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经》要义论(衍生)▪P4

  ..续本文上一页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故说没有功德。住相布施,功德就不能超越所住的范围,功德就有限量了。所以菩萨无住的布施波罗密等同虚空,能广利益一切众生。

  菩萨大悲心愿行六度万行,度无量无数众生,为什么佛要说实无众生灭度

  《经》说:“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佛陀的言教还清楚地告诉我们:说无众生灭度是撇开缘起的事相从诸法性空的道理上说的。如果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不能担当度众生的任务。然而菩萨之所以称为菩萨,已能在度众生中降服其心,远离四相,以平等空性任运而起度无量众生,所以说灭度一切众生,不见有一众生为我所度。依性空说,佛和众生,其性本来平等,烦恼和菩提不二,生死和涅槃一如。所谓“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哪里可以执有众生为我所度呢

  若觉有众生为我所度,即是凡夫迷惑的自性见。再说:一切法的法性空寂,哪里存在什么佛和众生呢

  经说:“离一切相,则名诸佛。”就是阐述性空离相见法身佛。

  再说,菩萨净化情爱,不以自己、家庭、同族、一国的利益,行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行,是菩萨善能降服其心,对一切无所取著,也没有所得。然而在般若空性上,不妨建水月般的道场,作空花样的佛事。菩萨度无量众生入无余涅槃是不舍,知性空而说实无众生可度是不取,不舍不取就是菩萨金刚般若的任运。因此可以这样说:菩萨度众生就是一切众生自度,一切众生自度,也就是菩萨自度。如《摄论》说:“如空印空,似水含水。”不违法性,真实圆融,福慧双修。如是菩萨悲智双运是行佛所行,证佛所证,正显本经是为大乘、最上乘者说。正如《华严经》说: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心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正是阐述大乘菩萨的入世思想。

  四、无所得的修证

  须菩提是佛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善知空性,《经》中是以佛和须菩提师资酬唱的方式,深入浅出地来阐明金刚般若性空的道理。在对四果修证的问题上,佛问;“须菩提,于意云何

  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

  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说明入圣人之流的须陀洹果对色等六尘断除见惑,离四相,对所断所证无所得,故说须陀洹果。如果对所断所证认为有所得,就不名须陀洹了。其他三果也是同样对所断的见惑所证的离相都不可得,才名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相反,若认为有得,就不名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果了。

  《经》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如何认识呢

  因为修学无为法可以断除众生的烦恼,那么一切凡夫和贤圣所有差别,全在无为法中证悟称度的浅深而发生的。证悟浅的是贤人,证悟深的是圣人。贤圣有大小乘之分。大乘以信、住、行,向菩萨为贤位,以初地以上菩萨为圣位,小乘以外凡的五停心,别相念,总相念和内凡的暖、顶、忍、世第一共为七贤位,以初果至四果为圣名。然而,这贤圣差别的焦点,即在于无为法,而这无为法是为十方的诸锦所同证的。同时为度众生的缘故,也为十方诸佛所同说,即在这所说的大乘、小乘,以及凡夫的根性利钝和悟证的浅深,所以就于同一的无为法中发生差别了。如大乘人依此无为法修行,得二空般若智,除二种执障,断二种生死证菩提涅槃;而小乘人依此无为法修行就不然,只破我执的烦恼障,未破法执的所知障,只断分段生死,未断变易生死,只得无余涅槃,未得无住涅槃。这是于所证理上和大乘有所差别。

  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无为法就有差别,但从诸佛所证的无为法来说是不存在差别的,佛陀为了说明这个道理,介绍自己在因地之所以得菩提,是因为“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实无所得,若有所得,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又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都是说明无所得无为法就无差别。同样,法无高下,也是说明在平等空性慧照下,无为法无差别的境界。若认为法有高下,有阿耨菩提可得,就是虚妄分别,就不是究竟离相的无为法。而佛得平等性智,具五眼,看待一切众生”与佛平等,无差别,就是宇宙万物,山河大地,有色的相,无色的心相,乃至法界一切平等。于一切法上离四相,平等法性中不立知见,无一物,也无众生也无佛。 “大干沙界海中沤,一切圣贤如电拂”。合法性如虚空,故说佛不得菩提,众生亦不失菩提。如果认为有少法可证可取,即是众生迷惑的自性见。

