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理论与中华文化关系探源(王拓、徐佩瑛)

  佛学理论与中华文化关系探源

  王拓、徐佩瑛

  《南方文物》

  

   佛教于公元67年从古印度传入我国。近两千年来,佛教逐渐与中国的本土文化道家和儒家相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演变和发展曾产生很大的影响。在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今天,研究佛学理论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对于如何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与时俱进、理论创新问题,促进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具有重大意义。

  一、

   中国本土文化是以儒、道为主导的。道教渊源流长,可以追溯到上古中华民族始祖黄帝和春秋时代的老子。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迎刃而解。”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所著述的五千言《道德经》,其实是一部认识自然、教化民众、治理国家的哲学著作,宣扬“天人合一”、清静无为的“入世”与“出世”的兼用之道。道教开始并无正规系统的组织形式,直到东汉顺帝时期(公元125—144年)张道陵创立“五斗米道”,才正式将老子奉为教主,把《道德经》作为经典,道教也成为宗教的名称。孔子是与老子同时代的思想家,他所创立的儒家学说集中为“入世”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论,勉励读书人静修俭行,为实现人类“仁爱和平”的理想社会而勤奋努力。的确,在佛教传入中国的初始阶段是遭到了儒家的抵制和反对的。最有代表性的以儒排佛事件发生在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韩愈以儒家道统传人的身份上书劝谏奏章《论佛骨表》,反对耗费资财定期在皇宫举办供奉佛祖舍利的活动。由于佛教的小乘禅法《安般守意经》中讲的意念守持呼吸方法,与道教的吐纳气功有类同之处;大乘佛法的《道性般若经》与道家的清静无为思想相吻合,所以在开始时,佛道两教比较接近、融和。

   传统的佛教传教模式,有一套非常复杂纷繁的理论和修证的内容及程序,如目前仅以梵文翻译的汉文佛教经典《大藏经》(全称《大正新修大藏经》,日本大王23年印行)来看,共含经、律、论三大部分,就有:正藏55册,续藏30册,别藏15册,共100册,收入佛教典籍约3493部,13520卷,此外还有藏文和巴利语系的《大藏经》。面对浩如烟海的佛学经典,可以说以一个人的毕生精力,也难以研通读透其中的极少部分吧

  更不用说还要做大量其他的修证功夫了。所以,佛教虽然产生于印度,但是佛教在印度早已完全衰微,目前佛教信徒在印度宗教信徒的总数中只占0.77%,而印度是一个几乎全民信仰宗教的国家。佛教教主释迦牟尼有一次在灵山法会上,对着百万信众弟子,默不作声,手持鲜花,环示一周,当即由其大弟子迦叶尊者领悟,成为第一代禅宗祖师。从此,创立了全新的禅宗佛学教授法,与传统的教授法不同,其主要区别就在于:不立文字,明心见性;教外别传,开枝散叶。禅宗的第28代传人菩提达摩于中国南北朝时期,由印度渡海东来,从广州登陆,经南京而北上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终于在中国将禅宗发扬光大,一直传了六代。出身寒微的六祖慧能以其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成了最能体现禅宗心引传法的千古之颂。禅宗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修行法门,常常把艰深难懂的教理通过对白问话等说法方式,用通俗明白的村言俚语加以说明,妙语连珠,不可把捉,只凭寻常意会心解,便可得悟妙道。这样一来,使原本庄严肃穆、神圣不可侵犯的佛经奥义,变为轻松诙谐、随缘显露的教授法。这就是中国文化禅学的创作,也是佛学平实化的革新。这种革新,使印度文化与中国文化的距离缩小了,使深奥的佛学理论与中国民众的距离拉近了,也逐步消弭了佛教与儒家之间的对立情绪,并走向融合,使得禅宗的风声教化在中国得以广泛传播,遍为人知,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使得佛教这一古老的世界性宗教产生于印度,而最终开枝散叶,并繁荣发展、开花结果在中国。

   到了晚唐、五代、宋朝期间,禅宗又与平民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产生出许多隽永有味而颇具平民文学特色的韵语和诗词,并对宋代的文学诗词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词坛一改以往风流糜艳之风,脱颖而出了佛家特有的清华绝俗、飘逸出群的禅境格调。兹以辛稼轩词《鹧鹕天(石门道中)》为例:“山上飞泉万斛珠,悬崖千丈落姓鼯,已通樵径行还碍,似有人声听却无。闲略彴,远浮屠,溪南修竹有茅庐,莫嫌杖履频来往,此地偏宜著老夫。”又《有感》:“出处从来自不齐,后车方载太公归,谁知寂寞空山里,却有高人赋采薇。黄菊嫩,晚香枝,一般同是采花时,蜂儿辛苦多官府,蝴蝶花间自在飞。”明清的中国文坛上小说繁盛一时,试看其中的两部代表作,都与禅宗有着密切的关系。罗贯中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开篇《西江月》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正好像是《金刚般若经》上所说:“一切为有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的文学注释。曹雪芹的传世之作《红楼梦》作者自白:“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和“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警句,恰恰是对《楞严经》里“纯想即飞,纯情即堕”,以及“生因识有,灭从色除”的最好说明。与此同时,在佛教界也涌现了灿若群星般的诗人、画家和书法家,寒山子、八大山人、怀素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而那些精美绝伦的石窟、石刻、彩绘、壁画、雕塑等艺术珍品,早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之瑰宝,闪射着永恒的艺术魅力和智慧的光华!

