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准 法身 法真 慧令 僧贤 法仙 法最 僧敬 道文)
齐京师中兴寺释法安(慧光 敬遗 光赞 慧福 道宗)
齐京师中兴寺释僧印(慧龙)
齐琅琊[山*聶]山释法度(法绍 僧朗 慧开 法开 僧绍)
梁京师治城寺释智秀(法整 僧若 僧璇 道乘)
梁荆州释慧琳。
梁京师灵曜寺释僧盛(法欣 智敞 法冏 僧护 僧韶)
梁山阴云门山寺释智顺。
梁京师灵味寺释宝亮(道明 僧成 僧宝)
梁上定林寺释法通(圣进)
梁京师招提寺释慧集。
梁剡法华台释昙斐(法藏 明度)
高僧传第十卷(神异上四人)
晋邺中竺佛图澄(道进)
晋罗浮山单道开。
晋常山竺佛调。
晋洛阳耆域。
高僧传第十一卷(神异下十六人)
晋洛阳盘鸱山揵陀勒。
晋洛阳娄至山呵罗竭。
晋襄阳竺法慧(范材)
晋洛阳大市寺安慧则(慧持)
晋长安涉公。
晋西平释昙霍。
晋上虞龙山史宗。
宋京师杯度。
宋伪魏长安释昙始。
宋高昌释法朗(法整)
宋岷山通云寺邵硕。
宋江陵琵琶寺释慧安(僧览 法卫)
齐京师枳园寺沙弥释法匮(法揩)
齐荆州释僧慧(慧远)
齐寿春释慧通。
梁京师释保志(道香 僧朗)
高僧传第十二卷(习禅 明律)
习禅(二十一人)
晋江左竺僧显。
晋剡隐岳山帛僧光。
晋始丰赤城山竺昙猷(慧开 慧真)
晋长安释慧嵬。
晋广汉阎兴寺释贤护。
晋始丰赤城山支昙兰。
晋蜀石室山释法绪。
晋伪魏平城释玄高(慧崇)
宋长安寒山释僧周(僧亮)
宋长安太后寺释慧通。
宋余杭释净度。
宋始丰瀑布山释僧从。
宋广汉释法成。
宋京师中兴寺释慧览。
宋荆州长沙寺释法期(道果)
宋成都释道法。
宋蜀安乐寺释普恒。
齐京师灵鹫寺释僧审(僧谦 法隐 超志 法达 慧胜)
齐武昌樊山释法悟(道济)
齐钱塘灵苑山释昙超。
齐始丰赤城山释慧明。
明律(十三人)
宋江陵释慧猷。
宋吴闲居寺释僧业(慧光)
宋京师长乐寺释慧询。
宋京师庄严寺释僧璩(道远)
宋彭城郡释道俨(慧曜)
宋江陵释僧隐(成具)
宋广汉释道房。
宋京师闲心寺释道营(慧祐)
齐钟山灵曜寺释志道(超度)
齐京师多宝寺释法颖(慧文)
齐蜀灵建寺释法琳。
齐京师安乐寺释智称(聪超)
梁京师建初寺释僧祐。
高僧传第十三卷(亡身 诵经)
亡身(十一人)
晋霍山释僧群。
宋彭城驾山释昙称。
宋高昌释法进(僧导)
宋魏郡廷尉寺释僧富。
宋伪秦蒱阪释法羽(慧始)
宋临川招提寺释慧绍(僧要)
宋庐山招隐寺释僧瑜。
宋京师竹林寺释慧益。
宋蜀武担寺释僧庆。
齐陇西释法光。
齐交阯仙山释昙弘。
诵经(二十一人)
晋河阴白马寺释昙邃。
晋越城寺释法相(昙盖 僧法)
晋山阴显义寺竺法纯。
晋蜀三贤寺释僧生。
宋剡法华台释法宗。
宋京师南涧寺释道冏。
宋庐山释慧庆。
宋临渭释普明。
宋京师道场寺释法庄。
宋京师瓦官寺释慧果。
宋京师东安寺释法恭(僧恭)
宋京师彭城寺释僧覆(慧琳)
齐京师高座寺释慧进(僧念)
齐永兴柏林寺释弘明。
齐京师灵根寺释慧豫(法音)
齐上定林寺释道崇。
齐上定林寺释超辩(法明 僧志 法定)
齐山阴天柱山释法慧(昙游)
齐京师后冈释僧侯(慧温)
梁上定林寺释慧弥(法仙)
梁富阳齐坚寺释道琳。
高僧传第十四卷(兴福十四人)
晋并州竺慧达。
晋武陵平山释慧元(竺慧直)
晋京师瓦官寺释慧力。
晋京师安乐寺释慧受。
宋京师崇明寺释僧慧。
