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子行三十七颂的开示 5▪P2

  ..续本文上一页现的一切,都是众生依各自的业力习气,由内心所照见的,是自己心识的变化,我们只是给外在的事物取了不同的名称,所以说诸法都是自己的心所假立的。有个现象能很好地说明这一点:六道众生对水各有不同的看法,人道称之为水,用来解渴、洗东西,但是在地狱道,水是滚烫的铁水,或是燃烧着的炽烈火焰,或是烧烫的地基。这是地狱道众生往昔所造作的恶业的异熟因,导致他们依自己的习气才会看到这些;对饿鬼道众生来讲,在他们业力的显现中,水就是身上的脓水和血水;而在畜生道来讲,水对于某些畜生道是他们的住所,而对有些畜生道则跟我们一样,是用来解渴的。对于天道而言,水就是甘露。如果所显现的外境不是由心所照现出来的话,则水对六道众生应该都一样,没有什么差异,但实际上众生业力习气的不同对同一事物形成了差别极大的观感。心所显现的一切都不是真实的,都只是虚幻的名相。由于自己习气的缘故,把这些执为实有,而称呼为某物。

  此外,我们界定的好坏,或者好听的、不好听的事物,这些所谓的二取相,都是心的习气所照现出来的。实际上,所谓的长短、对错等都是相依才成立的。例如,如果没有一个我们假立的所谓长的东西就没有短的概念。事实上,诸法不是独立存在的、永恒不变的,而是心所取之相。《金刚经》中就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像佛陀一样的觉者,当他们看待万物的时候,他们确实了知一切都是虚幻的、是空性的、不可得的。我们要在禅定中靠自己的心一步步地深层思维、观察,最后也会象佛陀那样证得缘起、离戏空性的真理。单单了解道理是不够的,我们必须亲身实证。此修行的过程就是佛子们在修胜义菩提心。前文提到的自他交换法及将违缘引入修行道等是修世俗菩提心。

  悦境如虹舍贪执

  会遇欣喜悦意境,

  应观犹如夏时虹,

  虽现美丽然无实,

  舍离贪执佛子行。

  “会遇欣喜悦意境,应观犹如夏时虹,虽现美丽然无实,舍离贪执佛子行。”意思是当我们与自己喜欢的对境诸如自己的亲友、美丽的形色、悦耳的声音、快乐的感受以及引发快乐的事物等会遇时,应把它们看成似夏雨后的彩虹般,虽然灿烂鲜明地显现但并无实体,可爱的对境同样并非实有,由此,舍弃对幻境的贪执,是佛子们对治自己执贪境为实有、断除贪心的实践。

  当所显现的外境由于美丽的形相或动听的声音等,使我们觉得这些是真实的而生起贪爱或高兴喜悦的心情时,就要对这些幻境断除执着。正如前文所说一切外境无论如何显现都是众生依自己的业力习气假立的、在胜义上是不真实的、虚幻不可得的,它是空性的。就像彩虹、水中月、镜中花一样,看起来非常漂亮,但并无实体。如果对这些虚幻的事物产生贪执,当它们不可避免地变化、消失时,我们就会感受极大的痛苦。当然在生活中,要马上完全断除心境的贪执是不可能的,那可不容易。但是我们必须明白这些贪执对我们没有一点帮助,当贪执慢慢减少时,不但今生能够过得更幸福、快乐、祥和,在究竟上,也离我们追求的佛果越来越近了。

  苦恼逆缘实虚幻

  诸苦犹如梦子死,

  妄执实有极忧恼,

  故与违缘会遇时,

  观为虚妄佛子行。

  “诸苦犹如梦子死,妄执实有极忧恼,故与违缘会遇时,观为虚妄佛子行。”意思是当与自己不喜欢的对境诸如怨敌、魔鬼丑陋的形色、难听的声音、痛苦和引致痛苦的事物等会遇时,应把它们看成象做梦时梦见自己的孩子死了而伤心痛苦般,如果执痛苦的幻境为实有的话,就疲累而悲哀了,因此,观一切烦恼痛苦为虚幻,是佛子们面对嗔境的正确态度。

  无论发生什么使自己不高兴的事,都不要烦恼、伤心。因为这一切都是虚幻的、是空性的。我们做梦时,在梦里所感受到的一切都很真实,但醒来后,马上就知道刚才只是做梦,无论出现过什么都是虚幻的。当我们遇到违缘时,如果把它们看得很实在,会使我们非常疲倦、悲哀。而如果我们能立即意识到它们如梦境、魔术般不真实,则痛苦自然就消除了,不能来伤害我们。阿底峡尊者说:“无论贪境还是嗔境出现时,要观其如幻境。”

  有人可能会想既然一切有为法都是空性的,善恶也是空的,那么无论做什么都没关系了。这是非常错误和危险的想法。虽然诸法在胜义上是空性的,但在世俗的层面,因果业报却是真切不虚的。如果任意妄为就会在轮回中承受惨烈的果报。大成就者卡惹巴就说:“诸法如梦幻,不存在丝毫真实的事物,不要太贪爱无实而显现的事物;未证得胜义谛前就象梦中的因果一般,幻景轮回的业果也是无欺的,因此,必须弃恶从善。”我们应该象莲花生大士所开示的:见地高远,行为谨慎。

  身物尽舍不望报

  为求菩提身尚舍,

  身外之物何须言,

  无希回报异熟果,

  一心布施佛子行。

  “为求菩提身尚舍,身外之物何须言,无希回报异熟果,一心布施佛子行。”意思是如果想要证得大菩提、圆满的佛果,就要如同《佛陀本生经》和其他经典中说的那样:为利益其他众生,就连自己身体中的头颅、器官、手脚等都要无数次地布施出去,财富等身外的事物就不消多言,应当尽力布施了,而且心中既不希求今生财富或某种利益上的回报,也不期待后世财富广大、享乐不尽的异熟果,总之不谋私利地、持着殊胜菩提心去布施是佛子们修学布施度的实践。

  下面开始讲如何修行六度。第一个是布施。布施可分三种。第一种是物质布施:将外在的财物和内在的身体布施出去,身布施中有将整个身体布施出去的,如释迦牟尼佛未成道的某一世曾以身饲虎,也有布施身体某些部分的,如现在的无偿献血、捐赠器官等;第二种是无畏施:当众生感到恐惧、生命财物受到威胁时,尽力地帮助他、保护他,使他不畏惧;第三种是法布施:自己拥有经教方面的知识,能无误地在佛法上教导别人,使其明了真谛。《波罗蜜多略诵》中有这样的话:“布施就能不受烦恼控制,悭吝则会烦恼丛生,不能入圣道。”阿底峡尊者也说:“财富变迁不定,没有意义,因此应以布施的功德庄严自己,布施的殊胜之处在于可以让人无贪。”布施时应怀着利益其他众生的菩提心,不希求自己个人的利益。菩提心是布施等六度的根本。

  

  

《佛子行三十七颂的开示 5》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