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善因得善果 (第五講)
淨空法師講述
華藏圖書館錄影室
這個題目,就用“種善因,得善果”。大家從《印光大師文鈔》裏面,節錄這幾條很好。我把這個大意說一說,不必依照這個文去念。照文念,就顯得很呆板。佛在經中告訴我們,人與人的關系,人與一切衆生,萬事萬物的關系,它確確實實是一個整體。這個理很深,事也非常的廣泛。佛告訴我們:
【一切衆生,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
這個說法,世間一般人很難接受。因爲是我們世間人見不到的思想,也沒有辦法想像得到的。這是佛與大菩薩們現量的境界。如果我們從佛的教訓,細細的去思惟,假如我們能夠肯定有六道輪回,那麼一切衆生的受生,一定有父母。尤其是胎生、卵生。濕生、化生這兩類除外。胎生跟卵生的這些衆生,占的比例很大,決定有父母。
生生世世,無量劫來,我們在六道裏頭流轉,那父母就不知道有多少?想到這一樁事,佛講的也就有幾分可以相信了。一切衆生不但過去與我們有父母、兄弟姐妹、兒女這種親屬的關系,將來修行證果,也必定成佛。所以佛家講叁世諸佛,過去佛,我們清楚;現在佛,還有未來佛。未來佛是誰呢?未來佛就是一切衆生,一切衆生是未來佛。大師說了,我們要殺害衆生,把衆生殺來吃,你要想到一切衆生,與我們過去是家親眷屬的關系,將來他們是佛菩薩,你還能吃它的肉嗎?你還能忍心下 ?所以他說,如果了解這個事實,你決定不肯吃一切衆生肉。
可是佛教導衆生,確實是善巧方便,循循善誘。衆生那裏會了解這個事實真相?所以就勸大家,縱然不能完全斷肉食,也要戒殺,所以吃叁淨肉。叁淨肉是不見殺、不聞殺、不爲我殺。這個講的過去。可是叁淨肉這個說法,是佛的善巧方便;換一句話說,減少衆生造這個惡業,並沒有斷惡。我們要體會佛的大慈大悲。最好能夠長素,我們不要說長齋,諸位要懂得,齋跟素不一樣。齋的意思是清淨心,叫齋心,日中一食叫做齋。我們現在講的是持午,持午是齋。與素食意義大不相同。譬如佛當年在世的時候,出家人是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他們生活是要靠托缽的。托缽要以慈悲爲本,方便爲門;換一句話說,施主供養什麼,就吃什麼。施主也不必爲出家人特別去預備,他吃肉就供養你肉,他吃魚就供養你魚,不必要另外去麻煩別人。另外麻煩別人,這就錯了。所以總而言之,是一切順著衆生,以他們的方便爲方便,這就對了。日中一食,這叫齋,可見得齋與素食是兩回事情。佛徹底了解這個真相,講經說法的時候,時時點出來,希望衆生自己覺悟,自己發心吃長素,不吃衆生肉。
而中國佛門裏面,素食非常普遍。最早提倡素食的是梁武帝。聽說梁武帝讀《楞伽經》,佛在《楞伽經》裏面勸導大家不要吃衆生肉。梁武帝讀了這一篇經,深受感動,于是自己發心吃長素。他以帝王之尊,又是佛門的大護法,于是乎帶頭提倡素食運動。最初是在佛教裏面,物件是出家人,以後慢慢延伸,連在家學佛的也吃長素。這是一樁好事情,是一個好的運動。而素食現在被科學家證明,對于健康有一定的幫助。我們近代在歐美,看到許多人吃長素。你問他,他不學佛,也不懂得佛法,爲什麼長素呢?爲了健康的原因。由此可知,素食對于健康有好處,已經被現代人所肯定。這無論是在理、在事上,我們聽聽佛的教誨,聽聽歐美一般人士的意見,選擇素食是最好的。
世間人對于飲食注重衛生,生是生理,可是我們知道,人生除了生理之外,還有多方面。譬如性情,很少人注意到這一樁事情。性情的善良,不能說與飲食沒有關系。所以佛家在飲食裏面,雖然不勉強人一定要斷肉食,但是佛勸導人要戒五辛。五辛不是肉食,蔥、蒜(大蒜)、小蒜(我們也有人叫椒頭)、韭菜、洋蔥。洋蔥是以後才進入中國的。佛法到中國來的時候,中國這個地區還沒有洋蔥,這個五辛裏頭只有四種—大蒜、小蒜、椒頭跟韭菜。以後,洋蔥才進口到中國來。這五種東西都是屬于蔬菜類,爲什麼佛要禁止?佛懂得保護善良的情緒,所以勸學佛的人不要吃這五樣東西。《楞嚴經》上講得很清楚,這五樣東西生吃,刺激我們的生理,容易動肝火、發脾氣,容易動 恚心。熟吃,這五樣東西特別能夠增進荷爾蒙,容易引起性沖動。是因爲這兩個理由,佛才勸修行人,修行人最重要是修清淨心,常常吃這兩樣東西,生理上受到刺激的時候,你很難平靜,爲了這個原因。這個並不是殺生。所以嚴格的禁止。可是藥用除外。做爲佐料、香菜,佐料用的時候,這個也是例外。
所以我們學佛一定要明理,佛爲什麼要教給我們這個作法。特別是對于初學的人,因爲煩惱習氣重,你沒有定力,你克服不了煩惱。那麼對于外面的助緣,能夠避免的,就應當要避免,這是正確的。所以寺院裏面,當然避免譏嫌,人家看到,諷刺你,你們怎麼吃這些東西,佛禁止的,所以寺院裏決定不吃。在家居士,這幾樣東西做爲配料用,切一點蔥花,做一點蒜末,這有沒有妨礙呢?沒有妨礙。爲什麼呢?這個量少,起不了作用。所以大家要明白這個道理,你的生活就很自在了。譬如有很多人談到吃素,如果吃素,素菜裏頭,連這一些佐料都不能配,這個素菜多難吃。如果這些東西可以作佐料的話,那素菜味道也不錯。明白這個道理。
