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佛教医学看佛教
马忠庚
《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12期
佛教医学是印度当时的医学结合佛教义理,通过佛教、佛经反映、传递、保留下来的古印度医学,其中既有古印度医学知识水平的反映、表述,也有佛教自身教义的说教。不仅佛教经典中有大量有关医学内容的典籍,而且“医方明”也是早期佛教徒必须学习和掌握的基础技能——“五明”之一。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不同领域看佛教,会有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认识和不同的发现。本文拟从佛教医学的角度,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再认识,来分析佛教、理解佛教。
一、佛教医学概说
佛教文献数量巨大,内容丰富,涉及范围非常广泛,仅就有关医学方面的经文、记述就很多。有人认为,佛教所说的治病,仅是指对治世人的“心病”,佛经中所讲的医王,也仅指“心王”而已。其实并非如此,佛教医学中不仅有医治世人的“心病”佛法,也有治人“身病”的对治方法和药方。
佛经中有关医药方面的典籍主要有:《佛说佛医经》、《佛说疗痔病经》、《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治病合药经》、《延寿命经》、《救疾经》、《禅秘要法经》、《佛说胎胞经》、《啰嚩拿说救疗小儿疾病经》、《除一切疾病陀罗经》、《迦叶仙人说医女人经》、《佛说医喻经》、《齿经》、《咒时气病经》等等。此外,在《四分律》、《五分律》、《十诵律》、《摩诃僧只律》等律藏部的“医药事”部分,还有大量的佛教医药资料。有人做过统计,所有涉及医药方面的佛教典籍有三、四百部之多。但是,严格地说在大藏经中没有一部纯粹的医典。涉医佛经中的许多是“以医为喻”类型的经典,其医理在阐述佛法义理时,起到通俗易懂的比喻作用,有一些只列举病名而没有药名的佛经。[1](P38)
从其十分丰富的内容来看,佛教医学主要由:基础理论、临床实践、医用咒语、养生保健等几部分组成。从其医学内容的组织形式来看,佛教医学典籍中既有专门的关于“医”或者“病”名称的经,也有虽然没有医名但有其实的佛教医经。纵观佛教医学,尽管其所涉及医学范畴十分广泛,涵盖内、外、儿、妇、五官科,但是,系统的医学理论和具体的药方并不多,并且,有相当部分的治疗内容中,夹杂着大量的咒语,巫术性的东西。相对来说,药物部分的药品分类则较系统,共分为时药、更药、七日药、尽形寿药四类,并且药物以植物药为主。根据佛经反映,僧团中最常见的疾病是风、冷、热三种,最常用的药物是酥、蜜、糖、石蜜等。[1](P42-43)
二、对病人、医生的界定和对行医目的的认识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证悟得道之后,首先向弟子宣讲的就是“四圣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就是痛苦的现象,“集”是产生病苦的原因,“灭”是消灭痛苦的结果,“道”是消灭痛苦的途径。“四圣谛”是佛教教义的总旨,在佛经中经常把众生受的苦比作“病”,如,《瑜伽师地论》卷95上说:“复次,苦谛,如诸疾病;集谛,如起病因;灭谛,如病生已而得除愈;道谛,如病除已,令后不生。”[2]P843佛教认为人的一生,包括生、老、病、死都苦,其人生哲学甚至被认为实质上是“苦”的哲学。苦就是病态,世界上不存在没有病的人。
佛经中经常把佛比作医王,因为他了知一切病苦的原因,能用法疗治众生(有情)的贪、嗔、痴病,《佛说宝雨经》(卷7)上有:“诸佛如来为无有上、为大医王。善知有情烦恼病因,能与法药……施大法药,令烦恼病皆得除愈。”[3](P331)《大智度论》(卷22)上也说:“佛如医王,法如良药,僧如瞻病人,我当清净持戒正忆念。”[4](P224)依此义,佛教可以说是广义的医学,佛法是治疗人生疾苦的药方,而佛陀则是包医百病的大医王,佛经也可称为一部大医书。
佛教对能医治各种疾病的大医师-医王,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在《佛说医喻经》中,佛陀说,一位医王应该具备的条件有四:“一者,识知某病,应用某药。二者,知病所起,随起用药。三者,已生诸病,治令病出。四者,断除病源,令后不生。”[5](P802)
佛教的三宝“佛、法、僧”,常常被用来比喻众生生病时的:医生、医方、护士。并且强调,疾病的治愈要靠医师、看护以及病人三方面的互相配合、协调,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医疗效果。
