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命運淺說
一個人“命運”的形成,是由于過去的“業力”和今世的“個性”,交織而成。
很多命運(或業力)上“注定”要發生的事,常常是藉著個性裏的一些特質而顯現,好的命運,常藉著良好的個性特質而顯現,不好的命運,常藉著不良的個性特質而顯現。
因此,與其說,個性造就一個人的命運,不如說,命運藉著個性的特質,而顯現出它欲顯現的面貌。
一、基因和環境
業力也是一樣,業力要顯現出來,往往需要“緣”的橋梁,而我們個性裏的某些特質,往往是業力顯現的最好橋梁和媒介,也就是說,我們的個性特質,提供了業力成熟最好的環境和條件,是業力最好的“助緣”!
所以說,我們的個性,不只在宿世以來,製造了不同的業力因緣,也爲業力的成熟(或命運的形成)提供了理想的環境!
當然,不只我們的個性和習氣,會從今生“遺傳”到來生去,就是我們今生的興趣嗜好、才華、人格特質等,也會隨著今生發展培養的程度而帶到來生去!
而這種興趣嗜好、才華、人格特質等等不同的顯現,在小孩子身上尤其明顯,但傳統的主流派學者卻認爲,在一個人身上所顯現的一切,不管是人格特質,興趣嗜好等,都完全的可以用“基因”和“環境”的影響來解釋。
(一)“基因理論”對習性的解釋
基因學者告訴我們,一個人所顯現的某種獨特的特質,縱使在家庭中沒有其他人有相同的性質或傾向,但仍可把這種獨特的特質,解釋爲是我們極遠的、或甚至“想都想不出來”的祖先的“基因”所遺傳的!
因此,以這種基因理論來看,我們每個人所顯現的某種獨特的特質,都決定于孕育我們的受精卵,而受精卵卻是由精子和卵子的染色體“隨機配對”而成的。由此類推,我們的父母所具有的染色體,也是由他們各自的父母在受孕時(或受孕前),其精子和卵子的染色體“隨機配對”而來的!
所以,依照此種理論,一個人所具有的“獨特性”,是由父母的染色體的“隨機配對”所造成的,而父母的獨特性和染色體,也是由他們各自的父母的染色體“隨機配對”而成的,以此可以類推至無窮遠的世代。
所以,一個人之所以有“獨特性”,按照基因理論,那完全是一種“機運”(Chance),一種“基因重新洗牌的機運”(The chance shuffling of genes),就好像牌局上,重新洗牌後,我們手上所分配到的一組牌!
基因理論,確實精密有條理,但當任何一個“被洗牌洗出來”且有著“獨特性”的個人,當在思索這個問題時,恐怕在理解中還會帶點“惘然”吧!
(二)“環境理論”對習性的解釋
另一種主流派學者用以解釋人的獨特性,或人格塑成的影響因素的就是“環境”,長久以來,不管是“精神分析”或“行爲主義理論”的擁護者,盡管彼此在理論上有嚴重的沖突或歧異,但他們都一致同意,在一個人出生的前幾年裏,所受到的外在環境影響,將會對一個人的人格塑成或以後的一生有著決定性的作用。
就像發展心理學者所主張的那樣,他們認爲,每一階段的發展,都將影響次一階段的發展,而在人生中,最重要的“定形”階段,大約在叁歲左右就已發展完成,最遲也不會超過六歲,也就是說,大約在叁至六歲時,一個人的“獨特性”,包括氣質、體質、智慧等就大致發展塑造完成,往後,只是小幅度的變動或修正而已。
但隨著研究的深入,令發展心理學者極爲震驚的是,盡管他們已經將人的“定形期”,遠遠的往前推至出生後的幾周或幾天內所受的影響,但仍不足以解釋每個人所具有的“獨特性”,因爲他們發現,即使在剛出生的嬰兒身上,也有著各自不同的行爲模式,而他們卻無法解釋這些不同行爲模式出現的緣由,所以只好再往前推進,甚至現時已將重點放在嬰兒在母體時所受外在環境的影響,和嬰兒出生後行爲模式間的關聯性的研究!
發展心理學的這種進展是必然的,代表研究方向的正確,但往後的“阻礙”也是必然的,因爲只在“今生”上做研究,“今生”就是最大的阻礙!
同樣,以基因理論來解釋人的所有特質的來源,是極盡物質科學研究的極至,但基因理論就好像一個盾牌,把人類所有可以解釋和所有無法解釋的一切行爲,都推向盾牌的背後,那就是基因理論的基礎——“基因重新洗牌”的“假設”理論上,但我們卻不禁要問,是“誰”在讓基因重新洗牌的,或決定基因要洗成什麼牌的那只“手”究竟是什麼?
當然,以前世今生的習性遺傳,來解釋每個人不同于父母或祖先的“獨特性”,並不是要用以否定“基因理論”或“環境理論”的一無是處,因爲基因或環境理論,在解釋人的行爲上,仍有著不可否認與抹煞的“現實”優勢。
而我們以前世今生的習性遺傳,來解釋一些此兩種理論難以解釋,或無法解釋的行爲或現象,正好是對此兩種理論的一種“超現實”的補充,而不是欲對上述兩種理論的完全否定或代替!
