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種善因得善果 (第四講)▪P2

  ..續本文上一頁

  第叁個是“淨而不染”,心地清淨,不會被外面五欲—財色名食睡;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不爲五欲六塵所動搖,那就是不染。我們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根接觸外面的境界,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那你的心就清淨了。一切爲衆生、爲佛法、爲佛陀教育。爲佛法,就是爲佛陀教育。唯有佛陀教育,能夠利益一切衆生。因爲它是清淨的,它是平等的,它是大慈悲的。我們要全力以赴,盡心盡力。有智慧,竭盡自己的智慧;有能力,竭盡自己的能力;有財富,竭盡自己的財富,爲社會造福,爲衆生造福,不起貪嗔癡慢。

  你看看五十叁參裏面,每一位菩薩,他們作人的態度都非常謙虛,尊敬別人,實實在在是我們的好榜樣。于是我們教學的目標,肯定落實在生活的層面。這些年來,我們將佛法歸納爲十個條目。我們自己的修學,是以這個爲標准。我們幫助別人,勸導別人,也以這十條爲標准。佛在經典裏面講得太多,文字太長,不容易記憶。我們盡量把它精簡、濃縮,十個綱目,二十個字,容易記。時時刻刻,念念之中,要與這十條相應。念佛人常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與什麼相應呢?與這個十條相應,就是念佛。

  在《華嚴經》,吉祥雲比丘給我們說了二十一種念佛的法門,這是很重要的一條。如果口念阿彌陀佛,心行都不相應,這個沒有用處的。正是古人所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那與什麼相應?“真誠”相應。我們要發真心,要以誠意待人接物。世間人、六道凡夫,用的心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跟妄心,差別在那裏?妄心裏面有妄想、分別、執著。佛在一切經上濃縮精簡的爲我們開示,只要你有妄想、分別、執著,你的心就是妄心。那麼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這是真心。真跟妄,我們要有能力辨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處事待人接物用真心。誠,不自欺,不欺人。別人欺騙我們,無所謂,那是他。決定不可以說,他欺我,我當然也要欺騙他,那就錯了。他下地獄,那我也應該下地獄,那有這麼傻的人、這麼笨的人?他用虛情假意,欺騙衆生,損人利己,這個將來要墮叁惡道。我們走的路子,是想超越輪回,超越十法界,往生淨土,那怎麼能跟他同一個知見?這個是一定要覺悟的。不能看到許許多多人都是這樣做,我們應該也跟著這麼做,那你就錯了,大錯特錯了。

  第二是“清淨”,清淨是自受用。我們用心,我們這個心有自受用、有他受用。換一句話說,用什麼樣的心對自己,用什麼樣的心對別人,對人、對事、對物。對自己清淨。佛法中說,“六根清淨,一塵不染”。換一句話說,清淨就是真誠心的樣子。真誠是體,清淨是相,顯示出來清淨心。對一切萬物、萬事萬物“平等”,沒有分別。清淨就是沒有執著,平等是沒有分別。爲什麼不要分別呢?萬法一如。你了解事實真相,你就不會起分別心,萬法一如。佛在經上常講:“生佛不二”,這是教給我們怎麼樣入不二法門。二是從分別生的,不二就沒有分別心,就是平等心了。“正覺”是智慧,是真心裏面本具的般若智慧,不是從外面來的。只要你得清淨、平等,智慧自然就生起來。換一句話說,清淨、平等心起作用,就是智慧。萬事萬法通達明了,過去、未來也通達明了,這個不可思議。世間人以爲這是神通,“這個了不起!”其實這是本能,盡虛空、遍法界,你沒有見不到的,你沒有聽不到的。你六根能力,都能夠圓滿的接觸到,這是本能。我們今天本能喪失了,看到恢複一點點的,都覺得不可思議,都覺得神通廣大,而不曉得那個是自己的本能。我們自己本能怎麼喪失掉的?就是你心被汙染,你心起分別了,佛說得很清楚,一切衆生就是因爲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夠恢複。換一句話說,離開妄想、分別、執著,你的本能就恢複了。

  “慈悲心”是對待一切衆生的,慈悲就是愛護、關懷,全心全力的照顧他、幫助他。對一切衆生的愛護、關懷、照顧,沒有任何條件,一律平等,那就叫大慈大悲。這個五條,是存心。我們的心能與這五個條目相應,這就是存好心。有好心,當然你就會做好事。那些是好事呢?“看破”是好事,看破是學問,是智慧的作用。宇宙人生真相,一切事理因果,全都明白了,這叫看破。看破之後,你的態度一定是放下。“放下”,不是叫你什麼事情都不幹,那就錯了。放下是心裏面妄想、分別、執著沒有了,放下了。而你本分的工作會做的更認真、更努力,會做得更圓滿。爲什麼呢?因爲你有智慧。你的智慧恢複了,你的能力恢複了,你做的當然會達到盡善盡美。