宋山阴法华山释僧翼。
宋豫州释僧洪。
宋京师释僧亮。
宋京师延贤寺释法意。
齐南海云峰寺释慧敬。
齐南海藏薇山释法献。
齐上定林寺释法献(玄畅)
梁剡石城山释僧护。
梁京师正觉寺释法悦。
高僧传第十五卷(经师 导师)
经师(十一人)
晋中山帛法桥。
晋京师建初寺支昙籥。
宋京师祇洹寺释法平。
宋京师白马寺释僧饶。
宋安乐寺释道慧。
宋谢寺释智宗。
齐乌衣寺释昙迁。
齐东安寺释昙智。
齐安乐寺释僧辩。
齐白马寺释昙凭。
齐北多宝寺释慧忍。
唱导(十人)
宋京师祇洹寺释道照。
宋长干寺释昙颖。
宋瓦官寺释慧璩。
宋灵味寺释昙宗。
宋中寺释昙光。
齐兴福寺释慧芬。
齐兴福寺释道儒。
齐瓦官寺释慧重。
齐正胜寺释法愿。
齐济隆寺释法镜。
右十三卷十科凡二百五十七人。
弟子孤子曼颖。顿首和南。一日蒙示所撰高僧传。并使其掎摭力寻始竟。但见伟才。纸弊墨渝迄未能罢。若乃至法既被名德已兴。年几五百时经六代。自摩腾法兰发轸西域。安侯支谶荷锡东都。虽迹标出没行实深浅。咸作舟梁大为利益。固宜缁素传美铅椠定辞照示后昆揄扬往秀。而道安罗什间表秦书。佛澄道进杂闻赵删。晋史见舍恨局当时。宋典所存颇因其会。兼且搀出君台之记。糅在元亮之说。感应或所商搉。幽明不无梗概泛显傍文未足光阐。间有诸传又非隐括。景兴偶采居山之人。僧宝偏缀游方之士。法济唯张高逸之例。法安止命志节之科。康泓专纪单开。王秀但称高座。僧瑜卓尔独载。玄畅超然孤录。唯释法进所造。王巾有着意。存该综可擅一家。然进名博而未广。巾体立而不就。梁来作者亦有病诸。僧祐成兰既同法济之责。孝秀染毫复获景兴之诮。其唱公纂集最实近之。求其鄙意更恨烦冗。法师此制始所谓不刊之鸿笔也。绵亘古今包括内外。属辞比事不文不质。谓繁难省云约岂加。以高为名既使弗逮者耻。开例成广足使有善者劝。向之二三诸子前后撰述。岂得挈长量短同年共日而语之哉。信门徒竟无一言可豫。市肆空设千金之赏。方入簉龙函上登麟阁。出内琼笈卷舒王笥弟子虽实不敏少尝好学。顷日尪余触途多昧。且获披来帙斯文在斯。钻仰弗暇讨论何所。诚非子通见元则之论。良愧处道知休奕之书。徒深谢安慕竺旷风流殷浩惮支遁才俊耳。不见旬日穷情已劳。扶力此白以伐诉尽。弟子孤子王曼颖顿首和南。
君白一日以所撰高僧传相简。意存箴艾。而来告累纸。更加拂拭。顾惟道藉人弘理由教显。而弘道释教莫尚高僧。故渐染以来昭明遗法。殊功异行列代而兴。敦厉后生理宜综缀。贫道少乏怀书抱筴自课之勤长慕铅墨涂青扬善之美。故于听览余闲厝心传录。每见一分可称。辄有怀三省。但历寻众记繁约。或编不同列参差。或行事出没。已详别序兼具来告。所以不量寸管。辄树十科。商搉条流。意言略举而笔路苍茫。辞语陋拙。本以自备疏遗。岂宜滥入高听檀越既学兼孔释解贯玄儒。抽入缀藻内外淹劭。披览余暇脱助详阅。故忘鄙俚用简龙门。然事高辞野久怀多愧。来告吹嘘更增[怡-台+典][怡-台+墨]。今以所著赞论十科。重以相简。如有纰谬请备斟酌。释君白。
此传是会稽嘉祥寺慧皎法师所撰。法师学通内外善讲经律。着涅槃疏十卷梵网戒等义疏。并为世轨。又着此高僧传十三卷。梁末承圣二年太岁癸酉避侯景难来至湓城。少时讲说。甲戌年二月舍化。时年五十有八江州僧正慧恭经始葬庐山禅阁寺墓。龙光寺僧果同避难在山。遇见时事聊记之云尔。
《高僧传卷第十六》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