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种善因得善果 (第一讲)

  种善因得善果 (第一讲)

  净空法师讲述

  华藏图书馆录影室

  (此讲录出自净空法师专集文字讲堂)

  我们图书馆的录影室建好了之后,今天第一次试验。张居士从《印光大师文钞》里面,节录了一段。我们就用这一段做一个开端。这一段的文字,我们将它单独印出来。请看大师的开示:

  【经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恐遭恶果,预先断除恶因。由是罪障消灭,功德圆满,直至成佛而后已。】

  我们先看这一段。世法、佛法都离不开因果。清凉大师解释《华严经》,说出五周因果。天台大师讲解《法华经》,指示出一乘因果。这是说明佛法也离不开因果。所以说“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如果没有因果,不但没有十法界,而且一真法界里面的依正庄严也不能存在。由此可知,因果是一个永恒不变的定律,世间人所谓的真理。因与果有相互的关系,前面一个因,变成后面一个果;后面的果,又变成底下的因,所以因果永远是循环的。由此可知,因不是定因,果不是定果,因果是循环的。

  觉悟的人,这是菩萨,菩萨对于造因非常谨慎。因为他知道因会变成果,所以起心动念很小心、很谨慎,唯恐将来变成恶果,那自己当然要承受。可是众生就不然了,众生对这些道理、事实真相并不了解;即使懂得一点,也是含糊其事,不能够透彻。于是往往就疏忽了造因,等果报现前的时候,后悔莫及了。这种事情太多太多了,不但我们在书本里面可以见到,如果诸位稍稍留意的话,这些事情就发生在我们生活的周边,时时刻刻,在在处处,你都能够觉察到;觉察不到,是我们粗心大意。

  这个文字后面说了:“菩萨恐遭恶果,预先断除恶因。”这就是佛菩萨、祖师大德为什么要苦口婆心劝我们断恶修善,道理在此地。千万不要把这些教诲当做儿戏,当做老生常谈,不足以为奇的,那我们就完全错了。

  无论修学那一个法门,修学念佛求生净土也不例外。净宗法门虽然说带业往生,可是我们要晓得,所谓带业是带旧业,不是带新业。新业就是你现前所造的,这个不行,没有这种道理的。现前你所造的,这是往生净土的障碍,你去不了。带业是带旧业,就是你没有学佛之前,你所造的那些业障,这个业障可以带去。现在觉悟了,从今而后,决定不再造恶业了,你才有救。不是说带业,我现在天天还造罪业,没有关系,将来还能往生,这个想法,那你就大错特错了。这也是过去李炳老常讲的,我们念佛人,一万个念佛人,真正能够往生的,只有三、五个。就算是五个人,万分之五,还有九千九百九十五个不能往生。原因在那里呢?现前的恶业,他没有停止,他还继续在造作,所以虽念佛也不能往生,还要遭受六道轮回里面的果报。

  前面经上这几句话要紧,我们要学佛,要发菩提心,什么叫菩提心呢?菩提心是真正觉悟的心。觉悟就是明白,明白道理,明白事实真相,决定要断恶修善,这样罪业才能消灭。这个消灭,是佛的方便语,我们懂得。实在讲,就是罪福的转变,它是消灭不了的。转变也等于消灭。转烦恼为菩提,转生死为涅槃,它是个转变,功德才能达到圆满。一直到成佛,成佛才叫究竟圆满。

  我们要明了,宇宙之间,这一些人与事,是怎么形成的?怎么变化的?这是个基本的道理。佛在《华严经》上跟我们讲得很清楚:“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换一句话说,所有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成佛就是成就大圆满,没有一样不圆满。你的智慧圆满的,圆满就是没有一丝毫的欠缺;你的德行圆满的,你的才艺圆满的,你的福报也是圆满的,没有一样不圆满,这叫成佛。那么现在我们为什么过这种苦难的日子呢?佛讲了:“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换一句话说,我们本有的大圆满,是被妄想、执著障碍住了。这个大圆满并没有失掉,只是有障碍而已。佛讲这句话是省略,当中还有妄想、分别、执著,说了一个前、一个后,当中省略掉了。

  我们从这一句开示就能体会到,十法界依正庄严怎么来的?就从这些障碍而来的。因为有妄想,妄想就是无明,就是不觉,所以才有一真法界里面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四十一个位次,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这个位次从那里来的?是从无明、妄想里面变现出来的。十法界从那里来的?十法界是从不平等里面变现出来的,也就是从分别变出来的。你对于宇宙人生,对人、对事、对物,起一念分别心,就变成十法界,就有声闻、缘觉、菩萨、佛,有这些现象。如果再有执著,那就六道出现了。越是严重的执著,那是三恶道最下面的,不是好事情。坚固的执著,严重的执著,是地狱界。

