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认识因果 第七章 命运浅说

  

第七章 命运浅说

  一个人“命运”的形成,是由于过去的“业力”和今世的“个性”,交织而成。

  很多命运(或业力)上“注定”要发生的事,常常是藉着个性里的一些特质而显现,好的命运,常藉着良好的个性特质而显现,不好的命运,常藉着不良的个性特质而显现。

  因此,与其说,个性造就一个人的命运,不如说,命运藉着个性的特质,而显现出它欲显现的面貌。

  

一、基因和环境

  业力也是一样,业力要显现出来,往往需要“缘”的桥梁,而我们个性里的某些特质,往往是业力显现的最好桥梁和媒介,也就是说,我们的个性特质,提供了业力成熟最好的环境和条件,是业力最好的“助缘”!

  所以说,我们的个性,不只在宿世以来,制造了不同的业力因缘,也为业力的成熟(或命运的形成)提供了理想的环境!

  当然,不只我们的个性和习气,会从今生“遗传”到来生去,就是我们今生的兴趣嗜好、才华、人格特质等,也会随着今生发展培养的程度而带到来生去!

  而这种兴趣嗜好、才华、人格特质等等不同的显现,在小孩子身上尤其明显,但传统的主流派学者却认为,在一个人身上所显现的一切,不管是人格特质,兴趣嗜好等,都完全的可以用“基因”和“环境”的影响来解释。

  (一)“基因理论”对习性的解释

  基因学者告诉我们,一个人所显现的某种独特的特质,纵使在家庭中没有其他人有相同的性质或倾向,但仍可把这种独特的特质,解释为是我们极远的、或甚至“想都想不出来”的祖先的“基因”所遗传的!

  因此,以这种基因理论来看,我们每个人所显现的某种独特的特质,都决定于孕育我们的受精卵,而受精卵却是由精子和卵子的染色体“随机配对”而成的。由此类推,我们的父母所具有的染色体,也是由他们各自的父母在受孕时(或受孕前),其精子和卵子的染色体“随机配对”而来的!

  所以,依照此种理论,一个人所具有的“独特性”,是由父母的染色体的“随机配对”所造成的,而父母的独特性和染色体,也是由他们各自的父母的染色体“随机配对”而成的,以此可以类推至无穷远的世代。

  所以,一个人之所以有“独特性”,按照基因理论,那完全是一种“机运”(Chance),一种“基因重新洗牌的机运”(The chance shuffling of genes),就好像牌局上,重新洗牌后,我们手上所分配到的一组牌!

  基因理论,确实精密有条理,但当任何一个“被洗牌洗出来”且有着“独特性”的个人,当在思索这个问题时,恐怕在理解中还会带点“惘然”吧!

  (二)“环境理论”对习性的解释

  另一种主流派学者用以解释人的独特性,或人格塑成的影响因素的就是“环境”,长久以来,不管是“精神分析”或“行为主义理论”的拥护者,尽管彼此在理论上有严重的冲突或歧异,但他们都一致同意,在一个人出生的前几年里,所受到的外在环境影响,将会对一个人的人格塑成或以后的一生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就像发展心理学者所主张的那样,他们认为,每一阶段的发展,都将影响次一阶段的发展,而在人生中,最重要的“定形”阶段,大约在三岁左右就已发展完成,最迟也不会超过六岁,也就是说,大约在三至六岁时,一个人的“独特性”,包括气质、体质、智慧等就大致发展塑造完成,往后,只是小幅度的变动或修正而已。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令发展心理学者极为震惊的是,尽管他们已经将人的“定形期”,远远的往前推至出生后的几周或几天内所受的影响,但仍不足以解释每个人所具有的“独特性”,因为他们发现,即使在刚出生的婴儿身上,也有着各自不同的行为模式,而他们却无法解释这些不同行为模式出现的缘由,所以只好再往前推进,甚至现时已将重点放在婴儿在母体时所受外在环境的影响,和婴儿出生后行为模式间的关联性的研究!

  发展心理学的这种进展是必然的,代表研究方向的正确,但往后的“阻碍”也是必然的,因为只在“今生”上做研究,“今生”就是最大的阻碍!

  同样,以基因理论来解释人的所有特质的来源,是极尽物质科学研究的极至,但基因理论就好像一个盾牌,把人类所有可以解释和所有无法解释的一切行为,都推向盾牌的背后,那就是基因理论的基础——“基因重新洗牌”的“假设”理论上,但我们却不禁要问,是“谁”在让基因重新洗牌的,或决定基因要洗成什么牌的那只“手”究竟是什么?

  当然,以前世今生的习性遗传,来解释每个人不同于父母或祖先的“独特性”,并不是要用以否定“基因理论”或“环境理论”的一无是处,因为基因或环境理论,在解释人的行为上,仍有着不可否认与抹煞的“现实”优势。

  而我们以前世今生的习性遗传,来解释一些此两种理论难以解释,或无法解释的行为或现象,正好是对此两种理论的一种“超现实”的补充,而不是欲对上述两种理论的完全否定或代替!

