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善因得善果 (第一講)
淨空法師講述
華藏圖書館錄影室
(此講錄出自淨空法師專集文字講堂)
我們圖書館的錄影室建好了之後,今天第一次試驗。張居士從《印光大師文鈔》裏面,節錄了一段。我們就用這一段做一個開端。這一段的文字,我們將它單獨印出來。請看大師的開示:
【經雲,菩薩畏因,衆生畏果。菩薩恐遭惡果,預先斷除惡因。由是罪障消滅,功德圓滿,直至成佛而後已。】
我們先看這一段。世法、佛法都離不開因果。清涼大師解釋《華嚴經》,說出五周因果。天臺大師講解《法華經》,指示出一乘因果。這是說明佛法也離不開因果。所以說“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如果沒有因果,不但沒有十法界,而且一真法界裏面的依正莊嚴也不能存在。由此可知,因果是一個永恒不變的定律,世間人所謂的真理。因與果有相互的關系,前面一個因,變成後面一個果;後面的果,又變成底下的因,所以因果永遠是循環的。由此可知,因不是定因,果不是定果,因果是循環的。
覺悟的人,這是菩薩,菩薩對于造因非常謹慎。因爲他知道因會變成果,所以起心動念很小心、很謹慎,唯恐將來變成惡果,那自己當然要承受。可是衆生就不然了,衆生對這些道理、事實真相並不了解;即使懂得一點,也是含糊其事,不能夠透徹。于是往往就疏忽了造因,等果報現前的時候,後悔莫及了。這種事情太多太多了,不但我們在書本裏面可以見到,如果諸位稍稍留意的話,這些事情就發生在我們生活的周邊,時時刻刻,在在處處,你都能夠覺察到;覺察不到,是我們粗心大意。
這個文字後面說了:“菩薩恐遭惡果,預先斷除惡因。”這就是佛菩薩、祖師大德爲什麼要苦口婆心勸我們斷惡修善,道理在此地。千萬不要把這些教誨當做兒戲,當做老生常談,不足以爲奇的,那我們就完全錯了。
無論修學那一個法門,修學念佛求生淨土也不例外。淨宗法門雖然說帶業往生,可是我們要曉得,所謂帶業是帶舊業,不是帶新業。新業就是你現前所造的,這個不行,沒有這種道理的。現前你所造的,這是往生淨土的障礙,你去不了。帶業是帶舊業,就是你沒有學佛之前,你所造的那些業障,這個業障可以帶去。現在覺悟了,從今而後,決定不再造惡業了,你才有救。不是說帶業,我現在天天還造罪業,沒有關系,將來還能往生,這個想法,那你就大錯特錯了。這也是過去李炳老常講的,我們念佛人,一萬個念佛人,真正能夠往生的,只有叁、五個。就算是五個人,萬分之五,還有九千九百九十五個不能往生。原因在那裏呢?現前的惡業,他沒有停止,他還繼續在造作,所以雖念佛也不能往生,還要遭受六道輪回裏面的果報。
前面經上這幾句話要緊,我們要學佛,要發菩提心,什麼叫菩提心呢?菩提心是真正覺悟的心。覺悟就是明白,明白道理,明白事實真相,決定要斷惡修善,這樣罪業才能消滅。這個消滅,是佛的方便語,我們懂得。實在講,就是罪福的轉變,它是消滅不了的。轉變也等于消滅。轉煩惱爲菩提,轉生死爲涅槃,它是個轉變,功德才能達到圓滿。一直到成佛,成佛才叫究竟圓滿。
我們要明了,宇宙之間,這一些人與事,是怎麼形成的?怎麼變化的?這是個基本的道理。佛在《華嚴經》上跟我們講得很清楚:“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換一句話說,所有一切衆生本來成佛。成佛就是成就大圓滿,沒有一樣不圓滿。你的智慧圓滿的,圓滿就是沒有一絲毫的欠缺;你的德行圓滿的,你的才藝圓滿的,你的福報也是圓滿的,沒有一樣不圓滿,這叫成佛。那麼現在我們爲什麼過這種苦難的日子呢?佛講了:“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換一句話說,我們本有的大圓滿,是被妄想、執著障礙住了。這個大圓滿並沒有失掉,只是有障礙而已。佛講這句話是省略,當中還有妄想、分別、執著,說了一個前、一個後,當中省略掉了。
我們從這一句開示就能體會到,十法界依正莊嚴怎麼來的?就從這些障礙而來的。因爲有妄想,妄想就是無明,就是不覺,所以才有一真法界裏面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四十一個位次,從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這個位次從那裏來的?是從無明、妄想裏面變現出來的。十法界從那裏來的?十法界是從不平等裏面變現出來的,也就是從分別變出來的。你對于宇宙人生,對人、對事、對物,起一念分別心,就變成十法界,就有聲聞、緣覺、菩薩、佛,有這些現象。如果再有執著,那就六道出現了。越是嚴重的執著,那是叁惡道最下面的,不是好事情。堅固的執著,嚴重的執著,是地獄界。
