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現的一切,都是衆生依各自的業力習氣,由內心所照見的,是自己心識的變化,我們只是給外在的事物取了不同的名稱,所以說諸法都是自己的心所假立的。有個現象能很好地說明這一點:六道衆生對水各有不同的看法,人道稱之爲水,用來解渴、洗東西,但是在地獄道,水是滾燙的鐵水,或是燃燒著的熾烈火焰,或是燒燙的地基。這是地獄道衆生往昔所造作的惡業的異熟因,導致他們依自己的習氣才會看到這些;對餓鬼道衆生來講,在他們業力的顯現中,水就是身上的膿水和血水;而在畜生道來講,水對于某些畜生道是他們的住所,而對有些畜生道則跟我們一樣,是用來解渴的。對于天道而言,水就是甘露。如果所顯現的外境不是由心所照現出來的話,則水對六道衆生應該都一樣,沒有什麼差異,但實際上衆生業力習氣的不同對同一事物形成了差別極大的觀感。心所顯現的一切都不是真實的,都只是虛幻的名相。由于自己習氣的緣故,把這些執爲實有,而稱呼爲某物。
此外,我們界定的好壞,或者好聽的、不好聽的事物,這些所謂的二取相,都是心的習氣所照現出來的。實際上,所謂的長短、對錯等都是相依才成立的。例如,如果沒有一個我們假立的所謂長的東西就沒有短的概念。事實上,諸法不是獨立存在的、永恒不變的,而是心所取之相。《金剛經》中就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像佛陀一樣的覺者,當他們看待萬物的時候,他們確實了知一切都是虛幻的、是空性的、不可得的。我們要在禅定中靠自己的心一步步地深層思維、觀察,最後也會象佛陀那樣證得緣起、離戲空性的真理。單單了解道理是不夠的,我們必須親身實證。此修行的過程就是佛子們在修勝義菩提心。前文提到的自他交換法及將違緣引入修行道等是修世俗菩提心。
悅境如虹舍貪執
會遇欣喜悅意境,
應觀猶如夏時虹,
雖現美麗然無實,
舍離貪執佛子行。
“會遇欣喜悅意境,應觀猶如夏時虹,雖現美麗然無實,舍離貪執佛子行。”意思是當我們與自己喜歡的對境諸如自己的親友、美麗的形色、悅耳的聲音、快樂的感受以及引發快樂的事物等會遇時,應把它們看成似夏雨後的彩虹般,雖然燦爛鮮明地顯現但並無實體,可愛的對境同樣並非實有,由此,舍棄對幻境的貪執,是佛子們對治自己執貪境爲實有、斷除貪心的實踐。
當所顯現的外境由于美麗的形相或動聽的聲音等,使我們覺得這些是真實的而生起貪愛或高興喜悅的心情時,就要對這些幻境斷除執著。正如前文所說一切外境無論如何顯現都是衆生依自己的業力習氣假立的、在勝義上是不真實的、虛幻不可得的,它是空性的。就像彩虹、水中月、鏡中花一樣,看起來非常漂亮,但並無實體。如果對這些虛幻的事物産生貪執,當它們不可避免地變化、消失時,我們就會感受極大的痛苦。當然在生活中,要馬上完全斷除心境的貪執是不可能的,那可不容易。但是我們必須明白這些貪執對我們沒有一點幫助,當貪執慢慢減少時,不但今生能夠過得更幸福、快樂、祥和,在究竟上,也離我們追求的佛果越來越近了。
苦惱逆緣實虛幻
諸苦猶如夢子死,
妄執實有極憂惱,
故與違緣會遇時,
觀爲虛妄佛子行。
“諸苦猶如夢子死,妄執實有極憂惱,故與違緣會遇時,觀爲虛妄佛子行。”意思是當與自己不喜歡的對境諸如怨敵、魔鬼醜陋的形色、難聽的聲音、痛苦和引致痛苦的事物等會遇時,應把它們看成象做夢時夢見自己的孩子死了而傷心痛苦般,如果執痛苦的幻境爲實有的話,就疲累而悲哀了,因此,觀一切煩惱痛苦爲虛幻,是佛子們面對嗔境的正確態度。
無論發生什麼使自己不高興的事,都不要煩惱、傷心。因爲這一切都是虛幻的、是空性的。我們做夢時,在夢裏所感受到的一切都很真實,但醒來後,馬上就知道剛才只是做夢,無論出現過什麼都是虛幻的。當我們遇到違緣時,如果把它們看得很實在,會使我們非常疲倦、悲哀。而如果我們能立即意識到它們如夢境、魔術般不真實,則痛苦自然就消除了,不能來傷害我們。阿底峽尊者說:“無論貪境還是嗔境出現時,要觀其如幻境。”
有人可能會想既然一切有爲法都是空性的,善惡也是空的,那麼無論做什麼都沒關系了。這是非常錯誤和危險的想法。雖然諸法在勝義上是空性的,但在世俗的層面,因果業報卻是真切不虛的。如果任意妄爲就會在輪回中承受慘烈的果報。大成就者卡惹巴就說:“諸法如夢幻,不存在絲毫真實的事物,不要太貪愛無實而顯現的事物;未證得勝義谛前就象夢中的因果一般,幻景輪回的業果也是無欺的,因此,必須棄惡從善。”我們應該象蓮花生大士所開示的:見地高遠,行爲謹慎。
身物盡舍不望報
爲求菩提身尚舍,
身外之物何須言,
無希回報異熟果,
一心布施佛子行。
“爲求菩提身尚舍,身外之物何須言,無希回報異熟果,一心布施佛子行。”意思是如果想要證得大菩提、圓滿的佛果,就要如同《佛陀本生經》和其他經典中說的那樣:爲利益其他衆生,就連自己身體中的頭顱、器官、手腳等都要無數次地布施出去,財富等身外的事物就不消多言,應當盡力布施了,而且心中既不希求今生財富或某種利益上的回報,也不期待後世財富廣大、享樂不盡的異熟果,總之不謀私利地、持著殊勝菩提心去布施是佛子們修學布施度的實踐。
下面開始講如何修行六度。第一個是布施。布施可分叁種。第一種是物質布施:將外在的財物和內在的身體布施出去,身布施中有將整個身體布施出去的,如釋迦牟尼佛未成道的某一世曾以身飼虎,也有布施身體某些部分的,如現在的無償獻血、捐贈器官等;第二種是無畏施:當衆生感到恐懼、生命財物受到威脅時,盡力地幫助他、保護他,使他不畏懼;第叁種是法布施:自己擁有經教方面的知識,能無誤地在佛法上教導別人,使其明了真谛。《波羅蜜多略誦》中有這樣的話:“布施就能不受煩惱控製,悭吝則會煩惱叢生,不能入聖道。”阿底峽尊者也說:“財富變遷不定,沒有意義,因此應以布施的功德莊嚴自己,布施的殊勝之處在于可以讓人無貪。”布施時應懷著利益其他衆生的菩提心,不希求自己個人的利益。菩提心是布施等六度的根本。
《佛子行叁十七頌的開示 5》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