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故名为乐。开始心中生悦名喜,後来全身受喜名乐。初禅.二禅中受乐名喜,三禅中乐名受乐故名心受乐。
(8)受诸心行:因过度的欢喜,容易生起不厌喜的贪恋,所以要警觉防犯。念息出入有七种心行,一是生减法心,二是染法心,三是无染心,四是散法心,五是摄法心,六是正法心,七是邪法心。
(9)心作喜:由於止心一境,未有慧解,必为沉心所覆没,以喜举之,今心不沉没。若心能不贪不受,即趋入寂灭安隐欢喜之境界。
(10)心作摄:心作喜後,自心不发越过常,摄之今还,不使驰散诸故心作摄。
(11)心作解脱:对以上心作喜和心作乐.多生贪着,不得解脱。故以智慧,令心不掉举,均等无累,故名解脱比如走路身被苍耳所着,必须用手摘之才能除灭,心作解脱,也是一样。
(12)随无常观:因自心已得寂静禅定时,觉知一切法生灭无常,生时诸法灭时诸法空灭,於其中间,无男女相无受作相.无人我相, 自然生起无常相
(13)出散观:即观一切有为法有出散,观出入息有无常,观此身不久散坏。磨灭之法,非真实有,随因缘生而生,因缘灭而灭。
(14)随离欲观:即观此身唯是苦心欲离之,故名离欲。
(15)随尽观:观有漏烦恼,悉皆是苦,断除一切结使,才得安乐。
(16)随弃舍:过去所有的偏舍执著,如今全部舍弃。
以上十六行相是慧性,无一息出入而不觉故,但随各人功夫深浅而有差别。
三.数息观与白骨观双修
数息观修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出现种种的境界,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系念脐中随息出入:数息时,应当系念从一至十,住意在脐中或腰中,随息出入,一数二随,三数四随乃至九数十随,周而复始,随息往返。
数息得力,则心意恬淡, 自见身皮好象练囊,不见身骨,不知身处。
(二)观光明相:当数息功夫成熟时,系念观想身体枝节,如白玉人,并要系念在腰中脊骨大节上,令心不散。
自见脐中有一光明,象铜钱那么大,慢慢扩大,如空中自云。在白云内,有雪白的光明,好象一枚琉璃镜子,光明渐渐增盛,全身如水晶体,非常明净。此光再增大,如车轮一样,内外都是光明胜过日光。此时,再修数随法,或单或双,如是系念数息,连绵不断。
(三)见光增胜:观光明相後,观腰中大节。观大节时,定心下动,见身中光明,更加明盛,胜过前光。
始时如铜钱,次如碗口,再而如明镜,全身光明倍增,弥满法界,内外无碍,诸天宝珠,亦不能比。尔时,光明清净无诸瑕秽,并有七种色光,光有七宝色从自己的胸口而出,入於光明之中,心大欢喜, 自然安乐。若能心不懈怠,光明自增,好象空中云,围绕自身,一一光明,变成光轮。在光轮中,自然能见十二因缘之相貌。
(四)观光中化佛:在前光明增盛时,再观腰中大节,念心安定,无有散乱。此时,见脐中光明具有七色,犹如七宝,并能令此七光合成一光,鲜白可爱。此想成时,再系念住意在顶门上,自然放光,如八丈长矛的火光,从头至足,反复往返,共十四遍,出定入定,多见顶上火出,如真金光。此时, 身中毛孔,也出金光,如散粟金,身心安乐此.此光从顶骨出後,入於颈骨中,从颈骨出而入於胸骨中,从胸骨中出还入臍中从脐中出,即八脊骨的大节之小。入大节中後, 光明即灭。光明灭後,有一自然的大光云,云中众宝壮严,有一化佛一一 释迦牟尼佛,微妙如净琉璃,内有金刚。金刚内又有紫金光,互相映现,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一一相好,放千光明,胜过千万日光。尔时,彼佛说四谛法,摩行者顶。又观前聚光明云,犹如环器,入於己身,从臍中入已,再入脊骨中, 入脊骨巳,自见已身。
