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怎樣判攝一切佛法(達義法師)

  怎樣判攝一切佛法

  達義

  閩南佛學

  前 言

  判教之淵流,起源于印度,在《解深密經》中就以叁時教判攝一切佛法。大教傳至東土,判攝啓蒙于六朝的齊、梁時代,梁朝的光宅法雲把《法華經》判爲實教。至于陳,隋智者大師集古人之大成,綜合整理頓,漸、顯、密之教,判爲化儀四教和化法四教,又因佛陀說法時間的不同而分五時。至于賢首更有進一步的發展。

  近代佛學家、教育家、佛教活動家太虛大師對一切佛法的判攝思想與往昔的天臺四教、賢首的五教、華嚴的十玄義,乃至于印度《解深密經》的叁時判教迥然不同。太虛大師的判攝思想既有師承又有所創新,可分爲叁個不同時期。早期受到古德之影響,認爲佛法不外乎教下、宗下二家。中期隨著知識逐漸的增廣,以爲佛教的小乘是大乘之方便,並持八宗平等說。認爲八宗在實踐方面雖有所區別,但無論是境上還是果上都是一致的。至于晚期,博覽群書、精通叁藏,圓融佛理、周遊列國。結識了很多世界上頗負盛名的佛學大師,因此對佛法的見解與前二期思想截然不同,他綜合整個佛學體系, 以教、理、行對一切佛法進行全面的分類。這時期是虛大師叁期判攝中最成熟的時期。他徹底罷脫了傳統的師承思想,而別開生面獨豎一幟開拓了新的判攝途徑。這一判攝思想,既圓融又究竟,由此可見大師學識之淵博,理論之高深,不愧爲當今世界的一代高僧,茲略述六師對一切佛法叁個不同時期的判攝思想。

  一、師承時期

  太虛大師第一時期把一切佛法判爲教下、宗下二大類。(這時大約在一九O八至一九一四年。)太虛大師于甯波天童寺親近八指頭陀一寄禅禅師參究禅理。同時還聆聽道階法師演講慈恩的《相宗八要》和賢首的《五教儀》以及天臺教理。當時虛大師以天臺教理爲學習重點。以上所講的慈恩、賢首、天臺叁宗即所謂的教下叁家。後來虛大師得到道階法師的啓發和圓瑛法師的大力幫助下,介紹他到汶溪西方寺閱讀大藏經,心專一境恭閱《般若經》時,茅塞頓開,對佛法有新的體會。于是把他從前所參究的禅宗,融會貫通,將一切佛法歸納爲宗下和教下二大類。這種判攝方法與明朝時期將佛法分爲禅、講、律、淨,教五類是相同的。其所判的宗下,就相當于禅宗,主張遠離一切語言文字,教外別傳,認爲即心即佛的修行方法主要在于參究自性,禅宗認爲用語言文字所表诠的佛法皆是戲論。教下包括講、律、淨,教四門。講指智者大師所宏揚的天臺宗,賢首所宣說的賢首宗和玄奘所闡揚的慈恩宗,律指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在家的優婆塞、優婆夷日常生活中必須守持的戒條,淨指淨土宗(包括彌陀淨土、彌勒淨土),是每位修學佛法的行者所向往的理想國土,教指密教,即現在日本、和我國西藏、蒙古,青海最盛行的佛教,修行方法主要以身口意叁密相應。講、律、淨、教都有大量的經典著作。因此通稱爲教下。此時大師是處于刻苦鑽研時代,談不上什麼獨特的見解,而是繼承古德的遺風。認爲一切佛法之分類不外乎宗下、教下二門。

  二、調和時期

  第二時期大師小附于大,八宗平等說,(這時期大約在一九一五——一九二四年。)一九一五年虛大師在南海普陀山閉關(拒絕外緣,專心修學)。廣讀大量佛經,對佛教的認識比從前有進一步的提高,故從宗下、教下二門的判攝一躍而爲小附于大,八宗平等說的理論。佛法有小乘和大乘的區別。他認爲小乘應附屬于大乘,因爲小乘是大乘的階梯,是大乘的方便,大乘是修學佛法的歸趣,無論是五乘、叁乘最後的歸宿還是在于大乘。如{法華經》說:“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叁”。就是這個道理。小乘佛教從印度傳入我國有昆昙、俱舍、成實叁宗。俱舍,昆昙可以納入法相唯識宗,成實可以附歸叁論。我國的大乘有十一家,攝論可以歸入唯識,地論可以歸入華嚴,涅槃可以彙入法華(天臺宗)。因此把一切佛法彙歸爲大乘八宗,所謂八宗即指叁論、唯識、天臺、賢首、淨土、律宗、禅宗。虛大師認爲諸宗的基本原則及最終所追求的目的一成佛,都是一致的。從境上說,八宗的根本理論皆離不開“緣起”的道理。從果上說,皆以成佛作爲修學佛法最高的理想。至于行上雖有不同的施設,只不過是對機說法,;因材施教而已。八宗既是平等,亦各有其殊勝的地方,大師再叁強調我們作爲一位學習佛法的人,千萬不要産生門戶知見而贊此毀彼,夜郎自大。他這時之所以産生這一新的判攝思想,主要是在於調和佛教大乘與小乘之間的激烈矛盾和大乘內部諸宗之不同觀點。在佛滅度後印度佛教的大乘時期。大乘學者看到小乘行者入深山、遠世人、脫離社會,獨善其身,就輕視他們爲佛教之焦芽敗種,不可救治,産生彈小褒圓思潮。小乘行者目睹大乘學者之談空說有,反戈一擊,高喊:“大乘非佛說”的口號,攻擊大乘學者。彼此形同水火,難以平息。晚期大乘佛教內部又産生空有二宗,因見解不同而互爭高下,自是他非,此高彼劣,發生嚴重對峙的局面。僧團往往因思想不一致而難以團結、分裂的印度佛教傳到中國,是中國佛教産生宗派的根源。到了清末民初僧團的分裂更加明顯,上層僧侶沒有集體觀念,各掃門前雪,只求名聞利養,卻不顧佛教未來之興衰,下層僧人以應赴經忏爲養生,使佛教一變而爲鬼教。太虛大師有鑒于此,萬分痛惜,感到佛教危在旦夕,僧徒若不奮起猛省趕快團結起來,竭力反對當時國民黨當局侵占佛教寺廟,驅逐僧人之邪風,那麼在不久的將來佛教將會趨向滅亡。因此虛大師引經據典,高豎“小附于大、八宗平等說”之法幢,將廣大佛徒團結在他的周圍,挽救佛教於危亡。

