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种善因得善果 (第四讲)▪P2

  ..续本文上一页

  第三个是“净而不染”,心地清净,不会被外面五欲—财色名食睡;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不为五欲六尘所动摇,那就是不染。我们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根接触外面的境界,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那你的心就清净了。一切为众生、为佛法、为佛陀教育。为佛法,就是为佛陀教育。唯有佛陀教育,能够利益一切众生。因为它是清净的,它是平等的,它是大慈悲的。我们要全力以赴,尽心尽力。有智慧,竭尽自己的智慧;有能力,竭尽自己的能力;有财富,竭尽自己的财富,为社会造福,为众生造福,不起贪嗔痴慢。

  你看看五十三参里面,每一位菩萨,他们作人的态度都非常谦虚,尊敬别人,实实在在是我们的好榜样。于是我们教学的目标,肯定落实在生活的层面。这些年来,我们将佛法归纳为十个条目。我们自己的修学,是以这个为标准。我们帮助别人,劝导别人,也以这十条为标准。佛在经典里面讲得太多,文字太长,不容易记忆。我们尽量把它精简、浓缩,十个纲目,二十个字,容易记。时时刻刻,念念之中,要与这十条相应。念佛人常讲:“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与什么相应呢?与这个十条相应,就是念佛。

  在《华严经》,吉祥云比丘给我们说了二十一种念佛的法门,这是很重要的一条。如果口念阿弥陀佛,心行都不相应,这个没有用处的。正是古人所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那与什么相应?“真诚”相应。我们要发真心,要以诚意待人接物。世间人、六道凡夫,用的心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跟妄心,差别在那里?妄心里面有妄想、分别、执著。佛在一切经上浓缩精简的为我们开示,只要你有妄想、分别、执著,你的心就是妄心。那么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这是真心。真跟妄,我们要有能力辨别,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处事待人接物用真心。诚,不自欺,不欺人。别人欺骗我们,无所谓,那是他。决定不可以说,他欺我,我当然也要欺骗他,那就错了。他下地狱,那我也应该下地狱,那有这么傻的人、这么笨的人?他用虚情假意,欺骗众生,损人利己,这个将来要堕三恶道。我们走的路子,是想超越轮回,超越十法界,往生净土,那怎么能跟他同一个知见?这个是一定要觉悟的。不能看到许许多多人都是这样做,我们应该也跟著这么做,那你就错了,大错特错了。

  第二是“清净”,清净是自受用。我们用心,我们这个心有自受用、有他受用。换一句话说,用什么样的心对自己,用什么样的心对别人,对人、对事、对物。对自己清净。佛法中说,“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换一句话说,清净就是真诚心的样子。真诚是体,清净是相,显示出来清净心。对一切万物、万事万物“平等”,没有分别。清净就是没有执著,平等是没有分别。为什么不要分别呢?万法一如。你了解事实真相,你就不会起分别心,万法一如。佛在经上常讲:“生佛不二”,这是教给我们怎么样入不二法门。二是从分别生的,不二就没有分别心,就是平等心了。“正觉”是智慧,是真心里面本具的般若智慧,不是从外面来的。只要你得清净、平等,智慧自然就生起来。换一句话说,清净、平等心起作用,就是智慧。万事万法通达明了,过去、未来也通达明了,这个不可思议。世间人以为这是神通,“这个了不起!”其实这是本能,尽虚空、遍法界,你没有见不到的,你没有听不到的。你六根能力,都能够圆满的接触到,这是本能。我们今天本能丧失了,看到恢复一点点的,都觉得不可思议,都觉得神通广大,而不晓得那个是自己的本能。我们自己本能怎么丧失掉的?就是你心被污染,你心起分别了,佛说得很清楚,一切众生就是因为妄想、分别、执著,而不能够恢复。换一句话说,离开妄想、分别、执著,你的本能就恢复了。

  “慈悲心”是对待一切众生的,慈悲就是爱护、关怀,全心全力的照顾他、帮助他。对一切众生的爱护、关怀、照顾,没有任何条件,一律平等,那就叫大慈大悲。这个五条,是存心。我们的心能与这五个条目相应,这就是存好心。有好心,当然你就会做好事。那些是好事呢?“看破”是好事,看破是学问,是智慧的作用。宇宙人生真相,一切事理因果,全都明白了,这叫看破。看破之后,你的态度一定是放下。“放下”,不是叫你什么事情都不干,那就错了。放下是心里面妄想、分别、执著没有了,放下了。而你本分的工作会做的更认真、更努力,会做得更圆满。为什么呢?因为你有智慧。你的智慧恢复了,你的能力恢复了,你做的当然会达到尽善尽美。

