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故名爲樂。開始心中生悅名喜,後來全身受喜名樂。初禅.二禅中受樂名喜,叁禅中樂名受樂故名心受樂。
(8)受諸心行:因過度的歡喜,容易生起不厭喜的貪戀,所以要警覺防犯。念息出入有七種心行,一是生減法心,二是染法心,叁是無染心,四是散法心,五是攝法心,六是正法心,七是邪法心。
(9)心作喜:由於止心一境,未有慧解,必爲沈心所覆沒,以喜舉之,今心不沈沒。若心能不貪不受,即趨入寂滅安隱歡喜之境界。
(10)心作攝:心作喜後,自心不發越過常,攝之今還,不使馳散諸故心作攝。
(11)心作解脫:對以上心作喜和心作樂.多生貪著,不得解脫。故以智慧,令心不掉舉,均等無累,故名解脫比如走路身被蒼耳所著,必須用手摘之才能除滅,心作解脫,也是一樣。
(12)隨無常觀:因自心已得寂靜禅定時,覺知一切法生滅無常,生時諸法滅時諸法空滅,於其中間,無男女相無受作相.無人我相, 自然生起無常相
(13)出散觀:即觀一切有爲法有出散,觀出入息有無常,觀此身不久散壞。磨滅之法,非真實有,隨因緣生而生,因緣滅而滅。
(14)隨離欲觀:即觀此身唯是苦心欲離之,故名離欲。
(15)隨盡觀:觀有漏煩惱,悉皆是苦,斷除一切結使,才得安樂。
(16)隨棄舍:過去所有的偏舍執著,如今全部舍棄。
以上十六行相是慧性,無一息出入而不覺故,但隨各人功夫深淺而有差別。
叁.數息觀與白骨觀雙修
數息觀修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出現種種的境界,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系念臍中隨息出入:數息時,應當系念從一至十,住意在臍中或腰中,隨息出入,一數二隨,叁數四隨乃至九數十隨,周而複始,隨息往返。
數息得力,則心意恬淡, 自見身皮好象練囊,不見身骨,不知身處。
(二)觀光明相:當數息功夫成熟時,系念觀想身體枝節,如白玉人,並要系念在腰中脊骨大節上,令心不散。
自見臍中有一光明,象銅錢那麼大,慢慢擴大,如空中自雲。在白雲內,有雪白的光明,好象一枚琉璃鏡子,光明漸漸增盛,全身如水晶體,非常明淨。此光再增大,如車輪一樣,內外都是光明勝過日光。此時,再修數隨法,或單或雙,如是系念數息,連綿不斷。
(叁)見光增勝:觀光明相後,觀腰中大節。觀大節時,定心下動,見身中光明,更加明盛,勝過前光。
始時如銅錢,次如碗口,再而如明鏡,全身光明倍增,彌滿法界,內外無礙,諸天寶珠,亦不能比。爾時,光明清淨無諸瑕穢,並有七種色光,光有七寶色從自己的胸口而出,入於光明之中,心大歡喜, 自然安樂。若能心不懈怠,光明自增,好象空中雲,圍繞自身,一一光明,變成光輪。在光輪中,自然能見十二因緣之相貌。
(四)觀光中化佛:在前光明增盛時,再觀腰中大節,念心安定,無有散亂。此時,見臍中光明具有七色,猶如七寶,並能令此七光合成一光,鮮白可愛。此想成時,再系念住意在頂門上,自然放光,如八丈長矛的火光,從頭至足,反複往返,共十四遍,出定入定,多見頂上火出,如真金光。此時, 身中毛孔,也出金光,如散粟金,身心安樂此.此光從頂骨出後,入於頸骨中,從頸骨出而入於胸骨中,從胸骨中出還入臍中從臍中出,即八脊骨的大節之小。入大節中後, 光明即滅。光明滅後,有一自然的大光雲,雲中衆寶壯嚴,有一化佛一一 釋迦牟尼佛,微妙如淨琉璃,內有金剛。金剛內又有紫金光,互相映現,成就叁十二相,八十種好。 一一相好,放千光明,勝過千萬日光。爾時,彼佛說四谛法,摩行者頂。又觀前聚光明雲,猶如環器,入於己身,從臍中入已,再入脊骨中, 入脊骨巳,自見已身。