  現在爲什麼做不好呢?現在智慧沒有透出來,天天在打妄想,以妄想、分別、執著來做事情,這個事情怎麼能做得圓滿?所以無論從事于那一個行業,做某一種工作,都常常感到很遺憾,常常感到有缺陷,不圓滿,道理就在此地。你沒有看破,你沒有放下,你心不清淨。所以看破、放下之後,你的生活就自在了。“自在”是自受用,無論你過的是某一種生活方式,或是富貴,你過得很自在,安于富貴;或者是貧賤,你過得很自在,安于貧賤,得大自在。

  我在出家受戒的時候,道源老和尚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他是江蘇江北人,這個故事是真實的。他小時候出家,年歲很小的時候。他們家鄉有一個要飯的,要飯是乞丐,貧賤到了極處。這個乞丐的兒子做生意,發了大財,在地方上很受人尊敬。但是一般人罵他不孝,你自己生活過得這麼富裕,這麼有錢,你的爸爸在外面討飯。他也非常難過,于是派了很多人去找,好不容易把爸爸找回來了。找回來之後,接回來供養。換了新衣服,派了很多人侍候。那裏曉得他爸爸住了不到一個多月,跑掉了,偷偷的跑掉,還去討飯去了。人家問他怎麼了?我這個討飯的生活自在,受這些供養的時候,這麼多人天天來麻煩我。他懂得自在。他說我每一天遊山玩水,晚上隨便那個地方可以睡一覺;吃飯的時候,到外面去討飯托缽,我這個生活多自在!所以討飯有討飯的自在,他過的是大圓滿的生活。儒家講的:“素富貴,安于富貴;素貧賤,安于貧賤。”菩薩生活!討飯也是菩薩。那一個行業裏頭,都有大菩薩;那一個行業裏頭,都得大自在。他無牽無挂,無拘無束,身心安穩,一天到晚在外面遊山玩水,他怎麼不自在?

  處事待人接物“隨緣”,隨緣就自在,攀緣就不自在。緣就是我們現在人講的機會。有緣份,有機會,我們就做;沒有緣份,沒有機會,就不必做。不但不做,想都不想。所以佛菩薩有願,佛菩薩沒有心。這個心就是攀緣心,一定要想怎麼做、怎麼做,你很苦!有願爲利益衆生,但是沒有利益衆生的機會,那就不必忙。因緣具足了,那應當要做。譬如我們在新加坡教學,我們有願,這個願是早年就有這個願。我們要傳法,我們要度衆生,可是沒有機會,我們想都不想。想是什麼?是妄想,無濟于事,想都不想。可是李木源他那邊,緣成就了,一切人力、物力、財力樣樣具足了,緣成就了,我們一定要去做。隨緣,這不是攀緣,我們就做得很自在。攀緣,一定要怎麼做,會做得很累,做得很辛苦,那個是錯誤的,隨緣是正確的。末後一句,“念佛”。爲什麼要念佛呢?不念佛,不能夠快速的脫離叁界六道,不能夠快速的圓滿成佛。所以無論修學那一個法門,最後一定要念佛。

  這個十條,二十個字,我們必須要知道,每一條裏面都圓滿含攝其他的九條,這才圓滿。如果缺了一條,就像前面君親師、覺正淨一樣,你只做到十分之一、二,還有十分之七、八你沒有,你當然做不好。真誠,真誠裏面一定有清淨、平等、正覺、慈悲;表現在生活上,一定是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說到念佛,我們在念佛常說,“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與那些相應呢?與真誠相應,與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相應,與看破、放下、自在、隨緣相應,這叫“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單念這一句阿彌陀佛的口號,其他的九條,一條也沒有,那就是喊破喉嚨也枉然,不相應。《華嚴經》上講:“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是任一,這十句裏頭,任一。你說慈悲,慈悲必須具備底下九條,慈悲就是一切,這一條就是十條。說看破,看破也必須具備其他的九條,這個看破就是十條。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這才是圓滿。所以後面這個五條,就是做好事、說好話、做好人,好的標准。歸結兩句話,“舍己爲人,與法相應”,這才真正做到了“學爲人師,行爲世範”。真正圓滿做到了《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的境界,就是我們現實的生活。好,我們這個題目就講到此地。

  

  

《種善因得善果 (第四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