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唐代帝王与佛教关系综论▪P3

  ..续本文上一页符……驭—境而敷化,弘五戒以训人!受开革命之阶。方启惟新之运。自今已後,释教宜在道法之上,缁服处黄冠之前。……布告遐迩,知朕意焉”。(见《释教在道法之上制》)

  《新旧唐书》所说沙门的伪造的《大云经》现已无从查考,而在北凉昙无谶翻译的《大云无相经》裹则谈到了女人称王的事,如“……有一天女,名曰净光……佛言天女!汝以是因缘,…即以女身,当王国土,得转王轮……”。又说:“是天女者,……为众生故,现受女身,尔时诸臣即奉此女以继王嗣。女即承正,威伏天下,合浮提中所有国土,悉来奉承,无违拒者。”(分别见《大正藏》十二卷P1098、1107)这段经文被武则天看做是佛对於她当王的授记.并且,怀义。法朗等为《大云经》进行注疏。说经裹所指的女王就是神皇武後.武则天对撰疏的云宣等九人别赐爵县公及赐紫色袈裟。并且在天授元年(690)十月,敕两京,诸州各置大云寺,藏《大云经》.请义学沙门登座讲解卜(见《资治通鉴》卷204《唐纪》20《则天後》)又在长寿二年(693),菩提流支译出《宝雨经》十卷,再次谈到有位“故现女身的菩萨,为自在主,统治天下。”故在圣历二年(699)经》十卷《华严》译成,武後亲为制序曰:“金仙降旨,《大云》之偈先彰,玉展披详;《宝雨》之文後及”。在《大周新译圣教序》也说:“甘露之旨既深。《大云》之喻方远。”《大唐圣教序》还说。重开甘露之门,方布《大云》之荫。(以上均见《全唐文》卷九十七》。

  可见武则天的称帝,与《大云经》及《法雨经》的预言记载有非同寻常的关系。她之所以对《大云经》及化教的重视也不难理解,主要是《大雲经》等在佛教上为她武周政权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重视《华严经》

  武则天时代以前,《华厳经》曾在晋代有六十卷的译出,她听说晋译的不全,於是派人去於阗取回梵文全本。 并亲自组织这部经的译经活动。 由实叉难陀担任主译。梵僧战陀提婆译语。法藏笔受,复礼缀文,圆测、弘景等人证义,女皇本人也亲自参与。证圣元年(695),於洛阳大遍空寺开始翻译, 到圣历二年(699)十月翻译完坒,共八十卷,亦稻唐译华严。武则天对重译《华严经》十分重视,在她的统治时代,形成了以此经为理论根据的华严宗,并且亲自为新译《华厳经》撰写序言曰:“……华严经者,诸佛之密藏,如来之性海,梘之者,莫识其指归,挹之者,莫测其涯际,有学无学者,绝窥觎,二乘三乘,宁希听受……一句之内,包法界之无边,一毫之中,置刹土而非隘。……敬译斯经…添性海之波澜,廓法界之疆域,大乘顿教普被於无穷,方广真诠遐该於有识……(见《全唐文》卷九十七)。

  上边的序言字裹行间道出了《华严经》核心大义。也可以看出武则天对此经也研习有素.长安四年(704)敕众僧於内道场,建华严法会。著名华严大师法藏亲自给武则天讲解此经。由於经中的六相,十玄的玄理使她茫然,法藏以殿前的金狮子为喻,如是重重无尽道理方才豁然,这就是有名的《金狮子章》。

  (三)、对禅师的礼敬

  谈到武则天舆佛教的关系一定会提及她对禅师的礼敬。尤其对两京法王,三帝国师。的北宗禅匠神秀,深深仰慕。神秀在当时北方名声大振,“四海缁徒,向风而靡,道誉馨香,普蒙熏灼”,为一代禅宗耆宿。武则天於长安年中(701——704年)请神秀到京师魄说神秀已95岁),神秀“肩兴上殿”,武则天“亲加跪拜,内道场丰其供施,时时问道,敕於昔住址置度门寺,以旌其德。时自公已下,京邑士庶竞至礼谒,望尘拜伏,日有万計”(以上引文见《宗高僧传》卷八《神秀传劝。不仅对神秀如此,对南惮的慧能也表敬礼,派人礼请,慧能托病不出,只将得法袈裟请到长安,内道场供养。在武则天的政策下,无论长安,还是南方。掸宗风靡各地,禅师辈出,对掸宗的弘传发展,厥功其伟!

  (四)、集僧尼之资造像

  长安四年(704)夏,四月,武则天决定在洛阳北邙山的白司马陂,铸造一尊特大佛像。因为造像工程巨大,耗资甚多,光靠朝廷出资有困难,於是希望所有僧尼集资修铸,很快收集十七万。她自己也出脂粉钱二万以助其事。虽然此时有内史狄仁杰等人的陈词反对,终无济於事。大佛的建成虽然花钱很多,但其作用难以估计,建造大佛对在民间推广佛法,树起佛教慈悲济世的理念,净化人们的心灵,维护社会的和平等等都有其历史作用.况且造像之资大都出自寺院及僧尼之间,非出白宫府,无论朝野或民间对僧尼的看法的改变也起到了一定作用。《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五《苏环传》上说:“武周之世,铸浮屠,立庙塔,役无虚岁”。当大佛建成之後,武则天率“百僚礼祀”。又在《旧唐书》卷六《则天皇後》上说:“……禁断天下屠杀”。此项规定持续了八年在全国范围内禁止杀生。对佛敎的慈悲戒杀的主张在民间的普及,以及在群众中提倡慈悲的观念,对治国治人都大有好处。

