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後涼時代來華,傳譯大乘有宗經典。他翻譯佛經二十部(七十卷),有大弟子八人,最著名者爲智恺、法泰,再傳弟子衆多。這二大系統共同衍生出了後來的杜順、智俨、法藏等華嚴宗大師。受覺賢譯經的影響,大乘佛教有宗還出現過十地宗、攝論宗、地論宗等派別。
與鸠摩羅什大力弘揚禅學相似,覺賢翻譯過《達摩多羅禅經》等著名禅學經典,高足有智嚴、賢高,再傳弟子數百人,占據當時北部中國禅學翻譯的半壁江山。由他們翻譯傳播禅學經典而後形成的中國式佛教——禅宗對中國文學的發展産生了巨大的影響。唐宋文人王維、歐陽修、蘇轼和嚴羽、以及明清的李贽、黃宗羲、王夫之等人深受禅宗影響,不向往神仙或宗教的狂熱,而是面向人生,強調直覺、靈感、意境等禅宗意念。王維的山水詩蘊含禅味,被奉爲“詩佛”;嚴羽更是在其名作《滄浪詩話》中,正式以禅宗哲學作爲理論依據,形成“以禅喻詩”的美學風氣。此外,大量的禅門公案、燈錄、偈頌本身就是中國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還被認爲是開創了現代白話文的先河。
由覺賢創立的華嚴宗體系,包含複雜的神秘主義哲學思想,涉及萬事萬物普遍聯系的觀點、本質與現象、統一和差別等範疇,具有某些辯證法因素,代表了中國佛教哲學的最高水平。華嚴宗對後來的宋明唯心主義哲學影響巨大(如程朱理學中的論題“理”“事”“氣”),表現出明顯的曆史和邏輯繼承關系。
至于各地興修的華嚴宗廟宇(有些地方稱法藏寺)和禅寺不計其數,對于古代中國的建築、園林也有明顯影響。例如,著名的河南嵩山少林寺便是北魏時期印度僧人佛陀禅師(俗稱少林寺祖師叁藏)傳授禅法的場所。嵩山和少林寺都早已成爲中國傳統文化的承載點之一,對古代和現代中國都産生過很大社會文化影響。
五、玄奘與唯識宗
唐朝太宗、高宗時期,玄奘大師的譯經代表了中國古代佛經翻譯的最高水平。玄奘自太宗貞觀叁年,經西域前往印度求學佛經,于貞觀十九年回到長安,曆時16年。他從印度帶回大量梵文佛經,共計657部。玄奘在長安慈恩寺和弘福寺設立龐大譯場,組織翻譯佛經近20年。他一個人就翻譯出75部(1341卷)。在翻譯組織工作方面,玄奘分工細致,設有專人負責“證梵語”(解釋原文),“筆受”(形成文字),“證義”(複合校對),“潤文”(文句修飾)等程序,往往數十人同時翻譯一部經典。如翻譯《瑜伽師地論》時,便有筆受5人,證文5人,證字2人,證梵語1人,證義7人,此外還有官吏“潤文”和監督。無論從譯經的質量和數量上看,玄奘的翻譯事業都是空前絕後的。
玄奘門下叁千弟子,高足也有七十,其當時聲勢可比孔子。其中最爲傑出者是窺基、圓測,此外還有普光、發包、神慕、靖邁、順璟、嘉尚、慧立、彥悰、神昉和宗哲十賢。玄奘在譯經同時,傳授印度大乘佛教《成唯識論》(10卷)和《俱舍論》等經典。他以空宗爲依據,在他門下形成了一個規模龐大的佛教新宗派——唯識宗(或稱法相宗、慈恩宗)。玄奘爲宗師,繼之有慈恩(窺基)、慧诏、智周、世定等諸位大師。由此,玄奘在佛經翻譯的基礎上,把佛教教義發展到了極致。日本學者評價道:“玄奘雖然在成佛的道路上多少設置了一些障礙,但是他在印度尋求解決佛性問題的結果卻是:在當世即可成佛。”
由于玄奘在世時極受唐朝太宗、高宗器重,唯識宗盛行于整個中國。玄奘去世後(664年),唯識宗持續了四五十年,隨後逐漸衰弱,主要原因是該宗固守印度佛教教義,提高了普通百姓進入“天堂”的票價,統治集團漸漸發現唯識宗不能適應其需要,而失去了對它的興趣和支持。
盡管如此,玄奘組織並親自參與翻譯的大量佛經,他樹立唯識宗,以及他的佛教教義中包含的辯證法,曾極大地影響了當時的中國社會。除此之外,作爲佛經翻譯家、教育家、宗主和哲學家的玄奘,還獲得了他生前無論如何也意想不到的聲譽。他去印度取經的不凡經曆,被後人改編爲長篇小說《西遊記》,自元明以來廣爲流傳。唐僧、孫悟空等智慧藝術形象曆經數百年而不衰,以這部小說爲藍本的各類藝術衍生物層出不窮,這一切已經融爲中華文化的有機部分。
另外,在八百年佛經翻譯而逐漸形成的各種佛教典籍,對中國文字的詞彙産生了廣泛的作用,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外來詞彙補充時期,使漢語單音節詞語開始向多音節詞語的方向發展,爲漢語言的社會功能提供了巨大的潛在發展機會。翻譯家們創造和厘定了大量的漢語新詞語,如“如來、觀音、齋戒、和尚、尼姑、念經、西天等”,這些早已融入中國文化。
此外,佛經翻譯對中國文學的重要形式之一——小說産生過決定性的影響。魯迅曾坦言:“中國本信巫,秦漢以來,神仙之說盛行,漢末有大暢巫風,而鬼道愈熾,會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漸見流傳。凡此皆張皇鬼神,盛到靈異,故自晉迄隋,特多鬼神之怪之書。”這種體裁後來在唐朝和宋朝演化爲“傳奇”和“話本”,到了明清二代進而形成了占據世俗文學頭號地位的長篇小說。
六、結語
佛經翻譯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就整體而言,是全方位的。佛經翻譯將印度佛教的精神和奧秘,引入儒家和道家占統治地位的中國本土,給中國傳統文人學者和普通百姓,提供了思考人生、探討宇宙的另外一條新奇的路徑。同時,佛經翻譯這一曆史文化事件在中外文化的交流過程中也逐漸融爲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佛經翻譯家對中國文化之影響(劉川)》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