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宗的根本思想与接引方法(悟源)▪P4

  ..续本文上一页,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见《古尊宿语录》卷一)禅是不可说的,如同一口喝尽西江水一样,不可能说与别人知。又雪峰问德山: “从上诸圣,以何法乐人

  ”山云: “我宗无语句,亦无一法与人”(.见《五灯会元》卷七)。禅师在证悟以后,绝不肯用语言去表诠自性,教导弟子都是用傍敲侧击的方法,也不直接指出怎样是自性,同时也不许你说自性是怎样的。他只能自己去体悟,而不能把自己的灵觉分一部分给你。

  因此,临济禅师在黄蘖禅师门下问什么是佛法大意

  问了三次被打三次。就是不许

  你开口表达和测度的原故。禅宗认为,在佛法的最高领地上,最忌讳用认识去把握,把认识活动放下来,反而处在最高领地上了。佛法大道本来就是超越语言的一种存在,思维对这个存在只能进行一些猜度,所以,无怪乎临济三次被扣·。

  在禅师看来,语言文字是人为的枷锁,用语言表达自性,等于认贼作父,不能使人去真正把握那真实的本体。故要求不立文字,干脆用种种形象直觉的方式,来表达和传递那些被认为本不可以表达和传递的东西,所以,在禅宗公案里,充满了棒喝,拳打脚踢的生动场面,但是,为了接引门人,总不能完全避开语言文字。

  否则,相互之间很难交通传递,只是宗师们用种种方式来不断地指出它的本身不在文字,人为的语言文字并不是真实本身,不能用它们去真正言说、思议和接近那真实的本体。如引指见月,皆为入道之机,学人循指见月,提签得,既得其本应舍其末。自见本性,正如乘船到岸,既登彼岸,何必计较船之大小式样,也不用背着走。

  因此, ;金刚经》“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吾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又禅宗反对落于拟议,亦不许有丝毫思量。因禅师的悟,不是通过语言概念的思辩,讨论和推理来表达和论述的。而只是——种不可言说的领悟、感受,悟后仍保持现量境。”有一次,药山禅师在禅床上打坐时,一个和尚问; “兀兀地思量个什么

  ”师口: “思量个不思量的”,曰:““不思量的如何思量

  ”师曰: “非思量”。 《见《五火/会元》)如果心中稍有思量,已和道相乖违了。”象耳袁觉禅帅是圆悟克勤禅师的弟子,有一日诵《法华经》至亦不知道什么是火,什么是舍宅时,豁然开悟,他把自己的悟境告诉了圆悟禅师,圆悟禅师责备他说: “这个境界,本来是最纯洁,最空灵的地方,你怎么能在这里拉尿”(见《五灯会元》卷十),因为,过多地表达反而破坏了这个纯洁和空灵,画蛇何以添足,哪怕是一只美丽的足,也是多余的。如拟说第一次所拟说者,其说必与其所拟说者不合。禅宗说有拟议即乖,第一义谛所拟说者,其说必不是第一义。又“云师升座,焦山和尚白槌云: “法筵龙象众,当观第一义。”

  师乃云, “适来未升座,第一义已自现成,如今槌下分疏,知他是第几义也

  ”由此可知,禅宗教育学人的方法很多,而不落拟议与思量是其目的之一。

  2、答问多样化意在不道破

  禅宗教育方法独具一格,其重要目的,都是为“不道破”,也就是禅师引其弟子悟入禅理的原则,是不要把问题讲的太明白,因要是讲的太清楚、太明白了,反而害了学人,使他们向师父语句上讨生活,不向自心会,当面错过。因而,著名的大禅师都是鼓励学者已去领会禅的意趣,活泼泼地见性成佛去。吃饱肚:子,必须自己动嘴,老师的肚子是无法帮你装食物的,这就是“各人吃饭各人饱,各人生死各人了”的道理。

  ” 在禅宗史上,宗师教育学人的方法很多种,有拳打脚踢、扭鼻子、打耳光等粗暴动作乐人。有用伸舌头、捧腹大笑等姿势示人,也有用似通非通的语言答复问者,以及用重复命题、反问、肯定、否定及比喻等正反面教育法。下面列举几个公案: “德山宣鉴禅师在尸次法会上向大家说: “问即有过,不问犹乖。”有僧出礼拜,师便打。僧曰: “某甲始礼拜,为什么便打”

