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就。
驕傲有五種:
1 種姓的驕傲
2 儀容、行爲的驕傲
3 诏華的驕傲,是指我年輕、我身體好的驕傲
4 博聞的驕傲
5 貨財的驕傲。
51.或思名利敬 若欲差仆役 若欲人侍奉 如樹應安住
52.欲削棄他利 或欲圖己利 因是欲語時 如樹應安住
53.不耐懶與懼 無恥言無義 親友愛若生 如樹應安住
【講解】
* 或者想求「名聞利敬」,或者想要「差使仆役」,或者心想「被人侍奉」;這時應該像:樹木一樣安住下來。
* 欲削減並棄置他人的權益,或想貪圖自己的利益,如果因此而生起「想說話的念頭」;這時應該像:樹木一樣安住下來。
* 如果修習善法時,不能忍耐,懶惰、恐懼、行爲無恥而言不及義,甚至生起「貪愛親友」等凡俗之情;這時應該像:樹木一樣安住下來。
貪愛親友等凡俗之情包括:我們的國家、我們的團體...當別人誹謗你的國家、團體而令你生氣,這是不公平的!
* 我們很多人對自己的上師、老師有虔誠心、信心。但是不要偏差到貪欲這方面,這是有差別的。
* 上師在我的心目中是至高無上、功德無邊的。
* 但是別人並不清楚我們的上師。
* 當別人不尊敬我們的上師時,我就生氣、懊惱,這樣子做表示我們有「偏向」自己的上師和老師。
* 因爲對別人而言,他並不知道我們上師的優點,當然他不會尊敬!
* 我們要客觀,我看到自己上師的功德我當然會尊敬,別人並不是這樣當然不會尊敬。客觀的看待別人,才是對上師正確的尊敬!
就好像:如果有人對我們的國家、總統、親人、子女不好,我就不高興、不爽,這樣子是不對的。信仰佛教的人要心存客觀、公平,不要偏向、不要貪著。這是很重要的。
有些人世間的習氣很重。我在印度的時候,看到一些教系的紛爭,爲了自己的上師什麼事情都做得出來。別人不尊敬自己尊敬的上師,他們就非常生氣,殺人、打人都來。他們自認爲很了不起,他能不惜一切的護衛自己的上師。可是,他的上師希望他這樣子做嗎?不會的!一定會很遺憾!
佛看衆生都是平等的,好的上師看待衆生也應該是平等的。
* 一個好的上師看到自己的弟子不惜用暴力手段來護衛自己。一定會覺得自己的教育失敗了,因爲這跟世俗的教育沒有兩樣。
* 如果有人侵略我們的國家我們就反攻,「對付敵人保護親人」這是世間法,一點佛法的素養也沒有。
我們恭敬自己的信仰、上師是我們的因緣。
* 別人沒這樣做,是別人沒因緣而已。
* 不需要生氣,有人把佛相打爛了我們也無需生氣。
* 我們可以勸導一下。
* 如果勸導他不聽也沒有辦法,他自己會去承擔果報。
* 每個人的業力使每個人的想法都不同。
* 嗔恨心只是會讓自己造業而已。
今天講的都是關于「行爲、禮節」方面的知識和學校所教導的大同小異。不要做不雅的行爲、動作。重點是不管做任何事情動機上都要經過仔細的觀察,如果偏向世間法的話,就要像大樹一樣安住不動。這時候,並不是佛法在動我們,是「世間法的風」在搖動我們。所以,這個時候我們什麼也不要去做,將身體、行爲安住下來,不要隨著意念流轉。
複習
菩薩道的主要修行是「六度」,第一品的重點在菩提心的功德。菩提心是爲了利益廣大有情衆生而發的,所以第一品是屬于布施的部份,但對布施沒有深入去探討,第二品以「忏悔罪業」爲主。
內容還包括了:累積功德的其他部份如頂禮、皈依...等等,第叁品的主題是如何受持菩提心。第四品和第五品講的是持戒。第六品是安忍。我們常常會發脾氣,沒辦法忍耐。寂天菩薩教導我們如何利用善巧的方法來忍耐,譬如:常常有人說我們的不是或對我們做些不恰當的舉動。我們認爲「對方是錯誤的,但我們要忍耐」。
不是這樣!第六品的重點是另外一種安忍的方法,第七品是精進,第八品靜慮,第九品是智慧,布施品沒有深入講解。所以有些高僧認爲第十品的「回向」應該屬于布施度,它的主要內容是布施我們的功德。
今天我們繼續講解「持戒」的部份,持戒的重點有叁:
1. 爲了學習菩薩學處,因此要修持我們的內心,不修持好內心就學不到菩薩學處。
2. 因爲要修持我們的內心,所以要修正知與正念。
3. 如何修正知與正念呢?分爲律儀戒、攝善法戒和饒益有情戒,律儀戒是屬于小乘的戒律。
重點
