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番显见蠡测
愿成
闽南佛学
《楞严经》一开始就阐明什么是妄心,什么是真心,真心,妄心各自的功能是什么
如《楞严经》卷一说:
“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举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繁,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
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所谓真心就是我们每个人所具不生不灭的根性。也叫性定,是指自性天真,不动摇之定体,名为首楞严,人人具足。佛在本经教育人们依常住真心之理,进而修行,消灭攀缘心,达到证常住真心之果。但是人们为什么不能明心见性呢
原因是从无始以来,在人们的生命中,有一个东西在作怪,这就是攀缘心,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永不停息,随境而转,就是梦中,无时不在胡思乱想。一般人错把这个攀缘心,认为是自己蛇真心,这就是[迷真逐妄,对本有真心不能领悟,天然性定也无从修证。如果我们返妄归真,不用攀缘心,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当下即是。这个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即在我人六根门头。所以阿难请示成佛之大定。佛为破识显根,显根性一精元明之心体,以为涅槃之妙门。使我们决定舍识用根,这就是修楞严大定的下手处。《楞严经》的十番显见,释尊于六根门头,直指见性,让我们从性起隆,亲证如如不动之本体。现将十番显见略述如下:
一、显见是心,借盲者有见,而灯同眼,直指见性,是心非眼。阿难和我们一样,都认为拳与见是同类的。佛指出其错误,如果没有手的人,就没有拳可握,同样盲者并不是绝对看不见。因盲人见暗时,看起来是一片黑暗,而那个见性并没有损失。阿难又认为有眼人与无眼人见暗是相同的。佛就以灯喻来显示:如果说眼根坏的人看见的完全是黑暗,一下子又恢复了视觉,还是可以看见,名为眼见,那么眼根不坏的人,在黑暗中见到前面全是一片黑暗,等到有了灯光,仍然可以看见种种色相,那就应当叫做灯见。假定说灯光是能见的话,灯光自己能见,那就不叫做灯了。所以说灯不能见,就说明了眼不能见。
再说盲人的眼虽然失坏,但心性常住。如灯虽然显色,非见怎么知道
因为眼犹是灯,所以眼不是见。这是以灯非见,进而证知见不是眼。只因见本是心,所以知道见性是心而不是眼。从而再引出譬喻就可显示。但阿难仍然未能领悟见是心的道理,反而觉得心非在色身之内,所以又以下重重疑惑。这虽指见是心,但遮眼根而表见精,为什么不敢承认见性呢
《楞严经》明确指出;
“灯能显色,如是见者,是眼非灯。眼能显色,如是见性,是心非眼。”
二,显见不动,借客不住而尘动摇,显验心性常住不动。首先是由长者侨陈那亲口说出因悟客尘无体,从鹿野苑显验客尘不住而尘动摇,非主非空,远离客尘烦恼当下就成阿罗汉果。再由世尊届指放光,令阿难显验心性常住不动,即主是;空,直指心性本如来藏。于是,佛在《楞严经》中普告大众说:
“若复众生,以摇动者,名之为尘。以不住者,名之为客。"
以此说明客尘烦恼是流动的。因六根不断接触外境就随心攀缘,所以流动的就叫做客,能安住不动的就叫做主人。以摇动之名为尘义。既然摇动的是尘,那么就不是你的身境。你为什么颠倒行事,认客尘是自己,遗失真性,弃常住妙心而取生死流转呢
但憍陈如未悟客尘也是唯心所现,似有客尘可除,主空可证。佛的正意是明生灭、去来本如来藏,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不可得。就是要我们认识在生灭当中有一个不生灭性,在摇动中有一个不动的,就是见性不变。依下一番叙说阿难及大众似乎巳悟,其实取境为心,仍然是倒见。谁知阿难是用攀缘心听佛说法,想成眼前一片光景,好象万物自于此中生灭,与这一段光景,了无交涉。
这种依通境界,最易迷惑,不知它仍是缘尘分别影事。所以听说心同虚空,若存虚空之量,那么这个虚空依然与自相对立。
佛说这部经,目的就是教人守此光景,一般人以为守于真常,而不知守冰雹为明珠,终归化为乌有。阿难若能真悟,当下心精遍圆,含里十方,怎能犹迷色身为己,惑心性在色身,反而又问;我今身心复是何物呢
所幸阿难终不取此为真,所以终究开示真悟。
三、显见不灭,借色身变而观河之见不改,显见性不生不灭。如《楞严经》卷三说:
“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
说明见精从缘发,精神昏昧,见亦昏昧,可有童耄之别,而见性虽盲暗也不改,所以见性决不会随色身而断灭。波斯匿王观恒河之喻,借此不变之恒河水,令知见性之不变。因为见性只能自悟,无由说示人,也无由指示人,所以举喻而显示。波斯匿王在未听佛法之前,以外道的观点认为人死了之后,什么都没有了,才叫涅槃;通过佛和波斯匿王的对话,才明确身体是有生灭的,而见性不灭。如在儿童之时,见河之水与老年之时见河之水不变。
人虽发白面皱,但见性不皱。有生灭都是变化无常的,不变迁的自然没有生灭,既然没有生灭,就不能如外道所说的那样,以为身体死后,就完全断灭。匿王虽信身后舍生趣生,暂除断灭见,和身后不灭,实为进德修业之所依,所以匿王与大众踊跃欢喜,得未曾有。有人会问:既然见性是不生不灭,为什么又舍生趣生呢
答:正因为不生不灭,所以有生有趣。这说明“一舍一趣是生灭,常舍常趣非生灭”的道理。有人又问:难道阿难也存断见吗
不然这与本经当机有什么相干呢
答:阿难无始遗失本心,今日方悟真妄二心,可以失此得彼,失彼得此,所以希望显出现前身心真妄虚实,生灭与不生灭。现在阐明在妄身中,亦有不生不灭的见性,正破谬计。如《楞严经》所说:
“若此见闻,必不生灭,云何世尊
名我等辈,遗失真性
"原来发问人未悟如来前责遗失真性,其实真性是似失非失,故特以他的迷惑,假说遗失。
四、显见不失,借首尾相换而随臂之手不失,显见性不增不减。世间人常以垂手为倒,竖臂为正。虽说正说倒,臂手何曾得失
虽无得失,正倒怎么没有分别?
