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試述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思想▪P2

  ..續本文上一頁成高深的智慧。二、梵行勝:人具有慚愧之心,而建立合宜的人倫關系,勵行入情入理的倫理道德。以自覺的德行進修淨行,有高度的道德意識,爲了衆生的利益,甯可犧牲自己,在所不借。叁、勇猛勝:人具有刻苦耐勞、勇猛精進的毅力。只要自己認爲所做的事情有意義,即使遇到艱難困苦,都能克服忍受,百折不撓,達到目標爲止。這種堅強的毅力,爲人類所特勝。所以,在佛經裏說,這叁種特勝是一切衆生與諸天所不及的。正所謂;“欲成佛道度衆生,具足心力唯人能,天龍修羅金翅鳥,神仙馀趣皆不及。”

  因而,大師指出:“要特重于人類,就如俗語所謂“人爲萬物之靈”,因人類在一切衆生中,意識上有自由活動的力量,富于創造性,多聞博學,知識深刻。

  對于古人遺留下來的一切文化道德等等,不但能完全接受過來,同時還能于中有思考力,起一種是否確實的抉擇真理的作用。故人類雖爲許多衆生中之一類,而高過其他的衆生,能以知識研究一切事物,能以衆人的知識來作種種交換互助,在交換互助中完成創造和進步。”佛就是觀察到人類衆生有如此特勝的力量,所以在人類中現身說法度化衆生。佛不在其他五道中成佛而出生在人間,以人類爲教化的中心對象。這正顯示佛陀特爲人生應世,也揭示了人生佛教的原意。

  

  叁、學佛是從做人起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按佛教來講,我們今生之所以能得人身,那是因爲過去世做了許多的福德資糧。既然得了人身,生活在這無邊的人海裏,要怎樣去滋養他,維護他,才不被叁塗惡道所轉,過著漂泊不定的生涯,使其向善的度過一生,得到人生最高的真實價值,才不辜負這難得的人身呢

  大師認爲,必須學佛才-有解決的希望,否則生死難關沖不破,弄到“船沈人盡”,沈到生死海裏,失去難得的人身。依佛而學,走上學佛的道路,才能讓我們了解人生真義,免除人生道上的危險。因爲佛是聖中之聖,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大覺者。

  那麼,要怎麼學佛呢

  大師指出:“要使我們的思想與佛的思想合一,以五戒十善爲根本。”以人生道德爲出發點,先做好一個人,來淨化人生,行菩薩行,樹立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生觀。所以,大師在談做人的時候,指出應從四方面來完善人生。第一、一切須以衆生的利益爲前提,這樣才可造成完善的人生。所以,在佛法的原則上,需要貢獻自己所有的,使一切人類進步幸福,使一切人類都無戰爭的災難,而達到世界永久和平。第二、要明白因果法則,把個人的力量,獻給大衆的利益上,;而達到自他兩利。第叁、要有尊卑長幼、有次序的社會人生。第四、要有誠信,使社會能精誠團結,向上發達,合乎道德行爲的理性生活,這就是佛法上說的五戒十善的人生。再進一步,就是大乘菩薩所行的六波羅密行,使一切衆生都做到完善的菩薩行爲,才是最完善最美好的人生。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佛法是指導做人的最高道理。每一學佛者都應先從人做起,有爲一切衆生謀利益,主修六度萬行,完成最高人生,改良社會的精神。

  

  四、生活與生死

  大師提倡“人生佛教”有兩個意思:一是從思想上,來挽救中國佛教末流,以“死"和以“鬼”爲本位的鬼本佛教。對治向來偏重“後世增勝”及“生死解脫”的流弊。所以大師從釋尊出家修道的二種動機和成等正覺時的心境來進行分析。認爲釋尊出家修道的二種動機,乃純爲解決衆生相殘的生活,而轉爲不相殘的生活。從大悲心所激發,而求無上遍正覺。釋尊成等正覺之所解決的,爲生活問題而不是生死問題。因此,主張重“生活”而不是重“生死”,也就是“不重死而重現生,不重鬼而重人”。因爲在他看來,即有無際無盡的生活問題需要解決,而別無生死問題之需解決。隨著生活問題的解決,生死問題也隨之解決,生死不過是解決生活問題上的曆程而已。所以他說:“老病死等之成問題,由于未悟宇宙人生之真相,殘害他生而得生活,造成人間極大痛苦,憑此私意,乃成問題而須解決。今見宇宙人生真相,本來寂靜,究竟安穩,遂滅除殺他生自的私意,而成無始無終,無邊無中的光明美滿的生活,相利益而不相損害,浩浩無際,悠悠無盡。故生活問題的解決,即無老病死之問題。從而確正明了人生佛教之意義。” :