与佛无异,山定入定,常见如是。
(五):忏悔持戒:在修数息观时,如果化佛观不成应怎么办
或见黑光,犹如墙壁; 或见自身光明,犹如灰炭。
这说明行者破犯轻戒,懈怠懒惰,所以障蔽圣贤无漏光明。此时,应如前修数息法,使心不乱,当勤持戒,一心摄持,互诚发露忏悔,乃至小罪,也不覆藏。
倘若覆藏,即见光明如朽败木,罪障更深,无力自拔。因此,必须忏悔自责:(1)作诸苦役,如扫地、砍柴,挑水打扫厕所等事。 (2)恭敬供养师长父母。视师长父母,如佛无异,虔诚恭敬礼拜忏悔。 (3)发弘誓愿,以此供养师长父母的功德,愿我生生世世常得解脱。加是忏悔,修功德已,则戒品清净三昧可生。再如前数息修观,见脐中光明,分为五支,一光照左,一光照右,一光照前,一光照後,一光照上。如是五尤,都有化佛,佛相次第充满虚空,弥满三千大千世界,见金色光,加紫金山,内外无碍,身心快乐,如前无异,故名忏悔持戒。
(六)观空:因为行者见前光明与化佛时,心生可爱贪著,所以,应学审谛分别诸圣解脱法门:
1.七佛说法:当行者见化佛时,过去七佛就为其说四谛,十二因缘法,并说五受阴空无我所。又见诸佛和诸贤圣教今行者修观空法一一即无我,无作,无愿三解脱门,观想至此,见色声香味触都是无常,恍惚如电,刹那生灭。又观三界如幻,须臾变灭,身心世界,空无所有,如鸟飞空,无所依止。
2.观女色危害,当行者观空成就时见—切女人有六种相:(1)犹如枷锁,劳人神识,有何可爱。(2)一切色欲犹如怨贼,那有爱惜之心呢
(3)观女色如牢狱,坚密难舍。(4)观女色如呼声响,亦如镜像,求之不得。(5观女色如秋花,随风零落。 (6)观女色如癞病人,有何好看可爱。可是,凡夫迷惑,至死不觉,纵情任惑,无所不至,为诸恩情,而作奴仆,至今突然反省色欲之祸害。
3.离欲:如上观想後,见一切淫欲色情都是空寂,从五阴四大而生,明了五阴皆空,四大无我,性相俱空,从何而有
作此观时,智慧顿显,自见己身放大光明,如摩尼珠,无有障碍,观六大如鸟高飞,身无所依;观女色污秽鄙陋,犹如空花。观想至此,永离色染,不为色缚。所以,佛在《禅秘法要经》中说: “此数息法,是贪淫欲药,无上法王之所行处,汝好受持,慎勿忘失。”
四,数息观的果证
修学数息观,能证阿罗汉果。此出於《增一阿含经》第七卷安般品里面,当时,释迦牟尼佛教罗喉罗修安般守意的方法: “汝当修行安般之法,修行此法,所有愁忧之想皆当除尽”。 “罗云(即罗喉罗)!若有比丘乐於闲静无人之处,便正身正意,结跏跌坐,无他异念,系意鼻头,出息长知息长,入息长亦知息长;出息短亦知息短,入息短亦知息短;出息冷亦知息冷,入息冷亦知息冷;出息暖亦知息知暖,入息暖亦知息暖。尽观身体入息,出息,皆悉知之。有时有息亦复知有,有时无息亦复知无。若息从心出亦复知从心出,若息从心入亦复知从心入。如是,罗云能修行安般者,则无愁忧乱之想,获大果报,得甘露味。”尔时,罗喉罗受教敕後,还至静室,立即修行,亲证圣果。所以世尊说: “尔时罗喉罗作是思惟,欲心便得解脱,无复众恶。”义说“彼(即罗瞧罗)以作如是观,欲漏心得解脱,有漏,无明漏心得解脱。已得解脱,便得解脱智: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有,如实知之是时,尊者罗云便成阿罗汉。”
由此可见,数息观法,不仅是对冶散乱心和贪欲心的重要法门,也是证得阿罗汉果位的根本保证。佛陀将它譬喻为甘露门,是非常正确的。
《论数息观的修证(诚信)》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