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成高深的智慧。二、梵行胜:人具有惭愧之心,而建立合宜的人伦关系,励行入情入理的伦理道德。以自觉的德行进修净行,有高度的道德意识,为了众生的利益,宁可牺牲自己,在所不借。三、勇猛胜:人具有刻苦耐劳、勇猛精进的毅力。只要自己认为所做的事情有意义,即使遇到艰难困苦,都能克服忍受,百折不挠,达到目标为止。这种坚强的毅力,为人类所特胜。所以,在佛经里说,这三种特胜是一切众生与诸天所不及的。正所谓;“欲成佛道度众生,具足心力唯人能,天龙修罗金翅鸟,神仙馀趣皆不及。”
因而,大师指出:“要特重于人类,就如俗语所谓“人为万物之灵”,因人类在一切众生中,意识上有自由活动的力量,富于创造性,多闻博学,知识深刻。
对于古人遗留下来的一切文化道德等等,不但能完全接受过来,同时还能于中有思考力,起一种是否确实的抉择真理的作用。故人类虽为许多众生中之一类,而高过其他的众生,能以知识研究一切事物,能以众人的知识来作种种交换互助,在交换互助中完成创造和进步。”佛就是观察到人类众生有如此特胜的力量,所以在人类中现身说法度化众生。佛不在其他五道中成佛而出生在人间,以人类为教化的中心对象。这正显示佛陀特为人生应世,也揭示了人生佛教的原意。
三、学佛是从做人起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按佛教来讲,我们今生之所以能得人身,那是因为过去世做了许多的福德资粮。既然得了人身,生活在这无边的人海里,要怎样去滋养他,维护他,才不被三涂恶道所转,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涯,使其向善的度过一生,得到人生最高的真实价值,才不辜负这难得的人身呢
大师认为,必须学佛才-有解决的希望,否则生死难关冲不破,弄到“船沉人尽”,沉到生死海里,失去难得的人身。依佛而学,走上学佛的道路,才能让我们了解人生真义,免除人生道上的危险。因为佛是圣中之圣,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大觉者。
那么,要怎么学佛呢
大师指出:“要使我们的思想与佛的思想合一,以五戒十善为根本。”以人生道德为出发点,先做好一个人,来净化人生,行菩萨行,树立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观。所以,大师在谈做人的时候,指出应从四方面来完善人生。第一、一切须以众生的利益为前提,这样才可造成完善的人生。所以,在佛法的原则上,需要贡献自己所有的,使一切人类进步幸福,使一切人类都无战争的灾难,而达到世界永久和平。第二、要明白因果法则,把个人的力量,献给大众的利益上,;而达到自他两利。第三、要有尊卑长幼、有次序的社会人生。第四、要有诚信,使社会能精诚团结,向上发达,合乎道德行为的理性生活,这就是佛法上说的五戒十善的人生。再进一步,就是大乘菩萨所行的六波罗密行,使一切众生都做到完善的菩萨行为,才是最完善最美好的人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佛法是指导做人的最高道理。每一学佛者都应先从人做起,有为一切众生谋利益,主修六度万行,完成最高人生,改良社会的精神。
四、生活与生死
大师提倡“人生佛教”有两个意思:一是从思想上,来挽救中国佛教末流,以“死"和以“鬼”为本位的鬼本佛教。对治向来偏重“后世增胜”及“生死解脱”的流弊。所以大师从释尊出家修道的二种动机和成等正觉时的心境来进行分析。认为释尊出家修道的二种动机,乃纯为解决众生相残的生活,而转为不相残的生活。从大悲心所激发,而求无上遍正觉。释尊成等正觉之所解决的,为生活问题而不是生死问题。因此,主张重“生活”而不是重“生死”,也就是“不重死而重现生,不重鬼而重人”。因为在他看来,即有无际无尽的生活问题需要解决,而别无生死问题之需解决。随着生活问题的解决,生死问题也随之解决,生死不过是解决生活问题上的历程而已。所以他说:“老病死等之成问题,由于未悟宇宙人生之真相,残害他生而得生活,造成人间极大痛苦,凭此私意,乃成问题而须解决。今见宇宙人生真相,本来寂静,究竟安稳,遂灭除杀他生自的私意,而成无始无终,无边无中的光明美满的生活,相利益而不相损害,浩浩无际,悠悠无尽。故生活问题的解决,即无老病死之问题。从而确正明了人生佛教之意义。” :
