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二时粥饭精洁,僧行见人有礼,以此知其为好长老。”
雪堂笑曰:“本固贤矣,然尔亦具眼也。”
直以斯言达于郡守吴公傅朋曰:“遮僧持论颇类范延龄荐张希颜事,而阁下之贤不减张忠定公。老僧年迈,乞请本住持,庶几为林下盛事。”吴公大喜,本即日迁荐福。东湖集
此篇说明选贤继席之要,是丛林中盛事。
□
雪堂曰:“金隄千里溃于蚁壤,白璧之美离于瑕玷,况无上妙道,非特金隄、白璧也,而贪欲、瞋恚非特蚁壤、瑕玷也。要在志之端谨,行之精进,守之坚确,修之完美,然后可以自利而利他也。”与王十朋书
此篇教学人坚志确修,自他两利。
□
雪堂曰:“高菴住云居,普云圆为首座,一材僧为书记,白杨顺为藏主,通乌头为知客,贤真牧为维那,华侄为副寺,用侄为监寺,皆是有德业者。用侄寻常廉约,不点常住油,华侄因戏之曰:“异时做长老,须是鼻孔端正始得,岂可以此为得耶?”用侄不对。用侄处己虽俭,与人甚丰,接纳四来,略无倦色。高菴一日见之曰:“监寺用心固难得,更须照管常住,勿令疏失。”用侄曰:“在某失为小过,在和尚尊贤待士,海纳山容,不问细微,诚为大德。”高菴笑而已。故丛林有“用大碗”之称。”逸事
此篇谓美器固自天成,而度量不容狭小。
□
雪堂仁慈忠恕,尊贤敬能,戏笑俚言罕出于口,无峻阻,不暴怒,至于去就之际,极为介洁。尝曰:“古人学道,于外物淡然,无所嗜好,以至忘势位,去声色,似不勉而能。今之学者做尽伎俩,终不奈何。其故何哉?志不坚,事不一,把作匹似间耳。”行实
此篇明学道要志坚无妄,仁慈为用。
□
妙喜曰:“节俭放下,乃修身之基,入道之要。历观古人,鲜有不节俭放下者。年来纳子游荆楚买毛褥,过浙右求纺丝,得不愧古人乎?”
此篇明修身入道,以节俭为要。
□
辩公曰:“所谓长老者,代佛扬化,要在洁己临众,行事当尽其诚,岂可择利害,自分其心?在我为之,固当如是,若其成与不成,虽先圣不能必,吾何苟乎?”月窟集
此篇谓主者作事当尽其诚,勿择利害。
卷四:集录佛智端裕、瞎堂慧远、水菴端一、心闻昙贲、慈受怀深、月堂道昌,自得慧辉、拙菴佛照、或菴师体、简堂行机、密菴咸杰、懒菴道枢、灵芝圆照、吴芾、尤延之、张孝祥等古德法语六十余篇。如:
□
水菴谓侍郎尤延之曰:“昔大愚、慈明、谷泉、琅□结伴参汾阳。河东苦寒,众人惮之,惟慈明志在于道,晓夕不怠,夜坐欲睡,引锥自刺,叹曰:“古人为生死事大,不食不寝,我何人哉而纵荒逸?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一旦辞归,汾阳叹曰:“楚圆今去,吾道东矣!””西湖记闻
此篇见古人忘身为法,不惮劳苦。
□
月堂曰:“黄龙居积翠,因病三月不出。真净宵夜恳祷,以至然顶炼臂,仰祈阴相。黄龙闻之,责曰:“生死固吾分也,尔参禅不达理若是。”真净从容对曰:“丛林可无克文,不可无和尚。”识者谓:“真净敬师重法,其诚至此,他日必成大器。””北山记闻
此篇见古人敬师重道,至诚之甚。
□
密菴曰:“住持有三莫:事繁莫惧,无事莫寻,是非莫辨。住持人达此三事,则不被外物所惑矣。”慧侍者记闻
此篇教作住持人于三事,须当识取,不可不知。
□
或菴曰:“夫为善知识,要在知贤,不在自贤。故伤贤者愚,蔽贤者暗,嫉贤者短。得一身之荣,不如得一世之名;得一世之名,不如得一贤衲子,使后学有师,丛林有主也。”与圆极书
此篇言主者要在知贤,得贤者而法有所继。
□
瞎堂曰:“学道之士要先正其心,然后可以正己正物。其心既正,则万物定矣,未闻心治而身乱者。佛祖之教,由内及外,自近至远。声色惑于外,四肢之疾也;妄情发于内,心腹之疾也。未见心正而不能治物,身正而不能化人。盖一心为根本,万物为枝叶。根本壮实,枝叶荣茂;根本枯悴,枝叶夭折。善学道者,先治内以敌外,不贪外以害内,故导物要在清心,正人固先正己。心正己立而万物不从化者,未之有也。”与颜侍郎书
此篇言学道要先正心,心正而万物从化。
□
简堂曰:“学道犹如种树,方荣而伐之,可以给樵薪;将盛而伐之,可以作榱桷;稍壮而伐之,可以充楹枋;老大而伐之,可以为梁栋;得非取功远而其利大乎?所以古之人,惟其道固大而不狭,其志远奥而不近,其言崇高而不卑,虽适时龃龉,穷于饥寒,殆亡丘壑,以其遗风余烈,□百千年后,人犹以为法而传之。乡使狭道苟容,迩志求合,卑言事势,其利止荣于一身,安有余泽溥及于后世哉?”与李侍郎二书
此篇言学道宜苦志深修,蓄养厚大,方可发而用之。
本书今收录于《嘉兴藏》第八册、《龙藏》第一三七册、《大正藏》第四十八册。注疏有:
□禅林宝训音义 一卷 明.大建较
□禅林宝训合注 四卷 清.张文嘉较定、张文宪参阅
□禅林宝训拈颂 一卷 清.行盛着
□禅林宝训顺硃 四卷 清.德玉着
□禅林宝训笔说 三卷 清.智祥述
□试述成为优秀领导人的要件。
□试述奖掖后学的重要。
□试举实例说明现代学子当如何立身处世。
□如何发掘贤人以继事业?
□主事者应以何为戒?
□举例说明学道首在正心。
《《禅林宝训》》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