我們怎樣把這些假像、幻像解除,恢複到本來面目呢?沒有別的,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把妄想、分別、執著舍棄,你不但超越六道,而且超越十法界,你就住如來家了。佛把這些事實真相,確實講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裏面就是一個因果的關系。妄想、分別、執著是因,十界、六道是果報。妄想、執著這就是罪障,罪障消滅了,功德才圓滿。功是講修行的功夫。什麼叫功夫呢?能夠把妄想、分別、執著舍棄,這叫功夫。德是什麼呢?德是你得定、得慧、得一真法界。功跟德這兩個字,我們要認識清楚。圓滿的功德,就是圓滿成佛。等覺菩薩功德還不圓滿,他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有破,也就是最微細的妄想還沒放下,所以不能稱之爲圓滿。這一品無明放下了,他功德就圓滿了,那麼這就是成佛。
回過頭來再看看我們衆生,衆生作惡,對于宇宙人生迷惑顛倒,對人、對事、對物,都生自私自利的念頭,起貪嗔癡慢。貪嗔癡慢,這個果報在叁途。造作惡業,又想不受惡的果報,給諸位說,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必須要曉得,這是自作自受,沒有任何人,沒有任何一個力量,上帝也好,鬼神也好,佛菩薩也好,不能加給你一點點,也不能減少你一點點,他們沒有這個權力,沒有這個能力。所有一切的果報自作自受,這是真理。所以作惡還想不受惡報,這個經裏頭,說的比喻:
【譬如當日避影,徒勞賓士。】
這話說的沒錯,更加胡作妄爲。下面舉例來說,這個例子太多太多了。
【每見無知愚人】
做了一點小善,心裏就祈求福報,那有這麼便宜的事情。福報,你造善確實有福報,福報未必立刻就現前。爲什麼不能立刻就現前呢?因爲你的罪業很重,小善抵不過你生平的重罪,所以它不能現前。稍稍遇到逆境了,對于聖教就産生懷疑,“佛所講的不靈,我作善,爲什麼會得惡果?人家造惡,爲什麼會得善果?佛講的因果道理,不足以爲憑。”他就起疑惑。正像此地所講的:
【便謂作善獲殃,無有因果。】
這就退失了初心,再毀謗佛法,造作的罪業就更重了。他不曉得因果通叁世。
【轉變由心】
這一種深奧的道理。什麼叫做“果報通叁世”呢?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我們這一生作善,這一生得福報;這一生作惡,這一生得惡報,這叫現世報,這是現報。如果我們這一生作善,或者這一生作惡,這一生沒有得到果報,而是來生再獲得果報的,這叫生報;生報是指來生。那麼第叁世以後,甚至一直到無量劫以後,這個果報才現前的,這一類叫做後報。由此可知,不是不報,不是沒有果報,果報早遲不定。
怎麼樣它才現前呢?這個經上講的也很清楚,你現在造作的善惡,這是業因,因必須遇到緣,果報才現前。現在這一生當中,緣就成熟了,你的果報就現前,這就是現報。來生遇到緣,這個緣在來世,那因遇到緣,果報也現前,這個就叫生報。如果他在多生多劫遇不到緣,這個業因永遠不會消滅,永遠存在。也許到無量劫以後,這個緣遇到了,遇到這個緣,果報就現前。
譬如世尊在《法華經》上,給我們講個故事。這是佛當年在世的時候,有一個人見到佛,要求跟佛出家。出家,一定是有善根、福德、因緣;如果沒有善根、福德、因緣,不能出家,不像現在。從前人出家,一定證果,跟佛出家的人,那一個沒證果呢?最低限度也證須陀洹果、證斯陀含、證阿羅漢,證菩薩果位的人,不計其數。這個人要出家了,佛笑一笑,就讓他這些弟子,這些大阿羅漢、這些菩薩,你們來看,這個人能不能出家?大家看了之後,阿羅漢都有神通,都有宿命通。一看這個人,阿羅漢能知五百世,這個人五百世當中,都沒有種善因,那怎麼能出家呢?大家看了都搖頭。佛收了他,告訴大家,這個人在無量劫前,那阿羅漢的能力達不到了。無量劫之前,他曾經是個樵夫,在山上砍柴,遇到一只老虎。老虎要吃他,他害怕了,他爬到樹上,叫了一聲南無佛。這一聲南無佛就是因,無量劫後,今天遇到釋迦牟尼佛,緣成熟了。釋迦牟尼佛給他剃度,出家,後來他也證阿羅漢果。這個果報就是後報。
由此可知,我們起心動念都是業。《地藏本願經》裏面講的沒錯,你一念善,必有善報;一念惡,必有惡報。就看這個緣什麼時候成熟,所以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我們能夠深明此中的道理,明了事實真相,我們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自自然然就知道收斂,就知道謹慎。而且曉得,我們應當用什麼樣的心態,來處事待人接物,自求多福。當我們沒有明心見性,性德不能現前的時候,所有一切的受用,是靠修德來的。善與惡的標准,佛法講的非常清楚,起心動念爲佛法、爲衆生,這是善福;起心動念爲自己,這是惡業。我們不能不知道,不能不清楚。
爲什麼善惡要建立在這個標准上呢?剛才講過了,十法界的業因,是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念念有我,念念爲我,這是嚴重的執著。這個執著,叫你永遠搞生死輪回,你沒有辦法脫離叁界六道。所以起心動念想到自己,想到自己家庭、自己團體,都是惡業。世間人不懂這個道理,以爲這個想法是正常的,以爲這個想法,天經地義,不是錯誤的;那裏知道,我們所想的,跟佛所說的,完全不一樣。佛看得清楚,我們看不清楚;佛講的真實…
《種善因得善果 (第一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