「不做任何傷害衆生的事,並且以正知和正念來保護我們的心」
這裏有略說和廣說兩個部份。
(2.3)細察動機 --> 結義
54.應觀此染汙 好行無義心 知已當對治 堅持守此意
55.深信極肯定 堅穩恭有禮 知慚畏因果 寂靜勤予樂
56.愚稚意不合 心且莫生厭 彼乃惑所生 思已應懷慈
【講解】上面已經講解過,我們應當詳細觀察這顆「充滿煩惱」的心。一旦發覺它又熱衷于無聊的事物時,就用嚴厲的對治方法堅定地守住這顆心。
假如,發現到我們的心有貪、嗔、癡及其他偏差的念頭時,
* 我們的心要守住不動,像樹木一樣的安住下來。
* 對于叁寶、上師及學處應該肯定、深信及虔誠。
* 而且「意志」須堅決穩定,「態度」要謙恭有禮。
* 還要知「慚愧」,畏懼罪惡的果報。
* 「于內」心保持平靜,「于外」則盡量使別人快樂。
我們學佛如果缺乏虔誠心的話,那麼我們過往累積的善業功德就會失去根本,所學佛法將成爲學問而無法成爲解脫的因。
入佛門的根本是「皈依」,而皈依叁寶的因是虔誠心,缺乏虔誠心皈依的根就消失了,如果失去了皈依的根,所有的善業功德都將無法留住。不只我們佛教徒,其他宗教對他們的神也一樣要有虔誠心,我們對叁寶要有深刻了解的虔誠心,要穩定的信仰,不要隨順無明而搖擺不定,深信他們值得依賴。肯定叁寶及上師的功德,我們修學佛法及爲人處世穩定是極爲重要的,如果我們的心隨著外緣起伏,那麼無論做什麼事都不會成功。修行講究的是內心。
爲什麼修行注重內心呢?
因爲我們知道外在萬法都是從內心建立的,外在刹那、刹那都在變化當中,所以假如我們的內心隨順外在的變化,而閃爍搖曳的話,如何能稱得上是修行者呢?
我們修行必須要穩定,外在變化才不會幹擾到我們的內心。
我們西藏很多修行者是非常穩定的,今天你看到他的表情、動作、衣著、生活方式....,經過五、六年再見到他時還一樣,同樣的表情、同樣的動作、生活方式...等等。看起來一點變化也沒有。我九六年回去西藏一次,我回到小時候曾經待過叁年多的地方-青海多竹千寺,在多竹千寺有位嘉榮的佛爺吉美渥沙仁波切,我再見到他時,他還是和好多年以前一樣。早上、白天、晚上所做的功課、修行、穿著...幾年來都沒有變化,對人非常好。
真正的修行者就是這樣子,他沒有很大的變化,我們一般人就不一樣,剛開始修行的時候好像很有樣子。但過幾天講話的態度、表情..就開始走樣了,隨著外緣的改變而改變。
假如他現在很苦、很需要幫忙就對我很好,但,一旦發財了就不理人....等等之類,所以修行者要穩定。這個穩定是前世的善業功德累積而來的。如果沒有善業因緣的話是很難做得到的。
身爲一個佛教徒態度要謙恭有禮,
對叁寶、上師、朋友....都一樣。
不要因爲自己有錢、有身份、有學問...
就傲慢。
如果有這樣的心態就是「世間法」,謙虛是很難的。我們見過各個不同層面的人有錢的、有學問的...等等,有些人外表假裝自己沒有傲慢的樣子。其實要我們內心沒有傲慢很難,要怎樣才能真正沒有傲慢呢?
要如何才能讓自己真正的謙虛呢?
不要太重視我們的學問、財物...一切世間法!不要去認定它的價值!這樣做自自然然傲慢心就會消失,如果我們非常重視世間法的價值。那麼沒有一樣東西不讓你産生傲慢心的,所以修行者對地位、錢財都不注重。
在印度那些比較窮的地區,假如家裏有一點點錢他們的態度就很不一樣。假如他是一位老板的話,那麼眼跟前的窮人他都看不見,非常地傲慢!可是在臺灣就不一樣,你是老板有什麼了不得,因爲老板太多了!老板的態度反而比店員更謙虛,在落後地區因爲老板很少。所以當個老板就讓他們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傲慢心就因此産生了。
當我們對世間一切學問、名利都沒有看重的時候,雖然同樣擁有這些世間法,但,心態上則完全不同。對人恭敬、有禮貌,臉上的表情、講話的語氣、爲人的態度都會很好。就好像五星級飯店的服務員一樣。講話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以前很多戰爭的來源多出于說錯話,一個小小的誤解越滾越大,導致最後成爲國際問題,團體與團體、朋友與朋友之間...
