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讲解 第五品 护正知(续二)

  三、以正念正知护心

  (一)学律仪戒

  所有菩萨的戒律都可以归纳为三种:

  1.律仪戒 --> 避免伤害众生的行为

  2.摄善法戒--> 不但避免伤害众生而且还要修行布施、持戒...等六度。

  自利圆满之后才有能力度众生,现在我们自利尚未圆满,如何度众生呢?如何行菩提心呢?心态上我们一直要用广阔的心去度尽一切众生。其实我们现在是在度自己啦!利益自己之后,才有能力利益别人,譬如说我们有了钱之后,才有能力布施给别人。自己没有钱如何布施钱财呢?一样的道理。

  3.饶益有情戒--> 用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法度众生。

  (一)学律仪戒 (1)清净三门

  34.心意初生际 知其有过已 即时护正念 坚持住如树

  【讲解】在我们的身、囗、意开始活动之际,就要以「正知」审察动机

  是否纯正。

  如果「察知」偏差了,就该像大树干一样谨守「正念」。丝毫不为「烦恼风」所吹动。

  能离开世间八法是最好啦,假如我今天要来上课:

  * 我要先观察我的动机是什么?

  * 是不是要让信众们认为自己对佛法很了解、很了不起?

  * 还是为了企求供养?

  * 是不是为了获得赞叹?

  如果我们办一个法会,我们也要观察我们有什么动机?是为了供养?是为了名闻?还是为了聚众?...如果有这样的动机那真的是偏差了,那个时候就不要动啦!不要做法会也不要讲课,不动比较好,因为动机已经污染了。

  (1.1)观察身囗

  35.吾终不应当 无义散漫望 决志当恒常 垂眼微下望

  36.苏息吾眼故 偶宜顾四方 若见有人至 正视道善来

  37.为察道途险 四处频观望 憩时宜回顾 背面细检索

  38.前后视察已 续行或折返 故于一切时 应视所需行

  39.欲身如是住 安妥威仪已 时时应细察 此身云何住

  【讲解】上面此颂是「观察心」,现在这五个颂文是观察身、囗。

  无论如何,我都不应该毫无目的散漫地东张西望。应该以坚定的意志

  经常保持双眼微张,并向下垂视。这是小乘为了保护自己的戒律,为何要这样子做呢?因为假如你东张西望的话,那么什么事情都有可能被你看到。一些贪嗔痴的事情被你看到之后,你的心绪难免就会杂乱,因为这个原故所以不可以东张西望。

  但这个时代不适合这样子做,如果你这样子走路,马路上会很危险的!以前交通单纯所以这样子规定。很多法师行仪有如佛相一般的庄严,原因就是这个颂。但这样子很辛苦。所以偶尔为了让垂视的双眼获得休息,我也应该轻松地四面看看。如果正好有人来到近处的视线内,就和颜悦色地看着他说:「您好!」

  达赖喇嘛来台湾时,我们看到每当翻译人员在为他翻译的时候,有些人说「他就像小朋友一样东抓抓、西抓抓、东看看、西看看」,他不是故意要这样子做的,因为他没有特别的目的。不会因为身体而影响到他的心。所以我们说是「自在」,但我们一般人不了解佛法就不可以这样子。我们必须让身体来帮助我们的心安住,高僧因为心本身有能力,所以不需要借助身体的帮忙,这是一般人和高僧的差别。

  为了察看道路上的危险我应该偶尔四面观望,停下来休息的时候也该回头察看背后有没有危险的东西。前后四面都观察过了以后,就可以决定要继续前进或折回。

  总之,无论在任何时地和状况下,我都应该认清实际的需要才开始行动。

  我们必须依照实际的状况行动,譬如大地震,不可以说我祈求佛菩萨保护,我不可以乱跑乱撞。我必须要如仪的走路,如果这样做,那么宝贵的生命可能就此葬送了。还是说我祈求阿弥陀佛台风就不会来了,你真以为你有那么大的力量吗?我们的共业如此,佛菩萨也没有能力解除。因为我们已经累积了因,当果报来时想要改变它已经太迟了。我听说有些住在危险地区的人台风来了也不逃走,他们就是祈请佛菩萨保佑。实在是太迷信了一些,不管怎么说,我们在实际的状况下该怎么做就要怎么做。

  在行动中,当我们想要采取某种姿势并且把动作安顿妥当以后,就应该随时用正知仔细观察:「这个身体的姿势是否还保持得很好?」重点是不要做些别人看来不雅的动作,礼仪在文明地区做得非常好,你看客服越来越好,讲好话、服务态度非常好。但动机不同,修行人完全没有利益自己的贪心,而世间法是为了利益自身不得不做。

  (1.2)观察心行

  40.尽力遍观察 此若狂象心 紧系念法柱 已栓未失否

  41.精进习定者 刹那勿弛散 念念恒伺察 吾意何所之

  【讲解】接着,我应该尽力作这样的观察:

  * 这个像狂象一般粗野的心,是否正紧拴在「忆念佛法」的念柱上?

  * 是否一点儿也没有离开走失?

