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理论与中华文化关系探源(王拓、徐佩瑛)▪P2

  ..续本文上一页光度假的胜地。最具特色的“四大从林”: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目前仍以其宏大的规模、鼎盛的香火闻名于世界。与此同时,禅宗的丛林制度及其同修互助的团体生活方式,对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宋代以来我国所普遍实行的书院制度,就是借鉴佛教丛林制度建立起来的。一度对佛教持排斥态度的儒家学者们,特别是自宋朝以后的理学家们,也改变了原来的观念,他们不仅在学术上思想上深受禅宗的影响,而且在建立理学的门庭、讲学的风格、书院的规范和人格教育的方法上,有很多方面都得益于禅宗精神和丛林制度的经验和融和。其实,实行丛林制度的改革,是佛教为适应中国国情现实需求的举措,在行为仪式和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方面,也吸纳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其中包括了儒家以礼乐为主的制度和道家乐于自然的思想,形成了释道儒融通与共的中国特色文化。值得一提的是,早在一千多年前,以佛教的丛林制度建设为特征,中国首先在文化机制方面开了“民主自由”的先河,在禅宗的佛教王国里建立起一个学术自由、民主生活的师道尊严的模范,它与中国封建君主独裁体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

   “缘起性空”是佛教最根本的理论,也是释迦牟尼经过六年苦心修持而证悟的道。缘起,就是说世上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因,是指根本、内在的作用与条件;缘,是指辅助、外在的作用与条件。一切诸法就是万事万物,缘起就是:因缘聚合则诸法得生;因缘不具备则不生;因缘变灭亦随之变灭。由缘起而决定诸法成、住、坏、空的各种形态。佛经中说:“诸法从缘生,还从因缘灭。”正因为任何事物都须依一定的条件而生起,其中没有一点自性,因此任何事物从它的理体上讲都是“性空”的。但讲“性空”却又并“不主张以“四大皆空”为归宿和最高要旨。其讲空的目的在于解除人们对自我的执着,以扩大心量,增长智慧。”(中国佛教协会妙华)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一切事物中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他还认为:内因是事物发生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通过对矛盾规律的研究,从而得出事物发生——发展——灭亡的自然法则。经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在对世界的认识论上,在马克思主义与古老佛教之间,确实可以找到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性和共同点,这是否就可以说,从理论上能够找到佛教与当今社会相适应的依据

  

   在实践上,我们知道由于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以后,为了适应中国的国情,进行了必要的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并且和中国的本土文化相融合,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一直延续至今。

   进入21世纪的今天,我们面临的历史性任务是实现国家现代化、完成祖国统一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佛教对于这三大任务都大有可为。在我国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期,因为利益关系的调整和变化,出现了经济形态、经济收入和分配的多元化现象,同时也带来了不少新的社会问题,人们在思想与精神方面的不适应情况比较普遍;随着加入WTO,必然加速我国经济对国际市场更深层次的融合与依赖,进一步促进和强化我国的对外开放度和完善法制建设,同时也要影响和冲击到某些传统甚至新兴的经济及产业门类,政府机构也必须采取措施,作出积极的应对调整与深化改革,其所涉及到部门和人员的层面将更为广泛。佛教主张从人的内心深处平息和祛除“三毒”:贪、嗔、痴,来提高人类的自身修养,以平常心来对待身边所发生的各种事物,从而找到自我平衡心理、心态的现代人心灵环保的支撑点。佛教的“戒律”要求每个人学会自律和反省,只有“法”,而没有“刑”,究其根本,只是一种道德审判,没有任何强制性,完全基于对生命本身的尊重,和法律相比,它强调得更多的是自律。然而,它所宣传的“因果报应”说法,对那些贪污腐败和各种违法犯罪分子,起码在精神上,或许还可以起到一点教育和阻止的作用吧!佛经中提倡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与儒家的“亲亲、仁民、爱物”同出一辙,“大慈大悲”就是强调人们要具有广博的爱心和同情心,将人类、甚至整个自然界都看成如同自己一个人一样,是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伤害他人就是伤害自己,损害自然、破坏环境也就等于损害自己。因此,人们应该以仁慈宽容、共存共享的心理和态度去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佛教还提倡“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菩萨道行,即以极大的慈善之举给世人以快乐,用无限悲悯之心去解除他人的痛苦,以至包括对人的终极关怀,而所做一切的慈善与悲天悯人事业都是没有先决条件和不需要任何理由的。据考证,迄今尚未发现历史上有“一例佛教徒标榜自己的自高无上和迫害异教徒的行为”(里斯·戴维斯),也没有记载因佛教而引发的战争。这对于当今世界促进人类的宽容与和平也是非常有启迪的。

   近年来,祖国大陆和宝岛台湾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日益频繁,台湾当局和岛内坚持“台独”的人越来越不得人心,一个中国和祖国统一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海峡两岸中国人的共识。历代供养于祖国大陆陕西扶风法门寺地下宫殿的释迦牟尼佛祖指骨舍利,于2002年2月23日~3月31日首度赴台湾并供奉瞻礼,历时长达37天。途经台北至南投多座城市的瞻礼地点,据统计,瞻仰佛指的台湾信众已经超过160万人。该舍利乃全球仅存之硕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第九大奇观。这次佛指舍利首度赴台,不但是两岸佛教界的盛事,也被认为是将两岸的交流开启了历史的新一页,受到海峡两岸各界关注。两岸民众对此盛举所持的隆重与虔诚态度,充分体现了大陆和台湾的佛教同根同源,法乳一脉的血肉关系,也表达了海峡两岸人民是血脉与共、不可分割的亲缘一家。

  

  

《佛学理论与中华文化关系探源(王拓、徐佩瑛)》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