也常常會因爲講錯話而衍生許多不好的結果。
所以我們對別人要非常有禮貌和恭敬;要「知慚有愧」!造作惡業會知道不好意思而心懷愧咎。做壞事怕別人取笑就是有愧,假如我們失去慚愧之心就會去造作惡業,有慚愧心的人比較不會造惡業。
我們要畏懼惡業趣向叁惡道的果報,我們要深信因果不虛,保持內心平靜,不要爲了小小的事情,就讓自己的內心不能平靜。自心不平靜,到哪裏都不舒服。吃山珍海味也不會覺得可囗。穿錦衣羅服也不會覺得美麗。看好山好水也不會覺得開心,聽悠揚樂曲也不會覺得悅耳...
我們要學習保持內心平靜的方法。
* 要盡量給人快樂。
* 只要對自己沒有傷害而對衆生有益的事情要盡力去做!
以上這些都是一個大乘佛教徒要做的,但它並不容易做到,要達到這些要求,除了學習之外,還要有累世的善業因緣,所以我們要努力的自我訓練。
愚稚衆生的意向千差萬別,很難盡如人意。每個人的想法都不一樣,叁十頭牛有六十個角,叁十個人有叁十個人的想法,八十個人有八十個人的作風。所以,不要說我們很難使得各個人都滿意。就是以前 釋迦牟尼佛也沒辦法做到。善星比丘和提婆達多是佛陀的侍者,善星比丘跟隨著佛陀二十五年之久卻一點也沒有看到佛陀的優點。
他說:「我和佛陀只有一尋光的差別而已」,除此之外,佛陀所知道的,他說他也都知道,佛陀所有的,他認爲自己也都有。沒有足夠的善業因緣促使衆生的心緒如此缤紛。所以我們沒辦法讓所有的衆生滿意是理所當然的。
不要因爲沒有辦法使所有衆生滿意而沮喪!就好像現在的官員一樣,有些人誹謗、有些人贊歎,不可能全部的人都誹謗他。也不可能「一面倒」的贊歎他。但是我不應該因此,就厭棄「利他」的修行,因爲衆生是由于煩惱才産生這種差別心態的,想到這一點,就應該對他們心懷慈愛的寬容他們。
57.爲自及有情 利行不犯罪 更以幻化觀 恒常守此意
58.吾當再叁思 曆劫得暇滿 故應持此心 不動如須彌
【講解】佛法的重點是空性。「空性」有如醫治百病的萬靈丹一般,我們累積福報、誦經、持咒都是爲了增長智慧。因爲只有智慧才能明白真理,真理就是空性和慈悲,「空悲合一」是佛法八萬四千法門的精華,也是叁世諸佛所親證的道理。
我們了知「空性」就不會起「驕傲心」及「得失」之心。
* 假如我們現在是地位崇高的總統或行政院長、法王...等等之類,如果我們了知外在一切都是虛幻,我們就不會去執著它。
* 不會覺得這有什麼了不起,就如同我們演戲扮演一個角色一樣。
* 不論戲裏角色的地位是多麼的崇高、了不起,沒有人會覺得自己有多了不起。
* 因爲它只是一個扮演、一個虛幻、一個遊戲而已。
* 下了戲什麼也不存在。
對理解空性的人來說「一切萬法都只是遊戲而已」。所以他不會爲了世間法而執著,不會起傲慢...等等之類的心。
十八暇滿人身是很難得的,有暇滿人身才較有能力了解佛法,現在佛教表面上看起來越來越蓬勃。可是深入觀察,理解佛法的人卻非常少。我們受的教育越來越高,人越來越聰明,照理說,應該是理解佛法的人越來越多才對。
爲什麼理解空性的人卻反而少了呢?
我們雖然有暇滿人身,但,如果不能堅守正知和正念的話,那麼就會像將水裝在破瓶中一樣-邊裝邊漏。到頭來還是空,所以我們應該珍惜這暇滿的人身並且堅守正知和正念。不爲外在所幹擾,不要讓煩惱賊偷走我們這顆從無始以來清明的心,不然我們累世所積聚的善業福德就沒辦法留住。
* 我要恒常修善,利益自己及其他有情。
* 不做違犯殺、盜、淫、妄等自性罪和佛陀爲受戒的人製定的戒罪等惡事。
* 更要以了知因果法則及「諸法如幻」的無我正見。
* 經常穩定守住我這顆心,而不起驕慢。
* 我應該再叁這樣去思惟:經過這麼久,好不容易才獲得這暇滿的人身。我應該堅持「正知」與「正念」,使清明的心像須彌山一樣毫不動搖。
《《入菩薩行》講解 第五品 護正知(續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