  * 以各种法门精进习定的人,连一刹那也不该让心向外流散。

  * 心的定力足够时,那么即使你东张西望也没关系。

  * 但心的定力不足的时候,就不要让它去接触外在的尘嚣和念头。

  * 这样子才能保护我们的心。因为定力不够时,我们的心就会被外境所影响。

  * 应当经常像这样仔细的观察:

  o 我这颗心正在哪些事情上活动?

  o 人是很难看得见自己的缺点。

  o 为什么高僧们总是那么客观,那么有包容心?

  o 因为他们会以各种角度去观察众生。

  o 不会被外在的种种现象迷惑。

  o 所以我们要随时仔细的观察自心的念头。

  (1.3)说明开遮

  42.危难喜庆时 心散亦应安 经说行施时 可舍微细戒

  43.思已欲为时 莫更思他事 心志应专一 且先成办彼

  44.如是事皆成 否则俱不成 随眠不正知 由是不增盛

  【讲解】在西藏结夏安居四十五天结束以后,有三到七天的休息假期,

  这个期间所有的喇嘛们都可以很自由的活动。可以赛跑、摔跤...等等之类。这是一个特别的时候,为什么可以这样做呢?这表示戒律并不是究竟哪!

  「戒律」是修行的工具,譬如我们要去台北就必须走路或开车、坐车...,但长途拔涉半途也须稍息一下。偶尔休息就开放松弛一下无妨。遇到急难和喜庆等特殊状况时,如果不能专注,不妨随遇而安。

  因为《无尽意经》说:「布施的时候,如果不能持守细戒,就该泰然处之。」

  布施有三种:1财施 2法施 3无畏施

  我们施「无畏施」的时候可以暂时舍弃对细戒的持守。假设,有一个正受追杀之苦的人从我面前跑过,当后面追赶上来的人问我们,有没有看到那个被追的人时;这时候如果我们谨守不说谎的细节,那么这个结果就非常的不好。为了救人暂时舍弃不妄语的细行,是不要紧的。因为我们并不是要永远舍弃这个戒行。

  * 当心里考虑过某事并开始去做时,最好不要再想其他的事了。

  * 应该心志专一暂时先完成那件事情。

  * 依照这个原则去做就能办好所有的事情,否则任何事情都不能成功。

  * 一件事情尚未完成的时候,就想再去完成其他的事情。

  * 其结果是两个事情都不会圆满。

  《入菩萨行》后面会讲到:

  「我们走路的时候也是一只脚放到地面以后,另一只脚才再抬起来」

  如果真能做到这一点,那么,未观察身、囗、意就去做任何一件事情的不正知之随眠,就不至于增强了。

  2、守护令不退

  (2.1)莫令人散

  45.无义众闲谈 诸多赏心剧 临彼境界时 当断意贪着

  (2.2)弃无义行

  46.无义掘挖割 于地绘图时 当忆如来教 惧罪舍彼行

  【讲解】日常生活中,种种「言不及义」的闲谈聊天,还有许多「精彩诱人」的戏剧;万一不得已遇到这些不当的场合,就该谨守正念,不应心生贪着。

  当我察觉自己:正在「无意义地掘地除草」或在「地面上做绘图」等动作,这时应该回忆如来有关业果的教诲,以畏罪的心情,舍弃那些无聊的动作。

  (2.3)细察动机 --> 略说

  47.若身欲移动 或囗欲出言 应先观自心 安稳如理行

  --> 广明

  48.吾意正生贪 或欲嗔恨时 言行应暂止 如树安稳住

  49.掉举与藐视 傲慢或骄矜 或欲揭人短 或思伪与诈

  50.或思勤自赞 或欲诋毁他 粗言兴诤斗 如树应安住

  【讲解】当我们要移动身体或者想要说话,这时应先观察自心的动机是否纯正,再以稳定的心情恰当地去做。

  * 当我的内心正生起贪欲或者正要嗔恨的时候,这时应该暂停做事与说话。

  * 先把心像树木一样安住下来。

  * 当内心正在散乱掉举、藐视他人或生起傲慢骄矜的心理;

  * 或者有批评别人、揭人过失的动机;

  * 或者心生虚伪、或想欺骗别人;

  * 或者力图赞美自己或者想要诋毁他人;

  * 或想出囗恶言并且与人诤斗;

  这时应该像树木一样安住下来。

  傲慢心是我们很难察觉的,傲慢有七种:

  1 慢 -->自以为了不起。

  2 过慢 --> 和我们平等的人相比,自认为「我还是比他优秀」。

  3 慢过慢 --> 和比我们优秀的人相比,自认为「我还是比他优秀」。

  4 我慢 --> 我执,我要...等等。

  5 增上慢 --> 自认为「我什么都会、我什么都好...」,实际上他什么都不会。

  6 卑慢 --> 假设我们团体里有一个非常优秀的人,长得高、生得漂亮、学问好、人缘好...非常优秀。我自认为「我和他差不多」,或者「我只比他差一点点而已」。

  7 邪慢 --> 不是功德的事情自认为是一项功德;例如杀生的方法或者钓鱼的技术....等等,自认为是一种了不起的成…

《《入菩萨行》讲解 第五品 护正知(续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