尤其世尊在《華嚴經》上,那是講到究竟圓滿了,講到無障礙的法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吃五辛還有障礙,那不就有障礙了,怎麼能叫無障礙呢?諸位要曉得,無障礙的法界是對什麼人說的呢?對有定功、有智慧的人說的。他們這些東西吃了,決定不起作用,他的功夫能夠伏得住煩惱,那就變成無障礙了。但是我們初學凡夫,煩惱習氣很重,這些刺激會對我們産生障礙,我們就要避免。到你功夫成就,沒有妨礙的時候,那當然可以了。
在我們佛教裏面,有許多同修們知道,密宗的這些上師,他們對這個毫無忌諱。于是一般人一窩蜂就學密去了。密宗用這個號召,他不斷這個。但是你要曉得,密宗是什麼人修的?如果我們在大乘經裏面,以大乘經作爲標准,真正學密宗,密宗班的正科生,是八地菩薩。八地是不動地,這個是正科班的學生。如果是預科生、預備生,或者我們講旁聽生,那應該是什麼人呢?圓教初住以上,就是《華嚴經》上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入了這個境界。清涼大師說,他們入的境界是四無障礙的境界—事無礙、理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法身大士,不是普通人。這是學密的同修,不能不注意。如果你自己沒有達到這個境界,你要想學無礙,沒有不墮落的。我自己學佛,最初接觸的指導老師是章嘉大師,這是密宗的大德,是真正善知識,他把這裏面情形,詳詳細細告訴我。然後勸我持戒、研經,他叫我從這下手。不能躐等,這是真正善知識。
密是佛法裏面最高級的佛法、無障礙的佛法,但是一定要有基礎。譬如世間的學校一樣,密法是博士班,你一定要從小學、中學、高中、大學、碩士班,才能進入博士班。這個裏面沒有天才的,要循序漸進。即使是藏密,藏密十年的顯教,你有沒有認真修學?可見得密宗不是隨便承傳的。十年的顯教,有這個基礎了,經過嚴格的考核。現在在西藏,考核通過了,有一個學位,叫格西。拿到這個學位之後,才能夠接受密法的承傳。不是隨隨便便一個人,就可以接受密法承傳的,那個承傳是假的,不是真的。而且密法的修學,非常困難,難在那裏呢?難在不離開汙染裏面得清淨,這個難!所以淨土宗比它容易,淨宗的清淨是離開一切汙染得清淨,這就方便多了。密宗不離開,真正入染淨不二的法門。所以它那個是真清淨,比淨土宗的清淨純度要高出太多太多了。這些佛學常識,不可以不知道。
所以我們對于密法,實在是非常的尊敬。自己能不能學呢?回頭想想自己,沒有能力,沒有資格修學。我們對它只是佩服,只是尊敬,曉得將來我們一定要學的。到那裏學呢?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學,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經》上講得很清楚,縱然我們的煩惱、習氣沒有斷,根沒有斷,但是到西方極樂世界,得到阿彌陀佛本願的加持,神通道力可以與八地菩薩看齊,你就入事事無礙的境界。你不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行!在這個世間修行,常講、常說得要修滿兩個阿僧祇劫,才有資格修學密法。這兩個阿僧祇劫,都是法身大士修的。你沒有破無明,沒有證法身,你那個修學的時間都不算。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從這一天起開始算。第一個阿僧祇劫修滿十住、十行、十回向,叁十個位次。第二個阿僧祇劫修初地到七地,七個位次。兩個阿僧祇劫修滿,再往上去,這就是八地菩薩,就是密宗的正科班學生。這個常識不能不懂,否則的話,我們一無所知就學密,好像連幼稚園都沒有念,就想念博士班。那個博士班的老師也很慈悲,你到我這念,我的博士帽子就給你,就戴上了,你也覺得自己是個博士了,可是社會上沒有一個人承認。就像現在托兒所一樣,我們看到托兒所畢業了,戴個方帽子,博士帽子戴上了,小博士,托兒所畢業的,社會上不承認你的學位。大概現在密法的承傳,學密的,都是托兒所戴方帽子,都是這種情形。理跟事,我們都清楚、都明白、都了解。
那麼第二段,節錄大師這幾句話的開示,也是很有道理。他說我們世間人,都有個願望,希望兒女好、子孫好,孝子賢孫,兒女有福有慧,都有這個願望。有這個願望,這是個好的願望。如何能達到?必須從【大積陰德】中,才能求到。積陰德已經不容易了,大師說:“大積陰德”。種善因,才有善的果報。那麼什麼叫陰德?做了好事,不要讓人知道,這個叫陰德。你做好事,沒錯,你所做的好事,社會上給你一表揚,這報紙上一登,傳播一表揚,你的福德就報掉了。諸位要曉得,名就是福,大家對你尊敬、贊歎,說你好人,就報掉了,你來生變成沒福。所以懂得修…
《種善因得善果 (第五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