  我们怎样把这些假像、幻像解除,恢复到本来面目呢?没有别的,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把妄想、分别、执著舍弃,你不但超越六道,而且超越十法界,你就住如来家了。佛把这些事实真相,确实讲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里面就是一个因果的关系。妄想、分别、执著是因,十界、六道是果报。妄想、执著这就是罪障,罪障消灭了,功德才圆满。功是讲修行的功夫。什么叫功夫呢?能够把妄想、分别、执著舍弃,这叫功夫。德是什么呢?德是你得定、得慧、得一真法界。功跟德这两个字,我们要认识清楚。圆满的功德,就是圆满成佛。等觉菩萨功德还不圆满,他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有破,也就是最微细的妄想还没放下,所以不能称之为圆满。这一品无明放下了,他功德就圆满了,那么这就是成佛。

  回过头来再看看我们众生,众生作恶,对于宇宙人生迷惑颠倒,对人、对事、对物,都生自私自利的念头,起贪嗔痴慢。贪嗔痴慢,这个果报在三途。造作恶业,又想不受恶的果报,给诸位说,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必须要晓得,这是自作自受,没有任何人,没有任何一个力量,上帝也好,鬼神也好,佛菩萨也好,不能加给你一点点,也不能减少你一点点,他们没有这个权力,没有这个能力。所有一切的果报自作自受,这是真理。所以作恶还想不受恶报,这个经里头,说的比喻:

  【譬如当日避影,徒劳宾士。】

  这话说的没错,更加胡作妄为。下面举例来说,这个例子太多太多了。

  【每见无知愚人】

  做了一点小善,心里就祈求福报,那有这么便宜的事情。福报,你造善确实有福报,福报未必立刻就现前。为什么不能立刻就现前呢?因为你的罪业很重,小善抵不过你生平的重罪,所以它不能现前。稍稍遇到逆境了,对于圣教就产生怀疑,“佛所讲的不灵,我作善,为什么会得恶果?人家造恶,为什么会得善果?佛讲的因果道理,不足以为凭。”他就起疑惑。正像此地所讲的:

  【便谓作善获殃,无有因果。】

  这就退失了初心,再毁谤佛法,造作的罪业就更重了。他不晓得因果通三世。

  【转变由心】

  这一种深奥的道理。什么叫做“果报通三世”呢?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我们这一生作善,这一生得福报;这一生作恶,这一生得恶报,这叫现世报,这是现报。如果我们这一生作善,或者这一生作恶,这一生没有得到果报,而是来生再获得果报的,这叫生报;生报是指来生。那么第三世以后,甚至一直到无量劫以后,这个果报才现前的,这一类叫做后报。由此可知,不是不报,不是没有果报,果报早迟不定。

  怎么样它才现前呢?这个经上讲的也很清楚,你现在造作的善恶,这是业因,因必须遇到缘,果报才现前。现在这一生当中,缘就成熟了,你的果报就现前,这就是现报。来生遇到缘,这个缘在来世,那因遇到缘,果报也现前,这个就叫生报。如果他在多生多劫遇不到缘,这个业因永远不会消灭,永远存在。也许到无量劫以后,这个缘遇到了,遇到这个缘,果报就现前。

  譬如世尊在《法华经》上,给我们讲个故事。这是佛当年在世的时候,有一个人见到佛,要求跟佛出家。出家,一定是有善根、福德、因缘;如果没有善根、福德、因缘,不能出家,不像现在。从前人出家,一定证果,跟佛出家的人,那一个没证果呢?最低限度也证须陀洹果、证斯陀含、证阿罗汉,证菩萨果位的人,不计其数。这个人要出家了,佛笑一笑,就让他这些弟子,这些大阿罗汉、这些菩萨,你们来看,这个人能不能出家?大家看了之后,阿罗汉都有神通,都有宿命通。一看这个人,阿罗汉能知五百世,这个人五百世当中,都没有种善因,那怎么能出家呢?大家看了都摇头。佛收了他,告诉大家,这个人在无量劫前,那阿罗汉的能力达不到了。无量劫之前,他曾经是个樵夫,在山上砍柴,遇到一只老虎。老虎要吃他,他害怕了,他爬到树上,叫了一声南无佛。这一声南无佛就是因,无量劫后,今天遇到释迦牟尼佛,缘成熟了。释迦牟尼佛给他剃度,出家,后来他也证阿罗汉果。这个果报就是后报。

  由此可知,我们起心动念都是业。《地藏本愿经》里面讲的没错,你一念善,必有善报;一念恶,必有恶报。就看这个缘什么时候成熟,所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我们能够深明此中的道理,明了事实真相,我们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自自然然就知道收敛,就知道谨慎。而且晓得,我们应当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处事待人接物,自求多福。当我们没有明心见性,性德不能现前的时候,所有一切的受用,是靠修德来的。善与恶的标准,佛法讲的非常清楚,起心动念为佛法、为众生,这是善福;起心动念为自己,这是恶业。我们不能不知道,不能不清楚。

  为什么善恶要建立在这个标准上呢?刚才讲过了,十法界的业因,是妄想、分别、执著变现出来的。念念有我,念念为我,这是严重的执著。这个执著,叫你永远搞生死轮回,你没有办法脱离三界六道。所以起心动念想到自己,想到自己家庭、自己团体,都是恶业。世间人不懂这个道理,以为这个想法是正常的,以为这个想法,天经地义,不是错误的;那里知道,我们所想的,跟佛所说的,完全不一样。佛看得清楚,我们看不清楚;佛讲的真实…

《种善因得善果 (第一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