與佛無異,山定入定,常見如是。
(五):忏悔持戒:在修數息觀時,如果化佛觀不成應怎麼辦
或見黑光,猶如牆壁; 或見自身光明,猶如灰炭。
這說明行者破犯輕戒,懈怠懶惰,所以障蔽聖賢無漏光明。此時,應如前修數息法,使心不亂,當勤持戒,一心攝持,互誠發露忏悔,乃至小罪,也不覆藏。
倘若覆藏,即見光明如朽敗木,罪障更深,無力自拔。因此,必須忏悔自責:(1)作諸苦役,如掃地、砍柴,挑水打掃廁所等事。 (2)恭敬供養師長父母。視師長父母,如佛無異,虔誠恭敬禮拜忏悔。 (3)發弘誓願,以此供養師長父母的功德,願我生生世世常得解脫。加是忏悔,修功德已,則戒品清淨叁昧可生。再如前數息修觀,見臍中光明,分爲五支,一光照左,一光照右,一光照前,一光照後,一光照上。如是五尤,都有化佛,佛相次第充滿虛空,彌滿叁千大千世界,見金色光,加紫金山,內外無礙,身心快樂,如前無異,故名忏悔持戒。
(六)觀空:因爲行者見前光明與化佛時,心生可愛貪著,所以,應學審谛分別諸聖解脫法門:
1.七佛說法:當行者見化佛時,過去七佛就爲其說四谛,十二因緣法,並說五受陰空無我所。又見諸佛和諸賢聖教今行者修觀空法一一即無我,無作,無願叁解脫門,觀想至此,見色聲香味觸都是無常,恍惚如電,刹那生滅。又觀叁界如幻,須臾變滅,身心世界,空無所有,如鳥飛空,無所依止。
2.觀女色危害,當行者觀空成就時見—切女人有六種相:(1)猶如枷鎖,勞人神識,有何可愛。(2)一切色欲猶如怨賊,那有愛惜之心呢
(3)觀女色如牢獄,堅密難舍。(4)觀女色如呼聲響,亦如鏡像,求之不得。(5觀女色如秋花,隨風零落。 (6)觀女色如癞病人,有何好看可愛。可是,凡夫迷惑,至死不覺,縱情任惑,無所不至,爲諸恩情,而作奴仆,至今突然反省色欲之禍害。
3.離欲:如上觀想後,見一切淫欲色情都是空寂,從五陰四大而生,明了五陰皆空,四大無我,性相俱空,從何而有
作此觀時,智慧頓顯,自見己身放大光明,如摩尼珠,無有障礙,觀六大如鳥高飛,身無所依;觀女色汙穢鄙陋,猶如空花。觀想至此,永離色染,不爲色縛。所以,佛在《禅秘法要經》中說: “此數息法,是貪淫欲藥,無上法王之所行處,汝好受持,慎勿忘失。”
四,數息觀的果證
修學數息觀,能證阿羅漢果。此出於《增一阿含經》第七卷安般品裏面,當時,釋迦牟尼佛教羅喉羅修安般守意的方法: “汝當修行安般之法,修行此法,所有愁憂之想皆當除盡”。 “羅雲(即羅喉羅)!若有比丘樂於閑靜無人之處,便正身正意,結跏跌坐,無他異念,系意鼻頭,出息長知息長,入息長亦知息長;出息短亦知息短,入息短亦知息短;出息冷亦知息冷,入息冷亦知息冷;出息暖亦知息知暖,入息暖亦知息暖。盡觀身體入息,出息,皆悉知之。有時有息亦複知有,有時無息亦複知無。若息從心出亦複知從心出,若息從心入亦複知從心入。如是,羅雲能修行安般者,則無愁憂亂之想,獲大果報,得甘露味。”爾時,羅喉羅受教敕後,還至靜室,立即修行,親證聖果。所以世尊說: “爾時羅喉羅作是思惟,欲心便得解脫,無複衆惡。”義說“彼(即羅瞧羅)以作如是觀,欲漏心得解脫,有漏,無明漏心得解脫。已得解脫,便得解脫智: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複受有,如實知之是時,尊者羅雲便成阿羅漢。”
由此可見,數息觀法,不僅是對冶散亂心和貪欲心的重要法門,也是證得阿羅漢果位的根本保證。佛陀將它譬喻爲甘露門,是非常正確的。
《論數息觀的修證(誠信)》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