但是,向来学佛法的人受于中国世俗传统宗教思想的束缚,认为人死了, 就必须到地狱里去向“阎罗王”报到,死后为鬼。所以,都希望死了之后能做一个好鬼,死的时候能得到好死。只重“了死”不重“了生"。而事实上,人死了也不一定为鬼,或为天,或为畜生,或仍然转生为人。即使想要死得好,做好鬼,那也得生得好,做好人。所以与其重“死鬼",不如重“人生”。还有一些学小乘思想的人,注重“了生死”,追求个人解脱,成为“自了汉”。不注重人生的改善,只偏重于“死”而忽略于“生”。象这样为“了生死”者,在佛教看来,并没有什么错。但是,不能很好地“了生”。哪能很好地“了死”呢
所以大师说:“应知佛法以大乘为主,小乘为从属。佛法之解决问题,亦以生活为主,生死为从属。”小乘法的建立,乃是佛在世时,印度社会思潮的反映,是以个人解脱而得自我独存为风气的。佛陀处此环境中,几乎无可宣说。然不说法,则觉世悟人之大愿无由实现,乃方便为说人无我的小乘法。可见,这并不是佛的本怀。所以大师提出以人为本位,来对治这类“重死”、 “重鬼”的偏见。
二是显出大师重视人生生活,认为佛法是为解决生活问题,而且为人类生活问题的彻底解决。所以学佛法的人应先对此有正确的认识,只有依著人乘正法,先修成完善的人格,保持人乘的业报,方为时代所需,尤为时代潮流所宜。由此向上增进,乃可进趣大乘行。使人们的人格完成,且成为完善美满的人间。有了完善的人生为所依,进一步的使人们去修佛法所重的大乘菩萨行果。才有积极意义,尤能由人生以通达法界缘生无生,无生妙生的义理,从而应机宣扬人生佛教的意义。
五、由人而四圣的进化人生
从以上几点说明,我们可以知道,佛教是为人生而施设。虚大师提倡“人生佛教”注重现实人生,改善人生,来适应时代机宜。这种改善人生,在中国的儒家说人性是善的,将此善性扩大,成贤成圣都是由此而来。完全以人为中心,其他一切环境,全由人的功用而达其美善。这种道理儒家已有详尽的发挥。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几千年来已成为中国人心向善的一个准则。而佛教的人生又具有什么特别殊胜之处呢
大师认为佛教的人生是进化的人生,由人而能达成四圣。所以,他在《人生佛教与层创进化论》中指出:“由人修行增进至超人的胜行,或是三界天神,或是出世二乘圣贤,大乘的菩萨行,皆从人成。这是人生向上胜进中的超人。进而由胜进中的超人,修大乘行达到不退转的地位,是为二乘圣者的极果,以菩萨圣位亦可包括二乘圣者,大乘圣者所修菩萨行,教化一切众生,为利生故,遍入三界五趣,除佛的法界外,其馀的九法界众生皆是菩萨行化领域,居于九法界之最上位,与第十之佛法界相近了。这是人生向上进化至不退转地菩萨。最后达到无始终,无边中之宇宙完善人生,亦是佛陀证到的无上正等正觉的最高境界,一切法的范围有多大而佛的智境就有多大,一切法的边际,就是佛的智慧法身边际。人生改善是人生佛教所提出的论点,是为适应当今世界人类的需要,由人的立足点,而达到成佛的果位。这就是佛教所特有的深度,为儒家的思想所不能及。因为儒家的思想只说到人间,人间之外的事一概不论。所以依人间改善为人生究竟,就不能得闻超入之外的佛法,人们也就只能溺于生老病死之苦海,不得出离。”
因此,大师提倡人生佛教,主要的宗旨,就在以现实人生为基础,改善人生,进化人生,以实践人乘行果,而圆解佛法真理,引发大菩提心,学修菩萨行,而隐摄天乘二乘在菩萨中,直达法界圆明的极果。以此宗旨来契合佛陀应化的本怀,契合现实人生之机,而使佛教能真正地深入到社会人群中去,积极投身于社会,利益于人类。
《试述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思想》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