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维摩诘经》译本及其论疏概况(道海)▪P2

  ..续本文上一页英年早逝,晋义熙十年(公元四一四年)逝於长安,时年仅三十一岁。

  自序云:“余以暗短,时预听次,虽思乏参玄;然粗得大意,辄顺所闻,为之注解,略记成言,述而无作。………”又,僧肇与刘遗民书云:“什法师以午年出《维摩经》,贪道时预听次,参承之暇,辄复条记成言,以为注解。辞虽不文,而义承有本。”据此,《注维摩诘经》一书,很有可能是僧肇在个人听课笔记的基础上,编撰整理而成的。

  此注本在诸茳本中为最早,流传极为广泛,影。向也最大。考其原因,大抵可有二点:一、此注本所依之原经,文字优美,义旨幽远。二、所作注解要言不繁,简洁扼要,又能挥发玄微之义。

  (二)维摩义记

  此书也是依什译《维摩诘所说经》作的疏论,晋庐山慧远造。四卷,因每卷又分为本未二卷,实为八卷。

  慧远法师、本姓贾,雁门娄烦人。早年喜庄老,后从沙门道安出家。在庐山与刘贵民等人同创莲社。“闻鸠摩罗什入关,即遗书通好《》。”因为罗什法师每有新译,则让人捎至,可见他资料的拥有,是可与罗什门下相媲美了。

  此书八卷,卷一前半部分是说论旨归、科判等。此下为随句注解,但不录原文。这种写法,很象是讲记。有可能不是亲自撰写,乃其弟子记录整理而成的。本书於义理、事解都相当详尽,但也不象吉藏大师那样广征博引为能事。后代有人认为慧远此书优於吉藏所撰之疏,如明代日僧可透《刊维摩经义记序》云:“顷一书贾斋义记一帙至,余得之欣然。读之虽不如素意,而其释最委。至其伸释一义,多告徵起,后方解之,实不忘本母之体。关中嘉祥不得抗衡也(15)。”

  (三)维摩经玄疏、维摩经文疏

  此二书原为一书,《维摩经玄疏》云:“今辄於文前撰五重玄义(16)。”此中所说“文前”的“文”,指的就是《维摩经文疏》。据此可知原为一书,即湛然依之作略本的《维摩诘经广疏》。玄疏与文疏相对独立,再加上卷帙浩繁,后人遂分为二部流通。

  《维摩经玄疏》六卷,《维摩经文疏》则有二十八卷,二疏共计三十四卷。在《维摩诘经》所有的注疏中,卷帙最为浩繁。据湛然《维摩经略疏序》可以知悉文疏部分入不二法门品以下三卷,是章安补足的。如其序云:“今兹疏文即隋炀帝请天台大师出之,用为心要。敕文在国清百录。因令侍者随录奏闻,但至佛道品后分,章安私述续成。(17)”

  智凱法师,字德安(五三O一五九七年)。俗姓陈氏,颖川(今河南境内)人。少时俊朗通悟,仪正温恭。十八岁依法绪和尚出家於果愿寺,因诵法华而悟道,是天台宗的开山祖师。他的“法界圆融”等思想对后代的影响极大,并波及到日本、韩国等国家。他在世界佛教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

  关於此书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有人以为内容过於繁博,如其弟子湛然说:“初文既笔在诗人,不无繁广(18)”而日僧可透则认为此书:译义,事理两圆⑩。”此书虽然繁博冗长,但对事理的抉择也颇为详尽的,故於研究《维摩诘经》的学者,不无重要的参考价值。

  另,其弟子湛然因“弊其文多”,曾据此书删略成《维摩经略疏》,颇受后人的欢迎。

  此书的写作方法,可谓是承上启下的。日僧可透云:“吾祖智者大师疏观经,多采用净影於维摩经想亦当然。20。”虽然,可透法师颇有些想当然,但也不是没道理的。如果对二者之论疏,做些观察对比,可知此书的确受到净影的影。向,如在分门释教,科判等方面颇有相近之处。至於启下,这从稍晚的嘉祥大师等人对论疏的创作方法中,可得以证明。不论是释教,科判,还是问答的写作方法都明显地受到智颉大师的影响。

  (四)净名玄论,维摩经义疏

  《净名玄论》八卷,是吉藏大师的抱病之作。其百云:“陪从大尉公晋王,至长安影美蓉曲水日严精舍,养气乖方,仍抱脚疾。

  ……因撰所闻,著兹玄论@。”

  《维摩经义疏》六卷,此作品晚於《净名玄论》。疏序云:“余以开皇之末,因於身疾,自着玄章。仁寿之终,奉命撰於文疏,辞有阙略,至二本不同22。”现代台湾会性法师以为“据此可知此疏是“略疏”之后所作23。”此言良是。此疏不但晚於“略疏”,并且也晚於开皇末年所著的“玄章”,是他为此经所作注疏中最晚出的著作。

  吉藏大师,原为安息(今伊朗人),先祖·因,为避仇,举家移居中国。因此,常自称胡吉藏。童贞出家,善於论辩。道宣赞之“论难所标,独高论次,词吐瞻逸,弘裕多奇”。一生讲三论一百多遍,法华经三百多遍,大品般若,大智度论,维摩经等各几十遍,可见弘法之勤。他是三论宗的集大成者,在佛史上有巨大的影响。