  现在为什么做不好呢?现在智慧没有透出来,天天在打妄想,以妄想、分别、执著来做事情,这个事情怎么能做得圆满?所以无论从事于那一个行业,做某一种工作,都常常感到很遗憾,常常感到有缺陷,不圆满,道理就在此地。你没有看破,你没有放下,你心不清净。所以看破、放下之后,你的生活就自在了。“自在”是自受用,无论你过的是某一种生活方式,或是富贵,你过得很自在,安于富贵;或者是贫贱,你过得很自在,安于贫贱,得大自在。

  我在出家受戒的时候,道源老和尚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他是江苏江北人,这个故事是真实的。他小时候出家,年岁很小的时候。他们家乡有一个要饭的,要饭是乞丐,贫贱到了极处。这个乞丐的儿子做生意,发了大财,在地方上很受人尊敬。但是一般人骂他不孝,你自己生活过得这么富裕,这么有钱,你的爸爸在外面讨饭。他也非常难过,于是派了很多人去找,好不容易把爸爸找回来了。找回来之后,接回来供养。换了新衣服,派了很多人侍候。那里晓得他爸爸住了不到一个多月,跑掉了,偷偷的跑掉,还去讨饭去了。人家问他怎么了?我这个讨饭的生活自在,受这些供养的时候,这么多人天天来麻烦我。他懂得自在。他说我每一天游山玩水,晚上随便那个地方可以睡一觉;吃饭的时候,到外面去讨饭托钵,我这个生活多自在!所以讨饭有讨饭的自在,他过的是大圆满的生活。儒家讲的:“素富贵,安于富贵;素贫贱,安于贫贱。”菩萨生活!讨饭也是菩萨。那一个行业里头,都有大菩萨;那一个行业里头,都得大自在。他无牵无挂,无拘无束,身心安稳,一天到晚在外面游山玩水,他怎么不自在?

  处事待人接物“随缘”,随缘就自在,攀缘就不自在。缘就是我们现在人讲的机会。有缘份,有机会,我们就做;没有缘份,没有机会,就不必做。不但不做,想都不想。所以佛菩萨有愿,佛菩萨没有心。这个心就是攀缘心,一定要想怎么做、怎么做,你很苦!有愿为利益众生,但是没有利益众生的机会,那就不必忙。因缘具足了,那应当要做。譬如我们在新加坡教学,我们有愿,这个愿是早年就有这个愿。我们要传法,我们要度众生,可是没有机会,我们想都不想。想是什么?是妄想,无济于事,想都不想。可是李木源他那边,缘成就了,一切人力、物力、财力样样具足了,缘成就了,我们一定要去做。随缘,这不是攀缘,我们就做得很自在。攀缘,一定要怎么做,会做得很累,做得很辛苦,那个是错误的,随缘是正确的。末后一句,“念佛”。为什么要念佛呢?不念佛,不能够快速的脱离三界六道,不能够快速的圆满成佛。所以无论修学那一个法门,最后一定要念佛。

  这个十条,二十个字,我们必须要知道,每一条里面都圆满含摄其他的九条,这才圆满。如果缺了一条,就像前面君亲师、觉正净一样,你只做到十分之一、二,还有十分之七、八你没有,你当然做不好。真诚,真诚里面一定有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表现在生活上,一定是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说到念佛,我们在念佛常说,“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与那些相应呢?与真诚相应,与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相应,与看破、放下、自在、随缘相应,这叫“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单念这一句阿弥陀佛的口号,其他的九条,一条也没有,那就是喊破喉咙也枉然,不相应。《华严经》上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是任一,这十句里头,任一。你说慈悲,慈悲必须具备底下九条,慈悲就是一切,这一条就是十条。说看破,看破也必须具备其他的九条,这个看破就是十条。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这才是圆满。所以后面这个五条,就是做好事、说好话、做好人,好的标准。归结两句话,“舍己为人,与法相应”,这才真正做到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真正圆满做到了《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的境界,就是我们现实的生活。好,我们这个题目就讲到此地。

  

  

《种善因得善果 (第四讲)》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