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講解 第五品 護正知(續二)

  叁、以正念正知護心

  (一)學律儀戒

  所有菩薩的戒律都可以歸納爲叁種:

  1.律儀戒 --> 避免傷害衆生的行爲

  2.攝善法戒--> 不但避免傷害衆生而且還要修行布施、持戒...等六度。

  自利圓滿之後才有能力度衆生,現在我們自利尚未圓滿,如何度衆生呢?如何行菩提心呢?心態上我們一直要用廣闊的心去度盡一切衆生。其實我們現在是在度自己啦!利益自己之後,才有能力利益別人,譬如說我們有了錢之後,才有能力布施給別人。自己沒有錢如何布施錢財呢?一樣的道理。

  3.饒益有情戒--> 用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攝法度衆生。

  (一)學律儀戒 (1)清淨叁門

  34.心意初生際 知其有過已 即時護正念 堅持住如樹

  【講解】在我們的身、囗、意開始活動之際,就要以「正知」審察動機

  是否純正。

  如果「察知」偏差了,就該像大樹幹一樣謹守「正念」。絲毫不爲「煩惱風」所吹動。

  能離開世間八法是最好啦,假如我今天要來上課:

  * 我要先觀察我的動機是什麼?

  * 是不是要讓信衆們認爲自己對佛法很了解、很了不起?

  * 還是爲了企求供養?

  * 是不是爲了獲得贊歎?

  如果我們辦一個法會,我們也要觀察我們有什麼動機?是爲了供養?是爲了名聞?還是爲了聚衆?...如果有這樣的動機那真的是偏差了,那個時候就不要動啦!不要做法會也不要講課,不動比較好,因爲動機已經汙染了。

  (1.1)觀察身囗

  35.吾終不應當 無義散漫望 決志當恒常 垂眼微下望

  36.蘇息吾眼故 偶宜顧四方 若見有人至 正視道善來

  37.爲察道途險 四處頻觀望 憩時宜回顧 背面細檢索

  38.前後視察已 續行或折返 故于一切時 應視所需行

  39.欲身如是住 安妥威儀已 時時應細察 此身雲何住

  【講解】上面此頌是「觀察心」,現在這五個頌文是觀察身、囗。

  無論如何,我都不應該毫無目的散漫地東張西望。應該以堅定的意志

  經常保持雙眼微張,並向下垂視。這是小乘爲了保護自己的戒律,爲何要這樣子做呢?因爲假如你東張西望的話,那麼什麼事情都有可能被你看到。一些貪嗔癡的事情被你看到之後,你的心緒難免就會雜亂,因爲這個原故所以不可以東張西望。

  但這個時代不適合這樣子做,如果你這樣子走路,馬路上會很危險的!以前交通單純所以這樣子規定。很多法師行儀有如佛相一般的莊嚴,原因就是這個頌。但這樣子很辛苦。所以偶爾爲了讓垂視的雙眼獲得休息,我也應該輕松地四面看看。如果正好有人來到近處的視線內,就和顔悅色地看著他說:「您好!」

  達賴喇嘛來臺灣時,我們看到每當翻譯人員在爲他翻譯的時候,有些人說「他就像小朋友一樣東抓抓、西抓抓、東看看、西看看」,他不是故意要這樣子做的,因爲他沒有特別的目的。不會因爲身體而影響到他的心。所以我們說是「自在」,但我們一般人不了解佛法就不可以這樣子。我們必須讓身體來幫助我們的心安住,高僧因爲心本身有能力,所以不需要借助身體的幫忙,這是一般人和高僧的差別。

  爲了察看道路上的危險我應該偶爾四面觀望,停下來休息的時候也該回頭察看背後有沒有危險的東西。前後四面都觀察過了以後,就可以決定要繼續前進或折回。

  總之,無論在任何時地和狀況下,我都應該認清實際的需要才開始行動。

  我們必須依照實際的狀況行動,譬如大地震,不可以說我祈求佛菩薩保護,我不可以亂跑亂撞。我必須要如儀的走路,如果這樣做,那麼寶貴的生命可能就此葬送了。還是說我祈求阿彌陀佛臺風就不會來了,你真以爲你有那麼大的力量嗎?我們的共業如此,佛菩薩也沒有能力解除。因爲我們已經累積了因,當果報來時想要改變它已經太遲了。我聽說有些住在危險地區的人臺風來了也不逃走,他們就是祈請佛菩薩保佑。實在是太迷信了一些,不管怎麼說,我們在實際的狀況下該怎麼做就要怎麼做。

  在行動中,當我們想要采取某種姿勢並且把動作安頓妥當以後,就應該隨時用正知仔細觀察:「這個身體的姿勢是否還保持得很好?」重點是不要做些別人看來不雅的動作,禮儀在文明地區做得非常好,你看客服越來越好,講好話、服務態度非常好。但動機不同,修行人完全沒有利益自己的貪心,而世間法是爲了利益自身不得不做。

  (1.2)觀察心行

  40.盡力遍觀察 此若狂象心 緊系念法柱 已栓未失否

  41.精進習定者 刹那勿弛散 念念恒伺察 吾意何所之

  【講解】接著,我應該盡力作這樣的觀察:

  * 這個像狂象一般粗野的心,是否正緊拴在「憶念佛法」的念柱上?

  * 是否一點兒也沒有離開走失?