佛是随顺世间言说分别。据《楞严经》说:
“诸善男子,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认悟中迷。”
因为如来已悟色身之外一切山河大地,世界宇宙万有都是妙明真心所现,;所以说如来为正遍知。佛与我们的身体,所谓正倒的不同,原因在哪里呢了由于众生最初—-念妄动而起无明,由于一念无明,就使灵明洞照的真空,而成冥顽晦暗的虚空。乃至变成物质世界、有情世界,精神世界。众生由迷而不悟,就对外境不断妄想分别,又不停地追求五尘境界,误把妄想贪求心当作本有的心性。认为这妄心是藏在色身之内。因此称为颠倒性众生。如《楞严经》中说:
“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惟认一浮混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
而真精妙心宝明妙性,虽迷而不减,虽悟亦不增。我人的真常妙心本来圆具,却弃悟认迷。所以众生就是迷中倍迷之人就象垂手竖臂一样,本来无所谓倒正,却偏要说倒说正,执著以下垂为倒,上竖为正,这就是认悟中一点迷情的谬见。所以如来怜愍,亦说“汝为颠倒行事,遗失真性。”阿难初见动摇身外恍有不动摇性,认为真性实在身外,因此如来说我遗失。
次闻生灭身中指出不生灭性,认为真性既在身中,怎么佛又说我遗失呢
因他迷根性局于色身,执了知心实在身内,所以佛说;“此法亦缘,非得法性。抄这正为扶破述根,但阿难还不肯放舍想相。又如《楞严经》说:
“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五,显见不还,借尘象可还可择,说明见精无择,显见性无还。阿难承接佛在前番说,色身空界,都是妙明真心中物,于是又想象真心在身外,所以说: “现以缘心,允所瞻仰,徒获此心,未敢认为本元心地。”佛知阿难仍取缘尘分别影像,起此倒执,不但不知心性,而且不知尘影。因为他取尘影为心性,又不知心性,尘影之别,佛以观指为月破之。阿难和我们一般人都是以缘心听法,把佛法当作一种求知求解的对象,所以不能契证通达真如法性。佛以世间的几种动相都可归还到它原来的本位阐明见性无还。如昏暗还归于夜黑,阳光还归于光明,通达还归于门窗,堵塞还归于墙壁,差异的相状还归于分别心,虚空还归于空洞,混浊还归于尘土。
清净还归于晴朗。这些尘象都可以还得掉,但其有一个还不掉的东西就是我们的见性。能见的自性本体,不属于任何现象。因此我们应当知道:明暗等现象,虽种种不同而有差别,但这个能知能见的自性本能并不随着任何差别现象而有所改变。如《楞严经》说:
“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
”
所以你聆听法音而获此心,正是你的性之客尘,这实在不是你的真心。一切现象自然可以归还到它原来的本位,那当然不是你的自性功能,而这个能知能见的本位却无处可还。既然没有可还之处,那不是你的自性又是什么呢
这就是有名的八还辨见,说明见性不去不还。目的是要我们的心不要向外攀缘,更不要把尘象作为自己的见性。应当使自己的心向内,了知心性无所可还,才能对一切事物不去执著,对事物的好坏不起分别计度。一念不生全体现,当下即是本地风光。
六、显见不杂,借一切现象种种差殊,显见性与物不杂。阿难犹认见性在外,并固执地说:“虽见性无物可还,但实在我身外,从什么地方可以知道是我的真性呢
"于是,佛就令他遍观一切物象,种种差殊,都是物质,不是你的真性。如果你能见的精明,没有差别之相,可同于物象,那么这个见精本妙明心,怎么可说同于物象而有…
《十番显见蠡测(愿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