  

  

二、“天才”的奥秘

  在许多小孩子身上,尤其可以看到一些难以解释的才华或特质,而此种似乎“天生”的才华或特质,如果以“现实”的基因或环境理论来解释,是极为牵强或丝毫不通的,因为从这个小孩子的家人或环境方面来看,都难以找到足以造成此种才华或特质的影响因素,但如果以“超现实”的前世今生来看,就可轻而易举的理解了!

  一些杰出伟大的音乐家,如巴哈、莫扎特、贝多芬等,对于他们杰出的才华,不需以“前世今生”来解释就可理解,因为他们的父亲都是音乐家,“基因”与“环境”加努力的现实解释,就足以让他们展露出伟大的才华了。

  但也有一些伟大的音乐家,是无法以基因和环境来解释的,像德布札克的父亲是个屠夫,孟德尔颂的父亲是个银行业者,至于韩德尔的父亲则是一个理发匠,上述的音乐家不只先天的基因不足,而且后天的环境也失调,能够让他们出人头地的,光是“努力”一项,实难以解释他们的成就。

  其中,尤其是韩德尔,更具有启示性,因为韩德尔的父亲,不只没有音乐细胞,而且当韩德尔在儿童时期显露出他在音乐方面的才华和兴趣时,不只没有加以启迪,反而百般加以阻挠,至于韩德尔的母亲,虽然没有反对,但也没有给予太多的协助,韩德尔身在这么恶劣的启蒙时期,以后还能成其“伟大”者,其非“天才”,又能如何解释呢?

  而“天才”者,不在今生,是在前世!

  宋朝的黄庭坚,就是一个典型的故事:

  黄庭坚,字山谷,江西省修水县人,他的诗书画号称“三绝”,与当时的苏东坡齐名,人称“苏黄”,黄山谷不止有文名,秉性也至孝,他常亲自为母洗涤溺器,就是后来做了官,也不改其孝行,由于他的孝行,被后人选入二十四孝中。

  相传黄山谷在中进士后,被朝廷任命为芜湖地方的知州,就任时他才二十六岁。

  有一天,当他正在午寐时,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走出州衙大门,直来到某处村庄,看见一个老婆婆站在某门外的供案前,手持清香,口中喃喃自语,类似呼喊某人的姓名,黄山谷趋前一看,看见供桌上摆着一碗煮好的芹莱面,香味飘溢,黄山谷不自觉的端起来便吃,吃完后就走回衙府,等一觉醒来,梦境仍甚为清晰,尤其奇怪的是,嘴里还留有芹菜的香味,他心中虽然纳闷,但并不以为意,只觉得是做了一场梦。

  等到次日午寐时,梦境又和昨日完全相似,而且齿颊还是留有芹香味,黄山谷不禁甚感讶异,于是他遂起身步出衙门,循着梦中记忆的道路行去,令他诧异的是,一路行来,道路的景致竟然和梦中的情景完全一样,最后终于来到一处人家门前,但门扉紧闭,黄山谷便前去叩门,一位白发的老婆婆出来应门,黄山谷问她,这两天是否有人在门外喊人吃面之事。

  老婆婆回答说:“昨天是我女儿的忌日,因为她生前非常喜欢吃芹菜面,所以每年在她忌日时,我都会供奉一碗芹菜面,呼喊她来食用!”

  黄山谷问:“你女儿去世多久了?”

  老婆婆回答说:“已经二十六年了!”黄山谷心想,自己不也正是二十六岁吗?而昨天也正好是自己的生辰,于是更进一步问这婆婆,有关她女儿在生时的种种情形。

  老婆婆说,她只有这么一个女儿,女儿在生时非常喜欢读书,而且信佛茹素,非常孝顺,但就是不肯嫁人,后来在二十六岁时,生了一场病死了,当死的时候,还告诉她说一定会回来看她!

  等黄山谷进到屋里,老婆婆指着一个大木柜告诉他说,她女儿平生所看的书全锁在里头,只是不知锁匙放到哪里去了,所以一直无法打开。

  奇怪的是,黄山谷那时突然记起了放锁匙的位置,依记忆果然找出锁匙,等打开木柜,在里面发现了许多文稿,黄山谷细阅之下,大吃一惊,原来他每次参加考试所写的文章,竟然全在这些文稿里,而且一字不差。

  至此,黄山谷心中已完全明了,这老婆婆就是他前生的母亲,于是将老婆婆迎回州衙,奉养余年。

  后来黄山谷在衙州后园,建造一座亭园,亭中有他自己的刻像,并且自题石碑像赞曰:似僧有发,似俗脱尘,做梦中梦,悟身外身。

  从这首像赞,似乎可以证实这个转世故事,可能确有其事。

  而明朝的进士袁枚,也在听闻这个故事后,不禁发出:“书到今生读已迟”的感叹。

  当然,袁枚“书到今生读已迟”的感叹,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一个人对事物的兴趣、技艺、才能、才华,如果培养到某一种强烈或优越的程度,在来生,常常能秉持前世的基础,而能有着较为优势的“延续”作用,但如果只是秉持前世的基础,而不再继续学习开发或自我突破,那么,今生大概只有“已迟”的感叹了!

  至于,故事中所说,黄山谷今生所写的文章,和前世“完全一…

《认识因果 第七章 命运浅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