  二、

   依据旧律,印度的佛教徒中出家僧人都采取不从事生产劳动,以乞食自修的生活方式,至今东南亚一带仍多数沿袭这种习惯。佛教刚传入中国时,职业僧人们也不劳动,仅依靠朝廷和民众的施舍度日。有的僧人还像在印度一样,破衣芒鞋,居无定所,四处讨乞,他们或独坐孤峰,或隐居泉边林下,过着隐居专修的生活,从而引起了一些普通百姓和知识分子的嫌弃和反感。印度的国情和中国大不相同,一是当地群众有供养僧人的传统习俗;二是印度地处热带,终年气候温热,且昼夜温差小,适宜野外露宿;三是热带植物繁茂,有很多野生植物的果实和根茎可以随意取食充饥。而中国是个传统的农耕国家,崇尚勤俭持家,往往视乞食为好逸恶劳的行为,加之气候和自然条件比印度差,有的地方连食水都很困难,如果不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加以改变,仍相沿在印度的生活方式,佛教僧侣们只怕连自身生存都难以保证,更不用说去弘扬佛法,教外别传了。

   于是,在盛唐时期,禅宗大师马祖道一和他的弟子百丈怀海决意改革,不顾印度原始佛教的传统规范和戒律,在中国首创了佛教禅门丛林制度,将出家的僧尼们集中起来,过集体生产和学佛修炼的团体生活。从此以后,中国的佛教僧侣们开始开垦山林农田、建筑寺院,以自耕自食为主,以募化所得为辅,以寺院为单位过出家人的自给自足的丛林集体生活。中国禅宗丛林制度的特点:一、身份平等,集体生活。凡守戒剃度出家为僧尼的,均可在丛林长期居住,每人每年春秋两次,各发一次布衣或衣单钱,用以缝制衣服。此外,每季发一次零用钱。这种待遇,适用于寺内任何僧人,对各人都一律平等,没有特殊。同时,对衣、食、住、行等行为举止,都立有明确的清规戒律,任何僧人不得违犯。二、劳役平等,福利经济。平日除了规定修行求证佛法的功课必须完成外,每人都要参加农作劳动,并提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难能可贵的是,至今在江西永修县的真如禅寺仍沿袭这一“农禅并重”的古风。丛林实行经济民主,一切收入和支出都要绝对公开,如有盈余可用作购田置产,以扩大供养规模。耕种所得,还要像普通百姓一样,按照政府规定完粮纳税,不做特殊阶级或化外之民。三、民主推选,集体领导。丛林的最高行政首长是住持和尚,由寺内僧众通过民主推选出来的人担任。其条件是:1、禅宗得法弟子,足为众僧师范,无有残疾;2、德孚众望,经诸山长老和其他丛林住持们赞助;3、须经朝廷官府(中央或地方政府)的同意聘任。丛林内其他各部门的负责人(执事)由住持和尚选拔聘任。凡涉及处理或决议全寺和大众的事,住持必须请集全体执事公议决定。四、众生平等,天下为家。天下僧众出家后便是一家,凡僧尼外出,遇有丛林都可落脚安身,并可享受与寺内僧尼同等待遇。其他如道士、俗人等,遇有特殊情况,只要本人要求,也可免费在寺院食宿。

   中国禅宗丛林制度实施后,大大改变了佛教在中国社会和民众中的形象,也促进了禅宗自身的发展。近千年来,大小丛林在全国星罗棋布,遍及城乡,仅南京城就曾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宏伟景象。有的丛林建筑气势恢弘,肃穆的山门、巍峨的大殿、宽敞的禅堂、神秘的藏经楼、塔、阁、整个建筑群呈轴对称图形,其堂皇气派俨如皇家宫殿;也有的丛林建筑精巧别致,依山傍水,古朴典雅,与大自然和谐共存,浑为一体;还有的丛林甚至建于险峻的山崖之巅,凿石埋桩做支撑,寺院建筑凌空悬立,人行栈道以往返,其奇妙的构思设计,高超的工艺技巧,令人叹为观止。千姿百态的丛林建筑,给全国山光水色增添了无限的诗情画意,充分表现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品格风貌,对建筑学、美学、力学和环境学都极具研究价值,也成为留给人类世界的宝贵文化遗产和人文资源。中国古老丛林的所在地,不仅自古以来成为善男信女们心中的圣地,信众竞相前往朝拜,同时也是现代中外旅游者观…

《佛学理论与中华文化关系探源(王拓、徐佩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