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己有,若有亂衆鬥诤,恣心用叁寶物者,犯輕垢罪。
□獨受利養戒:佛子先在僧坊中住,客菩薩比丘來,先住僧應迎來送去,四事供養。若有檀越來請,先住僧獨受請而不差客僧者,犯輕垢罪。
□受別請戒:佛子一切不得受別請,利養入己,以此利養屬十方僧衆,別受請者,即是取十方僧物入己,及八福田諸佛聖人,一一師僧父母病人物自己故用,犯輕垢罪。
□別請僧戒:凡有請僧福田求願時,應入僧坊次第請。若別請僧者,是外道法,犯輕垢罪。
□邪命戒:佛子以惡心故,利養敬販賣男女色、解夢占相、咒術工巧、和合百種毒藥等,犯輕垢罪。
□經理白衣戒:佛子以惡心故,自身謗叁寶,詐現親附,爲白衣通致男女,交會婬色,作諸縛著,于六齋日,年叁長齋月,作殺盜破齋犯戒者,犯輕垢罪。
□不行救贖戒:菩薩見外道、一切惡人、劫賊,販賣佛菩薩、父母形像、經律、比丘、比丘尼等,菩薩應生慈悲心,方便救護,處處教化,取物贖佛菩薩形像,及比丘、比丘尼等。若不贖者,犯輕垢罪。
□損害衆生戒:佛子不得畜刀杖弓箭,販賣輕秤小鬥,倚官勢取人財物,害心系縛,破壞成功,長養□狸豬狗,若故作者,犯輕垢罪。
□邪業覺觀戒:佛子不得以惡心故觀一切男女、軍陣、兵將、劫賊等鬥,不得聽吹貝鼓角等,不得樗蒲、圍棋等,不得作盜賊使命,若故作者,犯輕垢罪。
□暫離菩提心戒:佛子應護持禁戒,行住坐臥,日夜六時讀誦是戒,如持浮囊,欲度大海,如草系比丘,常生大乘善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發菩提心,護菩提心,念念不去,若起一念二乘外道心,犯輕垢罪。
□不發願戒:佛子常應發一切願:孝順父母師僧、願得好師、同學善知識,常教我大乘經律、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使我開解,如法修行,堅持佛戒,甯舍身命,念念不去心。若不發是願者,犯輕垢罪。
□不發誓戒:佛子持佛禁戒,誓不破戒,不以破戒之六根,受檀越四事供養、恭敬禮拜,又願一切衆生悉得成佛。若不發是願,犯輕垢罪。
□冒難遊行戒:佛子常應二時行頭陀行,冬夏坐禅,結夏安居,常用楊枝、澡豆等十八物。行頭陀時,以十八物隨身,不可入諸難處,如惡國王、師子虎狼、水火風難等。若故入者,犯輕垢罪。
□乖世尊卑次第戒:佛子應如法次第坐,不問老少尊卑,先受戒者在前坐,後受戒者在後坐。若不如法次第坐者,犯輕垢罪。
□不修福慧戒:佛子常應教化一切衆生,建立僧坊、山林、園田,製令修福;講說大乘經律,製令修慧。若不依此而行,犯輕垢罪。
□揀擇受戒戒:佛子與人受戒時,不應揀于品類,上自國王,下至鬼神,除作七逆者,盡得受戒。若有千百裏來求戒者,菩薩法師以惡心瞋心而不即與授一切衆生戒者,犯輕垢罪。
□爲利作師戒:若佛子不解大乘經律,不解輕重是非之相,不解第一義谛等,爲名聞利養,惡求多求,詐現解一切經律,自欺欺人,故與人授戒者,犯輕垢罪。
□爲惡人說戒戒:佛子不得爲利養故,于未受菩薩戒者、外道惡人、邪見人前說此千佛大戒。違者,犯輕垢罪。
□故起犯戒心戒:佛子本以信心受佛正戒,故起心毀犯聖戒者,犯輕垢罪。□不供養經典戒:佛子常應一心受持讀誦大乘經律,常以七寶等爲香囊,盛經律卷,若不如法供養者,犯輕垢罪。
□不化衆生戒:佛子常起大悲心,入一切處,皆使一切衆生發菩提心。菩薩若不教化衆生者,犯輕垢罪。
□說法不如法戒:佛子常行教化,起大悲心,如法說法。若不順說法儀規,犯輕垢罪。
□非法製限戒:凡國王百官、四部弟子信心受佛戒後,不得自恃高貴,破滅佛法。若故作破法者,犯輕垢罪。
□破法戒:佛子以好心出家,爲名聞利養,于國王百官前說佛戒,橫與比丘、比丘尼菩薩戒弟子作非法治罰,此是佛子自破佛法。若故作者,犯輕垢罪。
以上屬四十八輕戒,其中禁止食肉、食五辛,勸放生,及名利私欲的禁止、日常禮儀的規定等,均給予後世極大的影響。
叁、受持菩薩戒的利益
受持菩薩戒有下列五種利益:
□十方諸佛愍念守護。
□臨命終時,正見心歡喜。
□所生之處與諸菩薩爲友。
□功德多聚,戒度成就。
□今世後世性戒福慧圓滿。
本經的特色:
一、本經不但具有經的性質,也具有律的性質,而且是以律爲重點,因此可稱之爲“經中之律”。
二、本經的內容異于小乘律,不分出家、在家,均可受持,是以開顯自己的佛性爲目的之“佛性戒”。如經中說:“光明金剛寶戒,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薩本源、佛性種子。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識、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又說:“是諸佛之本源,行菩薩道之根本,是大衆諸佛之根本。”“一切有心者,皆應攝佛戒,衆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這是以佛子基于自覺而行菩薩道的戒,同時也說明了本經平等共攝的全體大用。
叁、本經著重于對父母、師僧、叁寶的孝順,以慈悲孝順爲持戒的根本。因此,戒相雖然開立有十重四十八輕,而受持的根本要義,不外是孝順與慈悲二心,此二心更可由一“孝”字而總攝之。經文中孝順、慈悲二心並舉的地方甚多,如“菩薩應起常住慈悲心、孝順心,方便救護一切衆生。”“應生佛性孝順、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樂。”
至于孝順心,在本經十重四十八輕的戒相文中,亦多次提及,且無論輕重戒都以“孝順心”前後呼應,如十重的第一戒與第十戒,四十八輕的第一戒與第四十八戒,都是以孝順之心爲要件。經雲:“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爲戒,亦名製止。”這是說就戒的本質而言,孝就是戒,戒也是孝的異名;就戒的功用而言,孝亦名爲製止,因爲孝則不作諸惡。
本經在說示十重四十八輕戒的大乘戒相外,同時也揭示受戒的作法、大乘布薩集會的作法等,是有系統的戒經。今收錄于《高麗藏》第十四冊、《碛砂藏》第十四冊、《龍藏》第六十四冊、《卍正藏》第叁十一冊、《大正藏》第二十四冊。其注疏如下:
□菩薩戒義疏 二卷 隋.智顗說、灌頂記
□天臺菩薩戒疏 叁卷 唐.明曠刪補
□梵網經菩薩戒本疏 六卷 唐.法藏撰
□菩薩戒本疏 叁卷 新羅.義寂述
□梵網經古□記 叁卷 新羅.太賢集
□梵網經玄義 一卷 明.智旭述
□梵網經合注 七卷 明.智旭注
□試述本經的主旨。
□試述受持菩薩戒的利益。
□試述十重戒的內容。
□試述本經的特色及對中國佛教的影響。
《《梵網經》》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