  * 以各種法門精進習定的人,連一刹那也不該讓心向外流散。

  * 心的定力足夠時,那麼即使你東張西望也沒關系。

  * 但心的定力不足的時候,就不要讓它去接觸外在的塵囂和念頭。

  * 這樣子才能保護我們的心。因爲定力不夠時,我們的心就會被外境所影響。

  * 應當經常像這樣仔細的觀察:

  o 我這顆心正在哪些事情上活動?

  o 人是很難看得見自己的缺點。

  o 爲什麼高僧們總是那麼客觀,那麼有包容心?

  o 因爲他們會以各種角度去觀察衆生。

  o 不會被外在的種種現象迷惑。

  o 所以我們要隨時仔細的觀察自心的念頭。

  (1.3)說明開遮

  42.危難喜慶時 心散亦應安 經說行施時 可舍微細戒

  43.思已欲爲時 莫更思他事 心志應專一 且先成辦彼

  44.如是事皆成 否則俱不成 隨眠不正知 由是不增盛

  【講解】在西藏結夏安居四十五天結束以後,有叁到七天的休息假期,

  這個期間所有的喇嘛們都可以很自由的活動。可以賽跑、摔跤...等等之類。這是一個特別的時候,爲什麼可以這樣做呢?這表示戒律並不是究竟哪!

  「戒律」是修行的工具,譬如我們要去臺北就必須走路或開車、坐車...,但長途拔涉半途也須稍息一下。偶爾休息就開放松弛一下無妨。遇到急難和喜慶等特殊狀況時,如果不能專注,不妨隨遇而安。

  因爲《無盡意經》說:「布施的時候,如果不能持守細戒,就該泰然處之。」

  布施有叁種:1財施 2法施 3無畏施

  我們施「無畏施」的時候可以暫時舍棄對細戒的持守。假設,有一個正受追殺之苦的人從我面前跑過,當後面追趕上來的人問我們,有沒有看到那個被追的人時;這時候如果我們謹守不說謊的細節,那麼這個結果就非常的不好。爲了救人暫時舍棄不妄語的細行,是不要緊的。因爲我們並不是要永遠舍棄這個戒行。

  * 當心裏考慮過某事並開始去做時,最好不要再想其他的事了。

  * 應該心志專一暫時先完成那件事情。

  * 依照這個原則去做就能辦好所有的事情,否則任何事情都不能成功。

  * 一件事情尚未完成的時候,就想再去完成其他的事情。

  * 其結果是兩個事情都不會圓滿。

  《入菩薩行》後面會講到:

  「我們走路的時候也是一只腳放到地面以後,另一只腳才再擡起來」

  如果真能做到這一點,那麼,未觀察身、囗、意就去做任何一件事情的不正知之隨眠,就不至于增強了。

  2、守護令不退

  (2.1)莫令人散

  45.無義衆閑談 諸多賞心劇 臨彼境界時 當斷意貪著

  (2.2)棄無義行

  46.無義掘挖割 于地繪圖時 當憶如來教 懼罪舍彼行

  【講解】日常生活中,種種「言不及義」的閑談聊天,還有許多「精彩誘人」的戲劇;萬一不得已遇到這些不當的場合,就該謹守正念,不應心生貪著。

  當我察覺自己:正在「無意義地掘地除草」或在「地面上做繪圖」等動作,這時應該回憶如來有關業果的教誨,以畏罪的心情,舍棄那些無聊的動作。

  (2.3)細察動機 --> 略說

  47.若身欲移動 或囗欲出言 應先觀自心 安穩如理行

  --> 廣明

  48.吾意正生貪 或欲嗔恨時 言行應暫止 如樹安穩住

  49.掉舉與藐視 傲慢或驕矜 或欲揭人短 或思僞與詐

  50.或思勤自贊 或欲诋毀他 粗言興诤鬥 如樹應安住

  【講解】當我們要移動身體或者想要說話,這時應先觀察自心的動機是否純正,再以穩定的心情恰當地去做。

  * 當我的內心正生起貪欲或者正要嗔恨的時候,這時應該暫停做事與說話。

  * 先把心像樹木一樣安住下來。

  * 當內心正在散亂掉舉、藐視他人或生起傲慢驕矜的心理;

  * 或者有批評別人、揭人過失的動機;

  * 或者心生虛僞、或想欺騙別人;

  * 或者力圖贊美自己或者想要诋毀他人;

  * 或想出囗惡言並且與人诤鬥;

  這時應該像樹木一樣安住下來。

  傲慢心是我們很難察覺的,傲慢有七種:

  1 慢 -->自以爲了不起。

  2 過慢 --> 和我們平等的人相比,自認爲「我還是比他優秀」。

  3 慢過慢 --> 和比我們優秀的人相比,自認爲「我還是比他優秀」。

  4 我慢 --> 我執,我要...等等。

  5 增上慢 --> 自認爲「我什麼都會、我什麼都好...」,實際上他什麼都不會。

  6 卑慢 --> 假設我們團體裏有一個非常優秀的人,長得高、生得漂亮、學問好、人緣好...非常優秀。我自認爲「我和他差不多」,或者「我只比他差一點點而已」。

  7 邪慢 --> 不是功德的事情自認爲是一項功德;例如殺生的方法或者釣魚的技術....等等,自認爲是一種了不起的成…

《《入菩薩行》講解 第五品 護正知(續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