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己有,若有乱众斗诤,恣心用三宝物者,犯轻垢罪。
□独受利养戒:佛子先在僧坊中住,客菩萨比丘来,先住僧应迎来送去,四事供养。若有檀越来请,先住僧独受请而不差客僧者,犯轻垢罪。
□受别请戒:佛子一切不得受别请,利养入己,以此利养属十方僧众,别受请者,即是取十方僧物入己,及八福田诸佛圣人,一一师僧父母病人物自己故用,犯轻垢罪。
□别请僧戒:凡有请僧福田求愿时,应入僧坊次第请。若别请僧者,是外道法,犯轻垢罪。
□邪命戒:佛子以恶心故,利养敬贩卖男女色、解梦占相、咒术工巧、和合百种毒药等,犯轻垢罪。
□经理白衣戒:佛子以恶心故,自身谤三宝,诈现亲附,为白衣通致男女,交会婬色,作诸缚着,于六斋日,年三长斋月,作杀盗破斋犯戒者,犯轻垢罪。
□不行救赎戒:菩萨见外道、一切恶人、劫贼,贩卖佛菩萨、父母形像、经律、比丘、比丘尼等,菩萨应生慈悲心,方便救护,处处教化,取物赎佛菩萨形像,及比丘、比丘尼等。若不赎者,犯轻垢罪。
□损害众生戒:佛子不得畜刀杖弓箭,贩卖轻秤小斗,倚官势取人财物,害心系缚,破坏成功,长养□狸猪狗,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邪业觉观戒:佛子不得以恶心故观一切男女、军阵、兵将、劫贼等斗,不得听吹贝鼓角等,不得樗蒲、围棋等,不得作盗贼使命,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暂离菩提心戒:佛子应护持禁戒,行住坐卧,日夜六时读诵是戒,如持浮囊,欲度大海,如草系比丘,常生大乘善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发菩提心,护菩提心,念念不去,若起一念二乘外道心,犯轻垢罪。
□不发愿戒:佛子常应发一切愿:孝顺父母师僧、愿得好师、同学善知识,常教我大乘经律、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使我开解,如法修行,坚持佛戒,宁舍身命,念念不去心。若不发是愿者,犯轻垢罪。
□不发誓戒:佛子持佛禁戒,誓不破戒,不以破戒之六根,受檀越四事供养、恭敬礼拜,又愿一切众生悉得成佛。若不发是愿,犯轻垢罪。
□冒难游行戒:佛子常应二时行头陀行,冬夏坐禅,结夏安居,常用杨枝、澡豆等十八物。行头陀时,以十八物随身,不可入诸难处,如恶国王、师子虎狼、水火风难等。若故入者,犯轻垢罪。
□乖世尊卑次第戒:佛子应如法次第坐,不问老少尊卑,先受戒者在前坐,后受戒者在后坐。若不如法次第坐者,犯轻垢罪。
□不修福慧戒:佛子常应教化一切众生,建立僧坊、山林、园田,制令修福;讲说大乘经律,制令修慧。若不依此而行,犯轻垢罪。
□拣择受戒戒:佛子与人受戒时,不应拣于品类,上自国王,下至鬼神,除作七逆者,尽得受戒。若有千百里来求戒者,菩萨法师以恶心瞋心而不即与授一切众生戒者,犯轻垢罪。
□为利作师戒:若佛子不解大乘经律,不解轻重是非之相,不解第一义谛等,为名闻利养,恶求多求,诈现解一切经律,自欺欺人,故与人授戒者,犯轻垢罪。
□为恶人说戒戒:佛子不得为利养故,于未受菩萨戒者、外道恶人、邪见人前说此千佛大戒。违者,犯轻垢罪。
□故起犯戒心戒:佛子本以信心受佛正戒,故起心毁犯圣戒者,犯轻垢罪。□不供养经典戒:佛子常应一心受持读诵大乘经律,常以七宝等为香囊,盛经律卷,若不如法供养者,犯轻垢罪。
□不化众生戒:佛子常起大悲心,入一切处,皆使一切众生发菩提心。菩萨若不教化众生者,犯轻垢罪。
□说法不如法戒:佛子常行教化,起大悲心,如法说法。若不顺说法仪规,犯轻垢罪。
□非法制限戒:凡国王百官、四部弟子信心受佛戒后,不得自恃高贵,破灭佛法。若故作破法者,犯轻垢罪。
□破法戒:佛子以好心出家,为名闻利养,于国王百官前说佛戒,横与比丘、比丘尼菩萨戒弟子作非法治罚,此是佛子自破佛法。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以上属四十八轻戒,其中禁止食肉、食五辛,劝放生,及名利私欲的禁止、日常礼仪的规定等,均给予后世极大的影响。
三、受持菩萨戒的利益
受持菩萨戒有下列五种利益:
□十方诸佛愍念守护。
□临命终时,正见心欢喜。
□所生之处与诸菩萨为友。
□功德多聚,戒度成就。
□今世后世性戒福慧圆满。
本经的特色:
一、本经不但具有经的性质,也具有律的性质,而且是以律为重点,因此可称之为“经中之律”。
二、本经的内容异于小乘律,不分出家、在家,均可受持,是以开显自己的佛性为目的之“佛性戒”。如经中说:“光明金刚宝戒,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萨本源、佛性种子。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识、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又说:“是诸佛之本源,行菩萨道之根本,是大众诸佛之根本。”“一切有心者,皆应摄佛戒,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这是以佛子基于自觉而行菩萨道的戒,同时也说明了本经平等共摄的全体大用。
三、本经着重于对父母、师僧、三宝的孝顺,以慈悲孝顺为持戒的根本。因此,戒相虽然开立有十重四十八轻,而受持的根本要义,不外是孝顺与慈悲二心,此二心更可由一“孝”字而总摄之。经文中孝顺、慈悲二心并举的地方甚多,如“菩萨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方便救护一切众生。”“应生佛性孝顺、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乐。”
至于孝顺心,在本经十重四十八轻的戒相文中,亦多次提及,且无论轻重戒都以“孝顺心”前后呼应,如十重的第一戒与第十戒,四十八轻的第一戒与第四十八戒,都是以孝顺之心为要件。经云:“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这是说就戒的本质而言,孝就是戒,戒也是孝的异名;就戒的功用而言,孝亦名为制止,因为孝则不作诸恶。
本经在说示十重四十八轻戒的大乘戒相外,同时也揭示受戒的作法、大乘布萨集会的作法等,是有系统的戒经。今收录于《高丽藏》第十四册、《碛砂藏》第十四册、《龙藏》第六十四册、《卍正藏》第三十一册、《大正藏》第二十四册。其注疏如下:
□菩萨戒义疏 二卷 隋.智顗说、灌顶记
□天台菩萨戒疏 三卷 唐.明旷删补
□梵网经菩萨戒本疏 六卷 唐.法藏撰
□菩萨戒本疏 三卷 新罗.义寂述
□梵网经古□记 三卷 新罗.太贤集
□梵网经玄义 一卷 明.智旭述
□梵网经合注 七卷 明.智旭注
□试述本经的主旨。
□试述受持菩萨戒的利益。
□试述十重戒的内容。
□试述本经的特色及对中国佛教的影响。
《《梵网经》》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