  叁、創新時期

  第叁時期以教、理、行叁方面來貫穿一切佛學,(這時期大約在一九二五——一九四七年,)虛大師此時的判攝思想與前二期的見解又迥然不同。第一時期可說是師承時期,第二時期是調和時期。虛太師在第叁期之所以會産生這種最圓融、究竟的判攝思想,主要是周遊列國,結識了很多世界著名的佛教學者,同時深入佛教叁藏十二部,旁讀有關社會科學等知識,並讀了大量的現代佛學專著,對世出世間的一切學問,可說無所不通,無所不曉。所以使他的佛學思想認識有了新的飛躍,此時他學有所成,解有所悟,是他一生中佛學思想最成熟的黃金時期。判攝思想如下:

  (一)教之佛本及叁期叁系

  中國古代大德因對佛教的思想見解不一,而把釋尊一代時教判爲五時八教。叁時五教、叁時教等。太虛大師認爲佛陀住于世間,一切法皆以佛陀爲主,佛陀是諸法之根本,雖然有時施設種種不同的教法,但諸比丘從來沒有産生分別大乘,小乘,頓教、漸教,故佛爲法本,法皆一味。

  到了佛陀入滅以後,釋尊的教法,由諸比丘的見解不同而産生分岐,可以分爲叁期叁系來說明,每期時間大約五百年左右。

  第一小行大隱時期(公元前六 —— 一世紀)。諸比丘在不同的時間,地點聆聽佛陀的說法,因此對佛陀的教理有不同的理解,所以佛滅後對佛陀在世時所說之教法先後進行四次結集,佛教史上所謂的王舍城結集、昆舍離結集、迦濕彌羅結集、菩薩藏結集。這時期因大多數人嚴持戒律,思想相對來說比餃保守,因此世間最盛行的佛法,則以第一次迦葉,阿難所結集之叁藏爲代表。至佛滅後二百年間,由此分爲舍利弗的阿毘系(上座部)、迦旃延的蜫勒系(大衆部),依此二部爲本,再分出二十部,不過這麼多的部派都不出乎小乘叁藏的範圍。所以此時印度佛教的特點是小乘佛教最爲盛行,大乘佛教還處于醞釀潛行階段。故爲小行大隱時期。這時所盛行的小乘佛教,現在流行于世的是以斯裏蘭卡爲中心,再流傳于緬甸、泰國,老撾,柬埔寨,是屬于巴利文系佛教,也可稱爲斯裏蘭卡佛教。阿育王將佛法傳播到各方,但是隨著地域,時代、風俗習慣和文化之不同,而發生的變化,唯有傳到斯裏蘭卡一帶的佛教,一直流傳至今而發揚光大。

  第二大主小從時期(公元一一五世紀),這時馬鳴菩薩出世,著有《大乘起信論》、《佛所行贊》,《十不善道經》等著作,竭力提倡大乘佛法,對大乘學起了開端的作用。繼有龍樹、提婆應運而生。龍樹得到大龍比丘授予的《大般若經》後,自己撰有《中論頌》,《十二門論》,《大智度論》,《莊嚴佛道論》等,提婆著有《百論》、《廣百論》、《百字論》竭力推廣大乘佛法,高豎大乘諸法皆空之法幢,破除小乘,外道的自性見。後又有無著、世親興起。無著造有《顯揚聖教論》,《攝大乘論》,《阿毘達摩集論》,世親著有《唯識叁十頌》、《唯識二十頌》、發揮大乘妙有之理,對一切法皆空的思想加以補充和說明。他認爲一切法雖是畢竟空,但是其中的因果關系還是不會混亂的,故說明一切種子,成立阿賴耶識。這在教理上,是發揮得比較詳盡了,;此時的大乘佛教從隱沒狀態一躍而盛行于世,大乘敦理遍及印度每個角落,小乘佛教因大乘法之興盛而逐漸趨向于附屬地位,所以此時叫大主小從時期。這一時期盛行的大乘佛教,今流行于世的,以中國爲中心,再由中國流傳至朝鮮、日本及越南等地區。至于現在的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是屬爲漢語系佛教。大乘佛法在西漢末、東漢初傳入我國,首先佛教爲了適應中國的社會形勢和時代背景以及傳統文化,盡量加以;協調,此時…

  -般皆以老莊孔孟思想來理解佛法,到魏晉南北朝時佛教得到普遍的發展,因此恢複佛教本來的真面目,排斥以老莊孔孟思想,成爲正統的大乘佛教思想。並進一步得到發揚光大,大乘佛教在中國幾度興衰,但如冬天之梅,更增光彩,所以此期也可稱爲中國佛教。

  第叁大行小隱,密主顯從時期(公元六——十世紀),大乘空有二宗發展至此已達登峰造極,小乘佛教隨著大乘佛教的盛行而逐漸衰微,由于大乘思想適應當時印度的社會,以及…

《怎樣判攝一切佛法(達義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