要求变成了法律要求。从而完成了与《唐律疏议》等国家法律的一致。
第二,佛教的伦理规范具有系统性和具体化的特点。而儒家经书中的伦理要求,正如唐玄宗《孝经序》所说的:“虽因心之孝已萌,而资敬之礼犹简。”即使孔子总结归纳出了繁缛的礼节条文,但是,还不属于伦理和修身规范方面的系统规定。而佛教戒律和经典中的伦理思想则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后世家法族规也是具有很强系统性的规范。
第三,佛教伦理具有普适性和平等性,与儒家伦理和博爱思想的等级性、不平等性形成鲜明的对比。佛教伦理强调众生平等,人人皆可成佛,所以,修身养性之学适用于一切人。佛教的伦理是以个人为本位的,而儒家修身则具有浓重的政治取向,是以治国、平天下为目标的。后世的家法族规也是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规范。总之,中古以后的世俗伦理中,包含了丰富的佛教内涵。内在的佛教(也包括道教)伦理意识,外显为儒家教化形式,是中古以后中华世俗伦理和处世态度的基本特征之一。
《中古佛教戒律与家庭伦理(张国刚)》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