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認識因果 第八章 虔誠祈禱

  

第八章 虔誠祈禱

  佛教深信祈禱的功能。事實上,從靈驗的程度及靈驗的比例上考察,佛教遠比其他神教的祈禱功能,更顯著、更有力、更可靠。

  祈禱的原理,是以祈禱者的心力──由強烈的信念所産生的一種超自然的精神統一的定力,去感應被祈禱者(如諸佛菩薩)的大悲願力,自己的定力與佛菩薩的願力相應相接,便會産生一種不可思議的神力,那就是祈禱所得的經驗或靈驗。在大乘佛教的中國地區,祈禱觀音菩薩的靈驗,最爲卓著。再說,一個虔敬的叁寶弟子,本來就有善神的護持,只要信念堅強,若遇到特發的變故,雖不臨時祈禱,也會逢凶化吉。因爲祈禱的功能,是由堅強的信念中産生,所以,凡是信念堅強的人,也就等于時刻都在祈禱的功能之中。

  

一、應許則許

  叁寶弟子向佛菩薩的祈禱,除求生極樂世界的發願文外,其他如消災延壽,免難愈疾,求子求財,找尋職業等等,都應該以 “請佛菩薩酌情處理”的心態來作祈禱,讓佛菩薩自行安排事態的發展,一切自然會趨向完美。這樣的祈禱包含叁種意義:

  1、許義:仰求佛菩薩爲我們設想,爲我們審察!假使我們所求的事情,于我們究竟有益無害的,就請佛菩薩允許我們,護持我們,使事情實現,滿我們的願望。

  2、不必許義:倘使我們所求的事情,現在雖然可以滿足我們的願望,可是日後有不可設想的禍患預伏著,而我們凡夫所預料不到,這是要求佛菩薩慈悲保護,不必允許我們的請示,以免後來的禍患。

  3、可許可不必許義:善業惡業的報應是通過去,現在,未來叁世的,身前身後的因果關系是非常複雜的,我們沒有慧眼怎能知道呢?從前惡業做得多的人,不但今生要受苦報,就是來生也不容易了結。現在因爲我們歸依叁寶,忏悔過去罪業,修行種種善事,就能得佛的慈悲保佑,使嚴重的果報變得輕微一些。像淨土聖賢錄,吳毛遭難的事件,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往往有許多事情,暫雖然得到快樂,而未來已隱伏著大禍。這何異小孩子用舌尖舐刀頭的蜜,而不知有割舌的危險呢?這是需要父母給與監護的。佛菩薩就是衆生的父母,《楞嚴經》裏說:“十方如來,憐念衆生,如母憶子”,他們怎能忍視他們的孩子,去貪食五欲刀頭的蜜呢?所以想祈求世事快樂的人們,必須仰求佛菩薩,爲他們保護支援。

  我們不可以因暫時的得失而生怨恨,以增加自己的罪業,碰著不如意的事情,應當生歡喜心,因爲已經消除我們一層罪業障了。達觀人的見解,是深遠而廣大的,我們應該自勉啊!

  因果關系非常複雜,我們凡夫俗子怎能知道?人事的發生,有的似乎是凶險的,而實在倒是幸福的;有的似乎是可喜可慶的,而實在是可悲可吊的;有的似乎是可悲可吊的,而實在是可喜可慶的。禍福是互相倚伏著的,得失沒有一定的啊!