  (五)、余论

  佛教在武则天时代不但得到了全面恢复。同时有了长足发展,首先改变了太宗时期的道先佛後政策,使佛教处於国教地位,。弘五戒以训人。即是明证。建寺造像度僧也不遗余力。一时出现了。裹苍动有经坊,环贵亦有精舍。(见《旧唐书》卷八十九《狄仁杰传》的情况。大云寺遍及州郡。在她统治期间,佛教的华严宗、禅宗。唯识宗、律宗纷纷趋於鼎盛,一时高僧如林。华严宗的法藏深得武後的礼敬,再译华严,功德无量。唯识宗的玄奘、窥基活跃在佛教界,不仅传译了大量典籍,同时撰写了大量的佛学著作。律宗的始祖佛教史学家道宣也弘化此时,协助奘师译经,归隐终南,撰述律著等值得称道。禅宗的慧能,神秀,武则天均非常仰慕,禅宗在南北两地更是遍地开花。净土宗的善导也在武则天时代创宗立说,举扬净土。天台巨子智威,佛史学家道世都是此时的名德。同时译事发达,著名的译师如菩提流支,实叉难陀,义净等大师均译著等身,为宗派的创立,佛学争鸣,做了理论及文献上的准备。唐代是佛教的黄金时代,而武则天时期,在她的支持下,佛教思想理论走向成熟,宗派林立,佛教的社会地位较高,可以说武则天时代是唐代佛教最兴盛的时期。

  五、唐玄宗的抑佛

  中兴唐朝的玄宗李隆基,在他继位的开元期间。唐王朝进入了全盛时期。玄宗的统治时期(713---755),主要在开元前期,社会安定、经济、文化日益发达繁荣,在宰相姚崇的建议下,开元前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废除苛捐杂税,广开言路、用人唯贤,刑赏得当等等,促进了社会发展。开元之治。即指此一时期。到开元後期,尤其是天宝年间(742---755),阶级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日益深刻尖锐,终於发生安史之乱,唐朝从此走向衰落。

  唐玄宗对佛教的政策,配合其政治改革的需要,对佛教采取限制发展的措施,虽然舆密宗因缘较殊胜,但总体上佛教在此时处於被限制的状态。

  (一)、玄宗舆开元三大士

  开元期间,先後从印度来了三名梵僧,即善无畏、金刚智和不空,佛教史上称他们为“开元三大士”。经过他们传译经典,弘布密法,在开元期间创立了密宗,这是在玄宗在位时期唯一成立的佛教宗派,跟玄宗的关系也十分亲密。

  善无畏(637——735),原为中印度的贵族,後出家为僧,曾於那烂陀寺学习密教。开元四年(716)来到长安,玄宗久闻其名,遣将军史献出玉门关等候迎接。深受玄宗的礼遇,先住兴福寺,继敕住西明寺,宁薜诸王都一一降礼钦重,严饰内道场,尊为教主。开元五年,玄宗韶敕善无畏於菩提寺开始翻译经典。开元十二年,又随玄宗人洛阳,住大福先寺,先後於长安、洛阳两地译出密宗典籍多部,共十余卷。影响最大的是《大日锄七卷,相当於密宗的宗经,密宗的基本理论都包括在这部经裹了.开元二十三年(735),善无畏示寂,赠鸿胪卿。

  金刚智(669--741),南印度人,婆罗门种,自幼出家,先习经律,後专密教。开元八年,(720)来到长安,玄宗敕迎住慈恩寺,寻徒荐福寺,所住的寺院必建大曼茶罗、灌顶道场以度四众。义福一行惮师及不空三藏皆行弟子礼(见《宗高僧传》卷一《金刚智》)。开元十一年敕金刚智於资圣寺翻译密教经典,主要译有《金刚灌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綳四卷等。开元二十九年示寂,玄宗敕赐“国师”称号,代宗时又赐“大弘教三藏”。

  不空(705——774),北印度人,婆罗门种,自幼来中国,年15岁。礼金刚智为师,20岁在广福寺受戒,旋即奉诏参与金刚智的译场,协助翻译密宗经典。开元二十九年,奉师命赴五印度及狮子国,寻求密藏梵本。天宝五年(746)返回中国.据唐圆照《贞元释教绿》卷十一记载,不空共译出密教经典十一部,一百四十三卷主要译有《金刚顶经》三卷,为密宗重要典籍。天宝五年玄宗请不空住进鸿胪寺,并在皇宫为玄宗受。五部灌顶”,成为玄宗的戒师。在玄宗、肃宗。代宗时期,不空备受尊崇。开元三大士中影响最大的就是不空,密宗也在此时正式成立。在玄宗时期,密宗的另一主要人物一行禅师,协助善无畏翻译《大日经》,并撰《大日经疏》敌二十卷,成为密宗的重要著述.圆寂後被玄宗赐谧为“大慧禅师”。上述几人当中,不空深得玄宗的亲信,多次在宫廷主持密坛法会,祈福消灾等,还经常在皇宫讲。“仁王般若经”。不空本人具有—些神通,如祈祷。咒术均能应驻,玄宗时期敬重密宗,跟开元—大士本身的卓越的功能有关,也反映帝王奉佛现实的—面。

  (二)、奉佛余说

  开元十八年(730)两京崇福寺僧人智升进所撰《开元释教录》二十卷,玄宗敕人大藏。

  开元二十四年(736),玄宗又将他《御注金刚般若经》“颁行…

《唐代帝王与佛教关系综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