  但是,向來學佛法的人受于中國世俗傳統宗教思想的束縛,認爲人死了, 就必須到地獄裏去向“閻羅王”報到,死後爲鬼。所以,都希望死了之後能做一個好鬼,死的時候能得到好死。只重“了死”不重“了生"。而事實上,人死了也不一定爲鬼,或爲天,或爲畜生,或仍然轉生爲人。即使想要死得好,做好鬼,那也得生得好,做好人。所以與其重“死鬼",不如重“人生”。還有一些學小乘思想的人,注重“了生死”,追求個人解脫,成爲“自了漢”。不注重人生的改善,只偏重于“死”而忽略于“生”。象這樣爲“了生死”者,在佛教看來,並沒有什麼錯。但是,不能很好地“了生”。哪能很好地“了死”呢

  所以大師說:“應知佛法以大乘爲主,小乘爲從屬。佛法之解決問題,亦以生活爲主,生死爲從屬。”小乘法的建立,乃是佛在世時,印度社會思潮的反映,是以個人解脫而得自我獨存爲風氣的。佛陀處此環境中,幾乎無可宣說。然不說法,則覺世悟人之大願無由實現,乃方便爲說人無我的小乘法。可見,這並不是佛的本懷。所以大師提出以人爲本位,來對治這類“重死”、 “重鬼”的偏見。

  二是顯出大師重視人生生活,認爲佛法是爲解決生活問題,而且爲人類生活問題的徹底解決。所以學佛法的人應先對此有正確的認識,只有依著人乘正法,先修成完善的人格,保持人乘的業報,方爲時代所需,尤爲時代潮流所宜。由此向上增進,乃可進趣大乘行。使人們的人格完成,且成爲完善美滿的人間。有了完善的人生爲所依,進一步的使人們去修佛法所重的大乘菩薩行果。才有積極意義,尤能由人生以通達法界緣生無生,無生妙生的義理,從而應機宣揚人生佛教的意義。

  

  五、由人而四聖的進化人生

  

  從以上幾點說明,我們可以知道,佛教是爲人生而施設。虛大師提倡“人生佛教”注重現實人生,改善人生,來適應時代機宜。這種改善人生,在中國的儒家說人性是善的,將此善性擴大,成賢成聖都是由此而來。完全以人爲中心,其他一切環境,全由人的功用而達其美善。這種道理儒家已有詳盡的發揮。儒家的倫理道德思想,幾千年來已成爲中國人心向善的一個准則。而佛教的人生又具有什麼特別殊勝之處呢

  

  大師認爲佛教的人生是進化的人生,由人而能達成四聖。所以,他在《人生佛教與層創進化論》中指出:“由人修行增進至超人的勝行,或是叁界天神,或是出世二乘聖賢,大乘的菩薩行,皆從人成。這是人生向上勝進中的超人。進而由勝進中的超人,修大乘行達到不退轉的地位,是爲二乘聖者的極果,以菩薩聖位亦可包括二乘聖者,大乘聖者所修菩薩行,教化一切衆生,爲利生故,遍入叁界五趣,除佛的法界外,其馀的九法界衆生皆是菩薩行化領域,居于九法界之最上位,與第十之佛法界相近了。這是人生向上進化至不退轉地菩薩。最後達到無始終,無邊中之宇宙完善人生,亦是佛陀證到的無上正等正覺的最高境界,一切法的範圍有多大而佛的智境就有多大,一切法的邊際,就是佛的智慧法身邊際。人生改善是人生佛教所提出的論點,是爲適應當今世界人類的需要,由人的立足點,而達到成佛的果位。這就是佛教所特有的深度,爲儒家的思想所不能及。因爲儒家的思想只說到人間,人間之外的事一概不論。所以依人間改善爲人生究竟,就不能得聞超入之外的佛法,人們也就只能溺于生老病死之苦海,不得出離。”

  因此,大師提倡人生佛教,主要的宗旨,就在以現實人生爲基礎,改善人生,進化人生,以實踐人乘行果,而圓解佛法真理,引發大菩提心,學修菩薩行,而隱攝天乘二乘在菩薩中,直達法界圓明的極果。以此宗旨來契合佛陀應化的本懷,契合現實人生之機,而使佛教能真正地深入到社會人群中去,積極投身于社會,利益于人類。

  

  

《試述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思想》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