  遭劫未必是禍:

  《淨土聖賢錄》載:吳毛是青陽吳姓的仆人,平時持齋念佛,同時修行種種善事。當左良玉的兵,渡江的時候,吳氏合家都避去了,只留他一人在家看守。兵來了,他被擊中七槍死了。等到主人回家,吳毛又蘇醒過來,對主人說道:“我因爲宿世的惡業,應當受七次的豬身;因爲今生齋戒念佛,得以七槍散冤。現在佛來接引,往生西方去了!”說完話,就合掌而逝。這事是在清順治元年。

   喪子未必是凶:

  《華嚴五祖紀》:唐朝杜順和尚,有一天到外面去化緣的時候,有一個齋主抱著他的兒子,求和尚給他消災延壽。和尚定睛對著孩子看了許久,說:“這孩子本是你的冤家,現在應該給他忏悔。”吃完了齋以後,和尚叫齋主把小孩抱到河邊。到了那裏,他說把小孩子抛入水中。這時齋主夫婦不禁捶胸頓足,嚎哭起來。和尚說到:“請不要鬧!你們的兒子還在那裏呢!”說著,就用手一指,果然,他們就看見他們的兒子,化作六尺丈夫身,立在水波之上,怒目地斥責齋主說:“你前生拿了我的金帛,還殺了我推入水中。若不是菩薩同我解怨,我是決不饒赦你的!”于是夫婦倆默默然信服和尚的神力了。

   印光大師曾經說過:一個人生兒子,大概有四種原因:一種是報恩,一種是報怨,一種是還債,還有一種是討債。

  這種報恩報怨的因果關系,不獨子女是這樣,就是夫妻也是這樣的。總之,眷屬聚會,無非恩仇報複。假使能夠互相感化,大家念佛修行,同歸極樂淨土,那麼恩仇眷屬化爲菩提眷屬,就完美到極點了。

  病痊未必可喜:

  明月筆記:浙江上虞蒲灣地方,有個鍾秀峰。當他年紀四十多歲的時候,生個兒子,秀峰很鍾愛他。那孩子十歲的時候,生病很危險,秀峰夫婦哭泣著到神祠裏去禱告。在夜裏夢著一個神對他說道:“你的兒子有許多事情沒有了結,那會就死去啊!”醒來之後,他非常慶慰。後來兒子果然病好了。等到這個孩子長成以後,揮霍放蕩,忤逆父母,無所不爲。鍾家便被他破敗了,秀峰夫婦終于餓死。這就應驗著神夢所說,“有許多事情沒有了結”的預示,原來他是來討債的。

  延壽未必可賀:

  覺有情半月刊載:杭州棲霞洞有個智印和尚,能夠預先知道未來的事情。有一天,寺裏一個短工染疫死了。短工的妻子到山上來,請寺裏的長工相幫埋藏。智印和尚知道了,阻止他們不要去埋藏,並且對他們說道:“這個人還有許多苦難沒有經過,決不會就這麼死了的!”他的妻子回答道:“氣早已斷了,難道還會活轉來嗎?”她懷著一肚子的疑團,悻悻然而去了。等到第二天早晨,這個短工果然又活轉來了。

  得財未必是福:

  《大莊嚴經論》說:有一次,佛和阿難在舍衛國的曠野中行走,看見有一堆金子埋藏著。佛對阿難說:“這是大毒蛇!”阿難對佛說:“這是惡毒蛇!”這時田裏有一個農夫在耕種,聽見佛和阿難說有毒蛇就去看看。他走到那裏一看,原來是一堆黃金,他就拿回家裏,從此他就立即變成富翁了。後來被國王知道了,就把他關在監獄裏。他從前所得的黃金,到這時已經用完了,但是還不能免去刑罰。他真悔恨極了,不禁叫喊著說:“惡毒蛇阿難!大毒蛇世尊!”

  國王聽見了,覺得他說得不倫不類,很是奇怪。于是傳訊他:“你怎麼說毒蛇,惡毒蛇呢?”這個農夫對國王說道:“我從前在田裏耕種,本來很可以安閑度日。有一日,聽見佛和阿難說有毒蛇,我去一看,原來是黃金,不禁貪欲心起,拿歸家中。今日想來,這黃金原是毒蛇啊!”同時他又唱出一首偈:諸佛語無二,說爲大毒蛇。惡毒蛇勢力,我今始證知。于佛世尊所,倍增信敬心;我今臨危難,是故稱佛語。毒蛇之所螫,止及于一身;財寶毒蛇螫,盡及家眷屬!我謂得大利,而反獲苦惱!

