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后凉时代来华,传译大乘有宗经典。他翻译佛经二十部(七十卷),有大弟子八人,最著名者为智恺、法泰,再传弟子众多。这二大系统共同衍生出了后来的杜顺、智俨、法藏等华严宗大师。受觉贤译经的影响,大乘佛教有宗还出现过十地宗、摄论宗、地论宗等派别。
与鸠摩罗什大力弘扬禅学相似,觉贤翻译过《达摩多罗禅经》等著名禅学经典,高足有智严、贤高,再传弟子数百人,占据当时北部中国禅学翻译的半壁江山。由他们翻译传播禅学经典而后形成的中国式佛教——禅宗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唐宋文人王维、欧阳修、苏轼和严羽、以及明清的李贽、黄宗羲、王夫之等人深受禅宗影响,不向往神仙或宗教的狂热,而是面向人生,强调直觉、灵感、意境等禅宗意念。王维的山水诗蕴含禅味,被奉为“诗佛”;严羽更是在其名作《沧浪诗话》中,正式以禅宗哲学作为理论依据,形成“以禅喻诗”的美学风气。此外,大量的禅门公案、灯录、偈颂本身就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还被认为是开创了现代白话文的先河。
由觉贤创立的华严宗体系,包含复杂的神秘主义哲学思想,涉及万事万物普遍联系的观点、本质与现象、统一和差别等范畴,具有某些辩证法因素,代表了中国佛教哲学的最高水平。华严宗对后来的宋明唯心主义哲学影响巨大(如程朱理学中的论题“理”“事”“气”),表现出明显的历史和逻辑继承关系。
至于各地兴修的华严宗庙宇(有些地方称法藏寺)和禅寺不计其数,对于古代中国的建筑、园林也有明显影响。例如,著名的河南嵩山少林寺便是北魏时期印度僧人佛陀禅师(俗称少林寺祖师三藏)传授禅法的场所。嵩山和少林寺都早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点之一,对古代和现代中国都产生过很大社会文化影响。
五、玄奘与唯识宗
唐朝太宗、高宗时期,玄奘大师的译经代表了中国古代佛经翻译的最高水平。玄奘自太宗贞观三年,经西域前往印度求学佛经,于贞观十九年回到长安,历时16年。他从印度带回大量梵文佛经,共计657部。玄奘在长安慈恩寺和弘福寺设立庞大译场,组织翻译佛经近20年。他一个人就翻译出75部(1341卷)。在翻译组织工作方面,玄奘分工细致,设有专人负责“证梵语”(解释原文),“笔受”(形成文字),“证义”(复合校对),“润文”(文句修饰)等程序,往往数十人同时翻译一部经典。如翻译《瑜伽师地论》时,便有笔受5人,证文5人,证字2人,证梵语1人,证义7人,此外还有官吏“润文”和监督。无论从译经的质量和数量上看,玄奘的翻译事业都是空前绝后的。
玄奘门下三千弟子,高足也有七十,其当时声势可比孔子。其中最为杰出者是窥基、圆测,此外还有普光、发包、神慕、靖迈、顺璟、嘉尚、慧立、彦悰、神昉和宗哲十贤。玄奘在译经同时,传授印度大乘佛教《成唯识论》(10卷)和《俱舍论》等经典。他以空宗为依据,在他门下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佛教新宗派——唯识宗(或称法相宗、慈恩宗)。玄奘为宗师,继之有慈恩(窥基)、慧诏、智周、世定等诸位大师。由此,玄奘在佛经翻译的基础上,把佛教教义发展到了极致。日本学者评价道:“玄奘虽然在成佛的道路上多少设置了一些障碍,但是他在印度寻求解决佛性问题的结果却是:在当世即可成佛。”
由于玄奘在世时极受唐朝太宗、高宗器重,唯识宗盛行于整个中国。玄奘去世后(664年),唯识宗持续了四五十年,随后逐渐衰弱,主要原因是该宗固守印度佛教教义,提高了普通百姓进入“天堂”的票价,统治集团渐渐发现唯识宗不能适应其需要,而失去了对它的兴趣和支持。
尽管如此,玄奘组织并亲自参与翻译的大量佛经,他树立唯识宗,以及他的佛教教义中包含的辩证法,曾极大地影响了当时的中国社会。除此之外,作为佛经翻译家、教育家、宗主和哲学家的玄奘,还获得了他生前无论如何也意想不到的声誉。他去印度取经的不凡经历,被后人改编为长篇小说《西游记》,自元明以来广为流传。唐僧、孙悟空等智慧艺术形象历经数百年而不衰,以这部小说为蓝本的各类艺术衍生物层出不穷,这一切已经融为中华文化的有机部分。
另外,在八百年佛经翻译而逐渐形成的各种佛教典籍,对中国文字的词汇产生了广泛的作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外来词汇补充时期,使汉语单音节词语开始向多音节词语的方向发展,为汉语言的社会功能提供了巨大的潜在发展机会。翻译家们创造和厘定了大量的汉语新词语,如“如来、观音、斋戒、和尚、尼姑、念经、西天等”,这些早已融入中国文化。
此外,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小说产生过决定性的影响。鲁迅曾坦言:“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有大畅巫风,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渐见流传。凡此皆张皇鬼神,盛到灵异,故自晋迄隋,特多鬼神之怪之书。”这种体裁后来在唐朝和宋朝演化为“传奇”和“话本”,到了明清二代进而形成了占据世俗文学头号地位的长篇小说。
六、结语
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就整体而言,是全方位的。佛经翻译将印度佛教的精神和奥秘,引入儒家和道家占统治地位的中国本土,给中国传统文人学者和普通百姓,提供了思考人生、探讨宇宙的另外一条新奇的路径。同时,佛经翻译这一历史文化事件在中外文化的交流过程中也逐渐融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佛经翻译家对中国文化之影响(刘川)》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