  《经》说:“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又说: “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都是说明般若性空,横遍十方,竖穷三际,如虚空于一切不可得。然而随缘应现,如空中花、水中月,如幻如化。故说:“报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唯有无相的法身,法身于一切无所得正显毕竟空理。所以菩提之法性宛然,不著相求,不从他得,佛也不得菩提,众牛亦不失菩提,菩提无所得,所以菩萨乐发无所得心。如菩萨乐行六度而无所住,离开六度的所取相。如《心经》说:“无智亦无得。”远离虚妄分别,无有希求,住法性空理。如昔日印度毗耶城中有个维摩居士生病,文殊菩萨和大众一起去问疾,于是维摩就向他方的灯王佛,借来四万八千法座,诸菩萨看见法座,一下就坐上了。而声闻人于法有所得,而不能登上法座。又如:昔日灵山会上,世尊拈花示众,迦叶尊者默契微笑,而得佛心印。还有:二祖在觅心了不可得的时候,因而得达摩安心,这都说明菩提无所得而得,无所得就是法性空。所以佛说:“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

  菩萨善解诸法实相义,于法不落空有二边,正示中道,所谓一色一香无非中道。又说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皆是法身。《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说:“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此中无有少法能见少法,然而此心如是生时,即有如是影像显现。”都是阐明缘起性空的奥义,无非真空不碍妙有。所以菩萨在行六度、四摄时无所住,以无所得心得菩提,才契合般若性空的道理。

  五、受持《经》的功德

  本《经》通过七番布施校量,阐明布施财物、七宝、身命不如受持读诵是经乃至四句偈、及为人演说的功德大。七次校量分别是: (一)财施不如法施;(二)河沙宝施不如法施;(三)以河沙等身命施不如法施,(四)一日三时行施不如法施,(五)然灯佛前时遇佛供养承事不如法施,(六)算术喻所不及,(七)持经奉行。七种布施功德虽然都很大很多,但局限在有相布施的范围之内,不能超越时空,还在比列计算的范畴。即是说多作善就多得福,少作善少得福,不超出“如是因如是果”的区域。菩萨般若无住空智现前,独修理行,无相无住,不受福德,福德无相如虚空反而愈大。“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可以仿佛此境。

  菩萨为普度众生,为人演说本《经》乃至一四句偈,所得的果报不是前面所说七番布施功德可比的,因为有相布施的功德再大,也如仰箭射虚空,箭力尽还坠。而四句般若的布施,能滋润众生的法身慧命,断除众生迷惑的自性见,从而发明心性,增长善根,发菩提心,理解一切法都无所得,必然获得解脱,成就菩提。那么诸法性本来空,空亦空,毕竟空,不是语言文字所能表达的,也不是寻思可以想象的,所以四句无为法的布施果报不可思议。

  综上所述,可知本《经》是佛的不可思议境界,诠显二空观慧的义理。般若无形相,不可说,也无一法可得,然而平等性空中所显如来说一切又都是佛法。所以佛说般若性空的道理是为大乘者说,为最上乘者说,这正是如来的善护念菩萨。善付嘱菩萨,以金刚般若引发菩萨发广大菩提心,教导菩萨,修行六度般若,在六度中降伏取舍心,从而遣除我、法二执。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的心是本来的清净心。悟入离相的实相,毕竟圆满菩提。

  所以此《经》是见性的法宝,上根利智者闻经就能开悟,昔日六祖就是闻金刚经开悟的。如今修学本《经》,把她的精神运用到日常的行持之中,虽说不是每人闻经都能马上开悟、成佛。但也可提起我们的正念,发无所得菩提心,修无为法,烦恼当前不迷惑颠倒,念自心本来清净,常作此观,久而久之,定能达到般若性空的境界。

  

  

《《金刚经》要义论(衍生)》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