  家難未必不幸:

  民國時,有一位呂碧城女士講述:“我家從前住在安徽六安州。當我十叁歲的時候,偶然得到一卷觀音白衣咒,說持誦百日,能消災得福;我就每日焚香虔誦。等到剛滿百日之期,忽然遭到家難;我家的人都被許多族人禁閉在本宅內,長年不得和外界通消息。後來母親設法,用密函向外祖母家請示援救;結果得到援助,我們得以到來安縣舅父家裏寄住。

  那時我常常想:爲什麼持咒百日,求福而反得禍呢?其後有土匪白狼來侵擾安徽,六安被蹂躏得變成廢墟。當時我家舊宅裏,只有孀嫂和她的女兒翠霞,和她的女婿汪君居住著。白狼闖到宅中,把汪君殺死了,翠霞也在這時殉難。我的嫂嫂逃到上海,不久也就病死了。現在我才明白:倘若那時我仍舊住在六安,一定同遭到匪難的。我們避居到舅父家裏,實在是因禍得福哩!”

  

二、業報釋疑

  善惡業報都是自作自受。因果的道理很是精微,雖然極其錯綜複雜,可是乘除消長,是決不會錯亂的。倘若我們能夠改過爲善,誦經念佛,就能使善業日日增長,惡業日日消除。要得到幸福,遠離禍患是無須我們祈禱,而自然能夠實現的。

  不過我們前世所作的業因,千差萬別,所以善惡果報不能以一世的行動來下判斷。假使行善而仍舊窮困的,那是因爲他前世的惡業比較重,正因爲這一生行善,已經滅去了殃禍,而啬他的清安了。否則,還不止受這樣的苦難。可是來生的福澤,也已經種因在這裏頭了。

  有的人爲非作歹,而現在仍舊得到安樂享受,那是他前世的福澤深厚。因爲他作惡的緣故,他所應得的福祿,已經被他自己損耗了。否則,富貴尊榮還不止這地步。可是來世的禍患沈淪,也已種因于這裏頭了。

  況且世事變幻沒有一定,一時的苦樂不足爲禍福的定論。所謂:

  作惡必滅!作惡不滅,前世有余德;德盡必滅。

  爲善必昌!爲善不昌,前世有余殃;殃盡必昌。

  因果律是分毫不會錯誤的!

  印光大師說:“作惡而得到幸福的,是過去世善因栽培得深;假使不作惡,那幸福必定更大。譬如富家子弟,吃喝嫖賭,揮金如土,而不曾立即受到凍餓,那是因爲他的遺産富厚;倘使天天這樣浪用,即使他有百萬家財,不到幾年,也就要家破人亡,不可收拾了。”

  “得善而遇到災殃的,是過去世罪業造得深;假使不行善,所受的殃就更大。譬如犯重罪的人,在沒有行刑之前,立了一些小功;因爲功小的緣故,罪業不能完全赦免,可是總能改重爲輕。倘能日日立功,因爲功積得多而且大的緣故,罪就可以獲得完全赦免,重複封侯拜相,世襲爵位,與國同休了。”

  今生的善惡影響今生的禍福,這叫做花報。今生的善惡決定來生的苦樂,叫做果報,也叫做業命。今生花報的影響來得輕,今生所受前世已成熟的果報業力比較強,所以只有大善大惡的人,才能轉變今生的業命,因爲他們的心力比他們的業力還強。一普通的人就不能超出業命的範圍,因爲他們的心力敵不過業力的堅強。世人往往略行小散善,就癡心妄想地要獲得轉移業命的效果,不是很謬妄嗎?所以那一碰著逆境而退失修善心,和希求不能達到…

《認識因果 第八章 虔誠祈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