在佛经中不仅仅是对人的心理疾病提出了医治的方法,对相当多的身体疾病也有具体的对治方法和药物。当然,身、心两方面的疾病有时是不可能截然分开的,佛经中给出的治疗方法往往也是笼统的。例如,《增壹阿含经》(卷12)上记载:
世尊告诸比丘:有三大患。云何为三
所谓风为大患,痰为大患,冷为大患,是谓。比丘,有此三大患,然复此三大患有三良药。云何为三
若风患者,酥为良药,及酥所作饭食。若痰患者,蜜为良药,及蜜所作饭食。若冷患者,油为良药,及油所作饭食,是谓。比丘,此三大患,有此三药。如是,比丘亦有此三大患。云何为三
所谓贪欲、嗔、恚、愚痴,是谓。比丘有此三大患。然复此三大患有三良药。云何为三
若贪欲起时,以不净往治,及思惟不净道。嗔恚大患者,以慈心往治,及思惟慈心道。愚痴大患者,以智慧往治,及因缘所起道,是谓。比丘,此三患有此三药,是故。比丘,当求方便,索此三药。如是,比丘,当作是学。[6](P604)
佛教对身病的界定,基本上是指那些如果积极治疗,完全可以医好的疾病。而对于那些不明原因或者无能为力的病,则认为那就不属于病的范围了,或称为“业病”,应该属于各人的命,应该认命。佛教同时还认为,对于那些有病不医而造成的死亡,不是“好死”,是横死。《法句譬喻经》(卷1)上“佛告长者,人生世间,横死有三:有病不治为一横死,治而不慎为二横死,憍恣自用、不达逆顺为三横死。”[7](P579)所以,在通常情况下,若身体有了病,佛教是主张积极治疗的。
《庐山莲宗宝鉴》(卷8)更清楚地表明了对病与命的态度:“又问曰:求医服药还可用不
答曰:求医服药初不相妨。然药者,只能医病,不能医命。命若尽时,药岂奈何
”[8](P340)
佛陀曾明确指出不可以医为生,谋求供养,否则,就是犯戒。《摩诃僧袛律》(卷38)上对俗世医生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并强调不可以此为生:“医者,持根药、叶药、果药治病,复有医咒、毒咒、蛇乃至咒火、咒星宿、日月。以此活命如阐陀母①者,波夜提。②”[9](P531)
但是,为什么他又要说如此多医药方面的经呢
僧人为什么要懂得医术、能行医治病呢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11)道出了其中的缘由:
云何说此世俗医方
长者告言:善男子,菩萨初学修菩提时,当知病为最大障碍。若诸众生,身有疾病,心则不安,岂能修习诸波罗蜜
是故,菩萨修菩提时,先应疗治身所有疾。
善男子,我此住处,常有十方一切众生、诸病苦者,来至我所,而求救疗。我以智力,观其因起,随病所宜,授与方药,平等疗治,普令除差。……如是随应,断诸烦恼,为欲令其发菩提心,称扬一切诸佛功德……[10](P710-711)
也就是说,学佛求道要修心,但修心首先应先修好身,要有个好的身体!身不安稳,则无法安心修道;而修好身,就可以进一步修心。懂得医方明、精通医术,就可以疗治众生的身病、解除众生的烦恼,就可以让世人了解佛的法力无边,感激佛的恩德,从而达到弘扬佛法的目的!
三、病因分析:因缘生起、四大不调、尸虫贪
“因缘生起”略称缘起,亦称缘生;缘,就是关系或条件。佛教认为,整个世界是由互为因果关系的事物、万象形成的一个整体。外界客观事物和众生主体内心,也是互为因缘、互相贯通的。由于众生的无明,生起我见,我见引起了外界的客体,客体唤起众生的贪欲,贪欲引起恶行,恶行招引再生和病苦,病苦又加重无明。这一系列因果链条互相联结,彼此既是因,又是果,互为因果。
在佛教胚胎学中,对人因何受孕成胎的解释,即是采用的因缘合和的理论。《增壹阿含经》(卷12)上说:“有三因缘,识来受胎。云何为三
于是,比丘,母有欲意、父母共集一处、与共止宿。”[6](P602)该经随后还列举了一些造成不孕的情况,原因当然是由于各种条件不具足。
人的身体之所以会生病,佛教医学认为,是由于组成人身体的“四大③”-地、水、火、风四种基本元素,不能相互协调、比例失衡造成的。佛教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四大”和合而成,具体到人的身体,其生理结构的各组成部分,也可分成四大部类:“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11](P914)
如果“四大不调”,则会有四百四病生。不同元素失衡,其病状表现各不相同:
一大不调,百一病生,四大不调,四百四病,同时俱作。地大不调,举身沉重。水大不调,举身浮肿。火大不调,举身蒸热。风大不调,举身掘强,百节苦痛,犹被杖楚。四大进退,手足不任,气力虚竭,坐起须人,口燥唇燋,筋断鼻坼,目不见色,耳不闻声,不净流出,身卧其上,心怀苦恼,言辄悲哀。[12](P796)
佛教医学将病也划分成四大部类,并分别给出了各类病的对治方法:“病者,有四百四病。风病有…
《从佛教医学看佛教(马忠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