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英年早逝,晉義熙十年(公元四一四年)逝於長安,時年僅叁十一歲。
自序雲:“余以暗短,時預聽次,雖思乏參玄;然粗得大意,辄順所聞,爲之注解,略記成言,述而無作。………”又,僧肇與劉遺民書雲:“什法師以午年出《維摩經》,貪道時預聽次,參承之暇,辄複條記成言,以爲注解。辭雖不文,而義承有本。”據此,《注維摩诘經》一書,很有可能是僧肇在個人聽課筆記的基礎上,編撰整理而成的。
此注本在諸茳本中爲最早,流傳極爲廣泛,影。向也最大。考其原因,大抵可有二點:一、此注本所依之原經,文字優美,義旨幽遠。二、所作注解要言不繁,簡潔扼要,又能揮發玄微之義。
(二)維摩義記
此書也是依什譯《維摩诘所說經》作的疏論,晉廬山慧遠造。四卷,因每卷又分爲本未二卷,實爲八卷。
慧遠法師、本姓賈,雁門婁煩人。早年喜莊老,後從沙門道安出家。在廬山與劉貴民等人同創蓮社。“聞鸠摩羅什入關,即遺書通好《》。”因爲羅什法師每有新譯,則讓人捎至,可見他資料的擁有,是可與羅什門下相媲美了。
此書八卷,卷一前半部分是說論旨歸、科判等。此下爲隨句注解,但不錄原文。這種寫法,很象是講記。有可能不是親自撰寫,乃其弟子記錄整理而成的。本書於義理、事解都相當詳盡,但也不象吉藏大師那樣廣征博引爲能事。後代有人認爲慧遠此書優於吉藏所撰之疏,如明代日僧可透《刊維摩經義記序》雲:“頃一書賈齋義記一帙至,余得之欣然。讀之雖不如素意,而其釋最委。至其伸釋一義,多告徵起,後方解之,實不忘本母之體。關中嘉祥不得抗衡也(15)。”
(叁)維摩經玄疏、維摩經文疏
此二書原爲一書,《維摩經玄疏》雲:“今辄於文前撰五重玄義(16)。”此中所說“文前”的“文”,指的就是《維摩經文疏》。據此可知原爲一書,即湛然依之作略本的《維摩诘經廣疏》。玄疏與文疏相對獨立,再加上卷帙浩繁,後人遂分爲二部流通。
《維摩經玄疏》六卷,《維摩經文疏》則有二十八卷,二疏共計叁十四卷。在《維摩诘經》所有的注疏中,卷帙最爲浩繁。據湛然《維摩經略疏序》可以知悉文疏部分入不二法門品以下叁卷,是章安補足的。如其序雲:“今茲疏文即隋炀帝請天臺大師出之,用爲心要。敕文在國清百錄。因令侍者隨錄奏聞,但至佛道品後分,章安私述續成。(17)”
智凱法師,字德安(五叁O一五九七年)。俗姓陳氏,穎川(今河南境內)人。少時俊朗通悟,儀正溫恭。十八歲依法緒和尚出家於果願寺,因誦法華而悟道,是天臺宗的開山祖師。他的“法界圓融”等思想對後代的影響極大,並波及到日本、韓國等國家。他在世界佛教史上有著崇高的地位。
關於此書的評價,曆來褒貶不一。有人以爲內容過於繁博,如其弟子湛然說:“初文既筆在詩人,不無繁廣(18)”而日僧可透則認爲此書:譯義,事理兩圓⑩。”此書雖然繁博冗長,但對事理的抉擇也頗爲詳盡的,故於研究《維摩诘經》的學者,不無重要的參考價值。
另,其弟子湛然因“弊其文多”,曾據此書刪略成《維摩經略疏》,頗受後人的歡迎。
此書的寫作方法,可謂是承上啓下的。日僧可透雲:“吾祖智者大師疏觀經,多采用淨影於維摩經想亦當然。20。”雖然,可透法師頗有些想當然,但也不是沒道理的。如果對二者之論疏,做些觀察對比,可知此書的確受到淨影的影。向,如在分門釋教,科判等方面頗有相近之處。至於啓下,這從稍晚的嘉祥大師等人對論疏的創作方法中,可得以證明。不論是釋教,科判,還是問答的寫作方法都明顯地受到智颉大師的影響。
(四)淨名玄論,維摩經義疏
《淨名玄論》八卷,是吉藏大師的抱病之作。其百雲:“陪從大尉公晉王,至長安影美蓉曲水日嚴精舍,養氣乖方,仍抱腳疾。
……因撰所聞,著茲玄論@。”
《維摩經義疏》六卷,此作品晚於《淨名玄論》。疏序雲:“余以開皇之末,因於身疾,自著玄章。仁壽之終,奉命撰於文疏,辭有阙略,至二本不同22。”現代臺灣會性法師以爲“據此可知此疏是“略疏”之後所作23。”此言良是。此疏不但晚於“略疏”,並且也晚於開皇末年所著的“玄章”,是他爲此經所作注疏中最晚出的著作。
吉藏大師,原爲安息(今伊朗人),先祖·因,爲避仇,舉家移居中國。因此,常自稱胡吉藏。童貞出家,善於論辯。道宣贊之“論難所標,獨高論次,詞吐瞻逸,弘裕多奇”。一生講叁論一百多遍,法華經叁百多遍,大品般若,大智度論,維摩經等各幾十遍,可見弘法之勤。他是叁論宗的集大成者,在佛史上有巨大的影響。