  师曰: “待汝开口,堪作。”

  (见《五灯会元》卷七)德山禅师和临济,义玄禅师都是善于以极快的动作,棒呵门人,故有德山的棒,临济的呵之称。德山禅师是善于行棒的禅师。他常对人说:“道得三十棒,不道得也三十棒。”这是一种使用打的示人方法。另外禅宗公案中破口大骂的也不少,黄龙慧南禅师是楚圆禅师最得意的弟子之一。当他问楚圆请教 遭到师父的嘲弄。第二天,他又向楚圆请教,但楚圆仍然用十分粗鲁的话骂他。慧南不服;气说: “骂人难道是佛法中的慈悲吗

  你老是用骂来表示佛法的慈悲”马

  ”楚圆禅师说“你难道是以骂来体会佛法那种无上的境界吗

  慧南顿时明白师父的用心而开悟。 (见《五灯会元》卷十,亡)从德山的“棒”和楚圆的“骂”二例中,得知禅师只要认为有其必要,纵使是出于粗暴,他们也是会毫不犹豫的。就因那棒打过去,那破口大骂,才使请问者当下受外界的刺激,电光火石的一刹那间顿悟自性,情尽体露,因此说大禅师的打呈号不是不慈悲,相反,凡悲心之大,慈心之切莫过于此也。

  再者,禅师较喜欢重复命题的方法。

  如:有一和尚问清凉文益禅师: “如何是曹源一滴水

  ”眼云: “是曹源一滴水。”(-见《五灯会元》卷十)这是法眼宗的重要教育方法,在同语反复之中,能使人领会到其中无穷的奥妙。又有一类是答非所问的方法, 如问曰: “如何是佛

  ”师曰: “麻三斤。”(见《五灯会元》卷十五)这回答确是无着边际,但就是要使人在无法领会处无法领会,若在无法领会处无法领会到了,那是最亲切最实在的。类似这种方法还有云门禅师。”僧问: “如何是超佛越祖之谈

  ”师云:

  “糊饼”又人问: “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师云: “日里看山”(见《古尊宿语录》卷十五)禅是绝对待的,最高妙的就是最简单的,最平凡的就是最伟大的。

  禅宗中亦有一种是对不同的人,答复的是同样一句话。如赵州禅师就是这样的。

  师问新到, “曾到此间么

  ”曰: “曾到。”师曰: “吃茶去。”又另问一僧,僧曰: “不曾到。”师曰: “吃茶去。”

  后院主问曰: “为什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

  ”师召院主,主应诺。师曰: “吃茶去。”(见《古尊宿语录》卷十四)赵州禅师问答吃茶去。意是说禅的根本是离分别心,如果在生活实践中离分别心,禅就在喝茶洗碗等简单的动作上。不要跑到山上,没有人到的地方去找禅。

  总之,禅师的纵夺杀活之机,最终目的是不道破,对于禅如果道破就成了口头禅了。 “不道破”有着重要意义。香严智闲禅师参沩山禅师时,沩山问: “如何是父母来生前本来面目,试道一句。”智闲不会,屡乞沩山说破,山曰: “我若说似汝,汝以后骂我去。我说的是我的,终不干汝事。”师乃泣辞沩山。行脚四方,一日芟除草木,偶抛瓦砾,击竹有声,忽然省悟,即焚香沐浴,遥礼沩山,赞曰:和口尚大慈,恩愈父母!当时若为我说破,何有今日之事,历来禅师都以“不道破”的原则,在平常实际生活中,运用多样的方法,锻炼和考验学者,去领略本地风光。

  结 语

  综观以上,中国禅宗的自我实践与农禅并重、自食其力的思想方法与道风,是值得发扬光大的。无上菩提可以性修,而

  不可以相取。徒取则何以深造,于性妙之理,可以心传,而不可以口舌说知,徒说何以超出言意之表?故宗门龙象皆能住世而超尘,以法界心住在现象界,和光同尘,随缘不变,真正做到了内明实相,外应虚缘,而为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永远为后学所敬仰。

  

  

《禅宗的根本思想与接引方法(悟源)》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