  《净名玄论》为抉择维摩深理的作品,全书分为名题、宗旨、叙会处等三部分予以阐述。虽题为《净名玄论》,其实是大乘泛论,如法华、华严、大般涅槃等义理,都在论述的范围。统观全书,专论维摩经义理的比重并非很大。给人感觉是针对性不够。

  《维摩经义疏》卷首总论义理,分定浅深,释名题,辨宗旨,论会处等四部分,与《净名玄义》多有重复之处,稍为简略而已。这在吉藏大师的著作中,是常有的,如其另二本著作,《三论玄义》与《大乘玄义》文也多有互具。

  (五)维摩经略疏

  此书是湛然法师依《维摩诘广疏》删繁取要而成的,全书有十卷,成书后,甚为通行。

  湛然法师,俗姓戚,荆溪人。智颉大师第六代法子,善止观。著有《法华释笺》、《法华义记》、《止观辅行》等著作。为天台宗的中兴之士。

  湛然大师作此书的主要目的,可以说是删繁除缛,掇取精要而利於流通。其自序石:“初文(指广疏)既笔在诗人,不无繁广。每有缁素诸深见者,咸欣慕之。但云弊其文多,故辄於其录而去取之(25)”除了谈到著书的目的外,尚论及删略的原则,如云:带义必存,言繁则剪。使旧体宛然,不易告师之本故也(26)”正因为他在删略原文的同时,颇注重原文思想风貌的保持,所以在成书后能“盛行於代(27)”

  另,湛然大师还撰有《维摩经》疏记三卷。是释智颉大师之维摩经疏。因为此书过於简略,致使论理述事不能详尽圆满,并与智者原疏在文义上有较大差别,不能使读况者正确理解经疏。宋僧智圆评论道:“吾祖智者著疏申经,其文弥广,而荆溪撰记解疏,其文弥略者何

  盖於疏文有意乎删削故,不暇详悉也。自时厥后略疏成而盛行於代。后世童蒙执记寻疏,而文义回互,难以指怀(28)。”此外,尚详列五点谬误於后。此可详见智圆《维摩经略重裕记》序。

  六、说无垢称经疏

  此书是依奘译《说无垢称经》所作的注疏凡六卷,每卷复分本末,实为十二卷。是什译流通本以外译本的唯一注疏本。

  窥基法师,时称“三本和尚”,弱冠入玄奘大师门下学天竺语。宋高僧传云:“年二十五应诏译经,沟通大小乘教三十余本,创意留心,勤勤著述。盖“切问而近思,其则不远矣!造疏计可百本29。”后人遂称之谓百本疏主。”窥基大师对玄奘大师的唯识,因明思想大加弘扬.光大,使之发展成为佛教八大宗之一,可以说,他是唯识宗门集大成者。

  此书是依据奘译本而创作的作品,再加上他本人又是唯识大德,所以,以唯识的思想注疏此经,也是自然的事。卷中出现不少的唯识名词,若先读什译本注疏,后读此书,风格决然迥异,颇有些不适。而这恰是此书的一大特色。阳信跋云:基以感亨三年十二月二七日,曾不披读古德章疏,遂被并州大原县平等寺诸德迫讲旧经。乃因讲次,制作此文,以赞玄旨,夜制朝讲30。”这里提到一个问题,窥基法师此书是讲记,随写随讲。由於情势,不及参考古德的注疏。因此,在结构、论述方法上,都与僧肇、吉藏等人拉开了距离。这当为此书又一特色。

  由於此疏并非依什译流通本,再加上本身唯识味颇浓,行文滞涩。所以,后代学者对此疏多不注意,影。向也并不大。

  注:

  ①《新修大正藏》(以下简称“大正”)第三十八卷,1002页A

  ②《大正》第三十八卷,327页B

  ③《大正》第三十八卷,327页B

  ④《大正》第五十卷,333页A

  ⑤《大正》第五十卷,332页B

  ⑥同上

  ⑦《大正》第三十八卷,327页B

  ⑧《太虚大师全书》第十一册722页

  ⑨《大正》第三十八卷,1002页A

  ⑩同上

  (11)《大正》第三十八卷,1002页A、B

  (12)《大正》第三十八卷,1002页A

  (13)《大正》第三十八卷,327页B

  (14)《大正》第五十卷,359页B

  (15)《大正》第三十八卷,421页A

  (16)《大正》第三十八卷,519页A

  (17)《大正》第三十八卷,562页C

  (18)同上·

  (19)《大正》第三十八卷,421页A

  (20)同上

  (21)《大正》第三十八卷,853页A

  (22)会性法师《大藏会阅》第二期602

  (23)同上

  (24)《大正》第五十卷,514页A

  (25)《大正》第五十八卷,562.页C

  (26)同上

  (27)《大正》第三十八卷,711页A

  (28)同上

  (29)《大正》第五十卷,725页C

  (30)《大正》第三十八卷,1114页A

  

  

《《维摩诘经》译本及其论疏概况(道海)》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