二、“天才”的奧秘
在許多小孩子身上,尤其可以看到一些難以解釋的才華或特質,而此種似乎“天生”的才華或特質,如果以“現實”的基因或環境理論來解釋,是極爲牽強或絲毫不通的,因爲從這個小孩子的家人或環境方面來看,都難以找到足以造成此種才華或特質的影響因素,但如果以“超現實”的前世今生來看,就可輕而易舉的理解了!
一些傑出偉大的音樂家,如巴哈、莫紮特、貝多芬等,對于他們傑出的才華,不需以“前世今生”來解釋就可理解,因爲他們的父親都是音樂家,“基因”與“環境”加努力的現實解釋,就足以讓他們展露出偉大的才華了。
但也有一些偉大的音樂家,是無法以基因和環境來解釋的,像德布劄克的父親是個屠夫,孟德爾頌的父親是個銀行業者,至于韓德爾的父親則是一個理發匠,上述的音樂家不只先天的基因不足,而且後天的環境也失調,能夠讓他們出人頭地的,光是“努力”一項,實難以解釋他們的成就。
其中,尤其是韓德爾,更具有啓示性,因爲韓德爾的父親,不只沒有音樂細胞,而且當韓德爾在兒童時期顯露出他在音樂方面的才華和興趣時,不只沒有加以啓迪,反而百般加以阻撓,至于韓德爾的母親,雖然沒有反對,但也沒有給予太多的協助,韓德爾身在這麼惡劣的啓蒙時期,以後還能成其“偉大”者,其非“天才”,又能如何解釋呢?
而“天才”者,不在今生,是在前世!
宋朝的黃庭堅,就是一個典型的故事:
黃庭堅,字山谷,江西省修水縣人,他的詩書畫號稱“叁絕”,與當時的蘇東坡齊名,人稱“蘇黃”,黃山谷不止有文名,秉性也至孝,他常親自爲母洗滌溺器,就是後來做了官,也不改其孝行,由于他的孝行,被後人選入二十四孝中。
相傳黃山谷在中進士後,被朝廷任命爲蕪湖地方的知州,就任時他才二十六歲。
有一天,當他正在午寐時,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走出州衙大門,直來到某處村莊,看見一個老婆婆站在某門外的供案前,手持清香,口中喃喃自語,類似呼喊某人的姓名,黃山谷趨前一看,看見供桌上擺著一碗煮好的芹萊面,香味飄溢,黃山谷不自覺的端起來便吃,吃完後就走回衙府,等一覺醒來,夢境仍甚爲清晰,尤其奇怪的是,嘴裏還留有芹菜的香味,他心中雖然納悶,但並不以爲意,只覺得是做了一場夢。
等到次日午寐時,夢境又和昨日完全相似,而且齒頰還是留有芹香味,黃山谷不禁甚感訝異,于是他遂起身步出衙門,循著夢中記憶的道路行去,令他詫異的是,一路行來,道路的景致竟然和夢中的情景完全一樣,最後終于來到一處人家門前,但門扉緊閉,黃山谷便前去叩門,一位白發的老婆婆出來應門,黃山谷問她,這兩天是否有人在門外喊人吃面之事。
老婆婆回答說:“昨天是我女兒的忌日,因爲她生前非常喜歡吃芹菜面,所以每年在她忌日時,我都會供奉一碗芹菜面,呼喊她來食用!”
黃山谷問:“你女兒去世多久了?”
老婆婆回答說:“已經二十六年了!”黃山谷心想,自己不也正是二十六歲嗎?而昨天也正好是自己的生辰,于是更進一步問這婆婆,有關她女兒在生時的種種情形。
老婆婆說,她只有這麼一個女兒,女兒在生時非常喜歡讀書,而且信佛茹素,非常孝順,但就是不肯嫁人,後來在二十六歲時,生了一場病死了,當死的時候,還告訴她說一定會回來看她!
等黃山谷進到屋裏,老婆婆指著一個大木櫃告訴他說,她女兒平生所看的書全鎖在裏頭,只是不知鎖匙放到哪裏去了,所以一直無法打開。
奇怪的是,黃山谷那時突然記起了放鎖匙的位置,依記憶果然找出鎖匙,等打開木櫃,在裏面發現了許多文稿,黃山谷細閱之下,大吃一驚,原來他每次參加考試所寫的文章,竟然全在這些文稿裏,而且一字不差。
至此,黃山谷心中已完全明了,這老婆婆就是他前生的母親,于是將老婆婆迎回州衙,奉養余年。
後來黃山谷在衙州後園,建造一座亭園,亭中有他自己的刻像,並且自題石碑像贊曰:似僧有發,似俗脫塵,做夢中夢,悟身外身。
從這首像贊,似乎可以證實這個轉世故事,可能確有其事。
而明朝的進士袁枚,也在聽聞這個故事後,不禁發出:“書到今生讀已遲”的感歎。
當然,袁枚“書到今生讀已遲”的感歎,也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爲一個人對事物的興趣、技藝、才能、才華,如果培養到某一種強烈或優越的程度,在來生,常常能秉持前世的基礎,而能有著較爲優勢的“延續”作用,但如果只是秉持前世的基礎,而不再繼續學習開發或自我突破,那麼,今生大概只有“已遲”的感歎了!
至于,故事中所說,黃山谷今生所寫的文章,和前世“完全一…
《認識因果 第七章 命運淺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