《淨名玄論》爲抉擇維摩深理的作品,全書分爲名題、宗旨、敘會處等叁部分予以闡述。雖題爲《淨名玄論》,其實是大乘泛論,如法華、華嚴、大般涅槃等義理,都在論述的範圍。統觀全書,專論維摩經義理的比重並非很大。給人感覺是針對性不夠。
《維摩經義疏》卷首總論義理,分定淺深,釋名題,辨宗旨,論會處等四部分,與《淨名玄義》多有重複之處,稍爲簡略而已。這在吉藏大師的著作中,是常有的,如其另二本著作,《叁論玄義》與《大乘玄義》文也多有互具。
(五)維摩經略疏
此書是湛然法師依《維摩诘廣疏》刪繁取要而成的,全書有十卷,成書後,甚爲通行。
湛然法師,俗姓戚,荊溪人。智颉大師第六代法子,善止觀。著有《法華釋箋》、《法華義記》、《止觀輔行》等著作。爲天臺宗的中興之士。
湛然大師作此書的主要目的,可以說是刪繁除缛,掇取精要而利於流通。其自序石:“初文(指廣疏)既筆在詩人,不無繁廣。每有缁素諸深見者,鹹欣慕之。但雲弊其文多,故辄於其錄而去取之(25)”除了談到著書的目的外,尚論及刪略的原則,如雲:帶義必存,言繁則剪。使舊體宛然,不易告師之本故也(26)”正因爲他在刪略原文的同時,頗注重原文思想風貌的保持,所以在成書後能“盛行於代(27)”
另,湛然大師還撰有《維摩經》疏記叁卷。是釋智颉大師之維摩經疏。因爲此書過於簡略,致使論理述事不能詳盡圓滿,並與智者原疏在文義上有較大差別,不能使讀況者正確理解經疏。宋僧智圓評論道:“吾祖智者著疏申經,其文彌廣,而荊溪撰記解疏,其文彌略者何
蓋於疏文有意乎刪削故,不暇詳悉也。自時厥後略疏成而盛行於代。後世童蒙執記尋疏,而文義回互,難以指懷(28)。”此外,尚詳列五點謬誤於後。此可詳見智圓《維摩經略重裕記》序。
六、說無垢稱經疏
此書是依奘譯《說無垢稱經》所作的注疏凡六卷,每卷複分本末,實爲十二卷。是什譯流通本以外譯本的唯一注疏本。
窺基法師,時稱“叁本和尚”,弱冠入玄奘大師門下學天竺語。宋高僧傳雲:“年二十五應诏譯經,溝通大小乘教叁十余本,創意留心,勤勤著述。蓋“切問而近思,其則不遠矣!造疏計可百本29。”後人遂稱之謂百本疏主。”窺基大師對玄奘大師的唯識,因明思想大加弘揚.光大,使之發展成爲佛教八大宗之一,可以說,他是唯識宗門集大成者。
此書是依據奘譯本而創作的作品,再加上他本人又是唯識大德,所以,以唯識的思想注疏此經,也是自然的事。卷中出現不少的唯識名詞,若先讀什譯本注疏,後讀此書,風格決然迥異,頗有些不適。而這恰是此書的一大特色。陽信跋雲:基以感亨叁年十二月二七日,曾不披讀古德章疏,遂被並州大原縣平等寺諸德迫講舊經。乃因講次,製作此文,以贊玄旨,夜製朝講30。”這裏提到一個問題,窺基法師此書是講記,隨寫隨講。由於情勢,不及參考古德的注疏。因此,在結構、論述方法上,都與僧肇、吉藏等人拉開了距離。這當爲此書又一特色。
由於此疏並非依什譯流通本,再加上本身唯識味頗濃,行文滯澀。所以,後代學者對此疏多不注意,影。向也並不大。
注:
①《新修大正藏》(以下簡稱“大正”)第叁十八卷,1002頁A
②《大正》第叁十八卷,327頁B
③《大正》第叁十八卷,327頁B
④《大正》第五十卷,333頁A
⑤《大正》第五十卷,332頁B
⑥同上
⑦《大正》第叁十八卷,327頁B
⑧《太虛大師全書》第十一冊722頁
⑨《大正》第叁十八卷,1002頁A
⑩同上
(11)《大正》第叁十八卷,1002頁A、B
(12)《大正》第叁十八卷,1002頁A
(13)《大正》第叁十八卷,327頁B
(14)《大正》第五十卷,359頁B
(15)《大正》第叁十八卷,421頁A
(16)《大正》第叁十八卷,519頁A
(17)《大正》第叁十八卷,562頁C
(18)同上·
(19)《大正》第叁十八卷,421頁A
(20)同上
(21)《大正》第叁十八卷,853頁A
(22)會性法師《大藏會閱》第二期602
(23)同上
(24)《大正》第五十卷,514頁A
(25)《大正》第五十八卷,562.頁C
(26)同上
(27)《大正》第叁十八卷,711頁A
(28)同上
(29)《大正》第五十卷,725頁C
(30)《大正》第叁十八卷,1114頁A
《《維摩诘經》譯本及其論疏概況(道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