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七
感通篇中(本传三十九人 附见四人)
齐赵州头陀沙门释僧安传一。
周益州青城山飞赴寺香阇梨传二。
益州多宝寺猷禅师传三。
益州沙门释僧度传四。
益州野安寺卫元嵩传五。
前梁益州沙门释尚圆传六。
后梁荆州玉泉山释法行传七。
荆州神山释道穆传八。
隋初荆州四望山开圣寺释智旷传九。
涪州相思寺释无相传十。
滤州等行寺释童进传十一。
益州沙门释富上传十二。
郑州会善寺释明恭传十三。
益州长阳山释法进传十四。
代州耆阇寺释道幽传十五。
襄州禅居寺岑阇梨传十六。
丹阳天保寺通阇梨传十七。
京师凝观寺释法庆传十八(单道琮)
益州天敕山释德山传十九(旭上)
荆州青溪山释道悦传二十。
荆州内华寺释慧耀传二十一。
东岳沙门释道辩传二十二(神辩)
益州建明寺释慧琳传二十三。
京师救度寺释洪满传二十四。
唐益州福化寺释慧聪传二十五。
京师法海寺释法通传二十六。
荆州开圣寺释慧因传二十七。
巴陵显安寺释法施传二十八。
初蜀川沙门释慧岸传二十九。
初荆州开圣寺释法运传三十。
幽州北狄帝示阶沙门传三十一。
箕州护明寺释智显传三十二。
苏州常乐寺释法聪传三十三。
代州昭果寺释僧明传三十四。
代州五台山释明隐传三十五。
代州五台山释法空传三十六。
京师定水寺释明[泳-永+(虍-七+(一/八/八/目))]传三十七。
京师普光寺释明解传三十八(宋尚礼)
兖州法集寺释法冲传三十九。
释僧安。不知何人。戒业精苦坐禅讲解。时号多能。齐文宣时。在王屋山。聚徒二十许人讲涅槃。始发题有雌雉。来座侧伏听。僧若食时出外饮啄。日晚上讲依时赴集。三卷未了遂绝不至。众咸怪之。安曰。雉今生人道。不须怪也。武平四年。安领徒至越州行头陀。忽云。往年雌雉应生在此。径至一家。遥唤雌雉。一女走出。如旧相识。礼拜歌喜。女父母异之。引入设食。安曰。此女何故名雌雉耶。答曰。见其初生发如雉毛。既是女故名雌雉也。安大笑为述本缘。女闻涕泣。苦求出家。二亲欣然许之。为讲涅槃。闻便领解一无遗漏。至后三卷。茫然不解。于时始年十四。便就讲说。远近咸听。叹其宿习。因斯躬劝。从学者众矣。
香阇梨者。莫测其来。以梁初至益州青城山飞赴寺。欣然有终志。时俗每至三月三日。必往山游赏。多将酒肉共相酣乐。前后劝喻曾未能断。后年三月。又如前集。例坐已了。香令人于座穿坑方丈。人莫知意。谓人曰。檀越等恒自饮啖。未曾与香。今日为众须餐一顿。诸人争奉肴酒。随得随尽。若填巨壑。识者怪之。至晚曰。我大醉饱。扶我就坑不尔污地。及至坑所。张口大吐鸡肉自口出。即能飞鸣。羊肉自口出。即驰走。酒食乱出。将欲满坑。鱼[魚*且]鹅鸭游泳交错。众咸惊嗟。誓断辛杀。迄今酒肉永绝上山。此香之风德也。益州别驾罗研朝。梁志公谓曰。益州香贵贱。答曰甚贱。初不谓是人也。志曰。既为人所贱。何为久留。研亦不测此语。为有识者说之。或曰。将不指青城香阇梨乎。遂往山具述。香曰。檀越远来。固非虚说。其夜便化。弟子等营墓将殡。怪棺太轻。及开止见几杖而已。
益州多宝寺猷禅师者。[林/必]道人。姓杨氏。勤读诵四十余年。日夕不舍。房后院壁图九想变。露置绳床。棕被覆上。昼依僧例。夜则寝中。亘一日方出一食。如是渐增七日方食。僧以为常。弗之怪也。如此又经二十余年。忽经一月而不出者不畜侍人。佥议不出秖是入定。不劳看之。忽一夜风雨盛。画壁廊倒。旦共往视。试拨棕被。一无所见。唯绳床坐褥存焉。
释僧度。不知何人。去来邑野略无定所。言语出没时有预知。号为狂人。周赵王在益州。有郫人与王厚。便欲反。时有告者。王未信之。至旦郫兵果至。王厚者为主。在城西大街。方床大坐。时僧度乃戴皮靴一只。从城西遗粪而走。至盘陀塔。弃靴而回。众怪之而莫测也。又复将反者。将纸笔请度定吉凶。便操笔作州度两字。反者喜曰。州度与我。斯为吉也。择曰往亡。我往彼亡。重必克之。时赵王据西门楼。令精兵三千骑往。始交即退。随后杀之。至盘陀斩郫兵千余。为京观。今塔东特高者是。于后方验度戴皮相。皮郫声同。遗粪而走。散于塔地。所言州度(徒各切)反即斫头。目前取验。定后。人闻于王。遣人四追。遂失所在。
释卫元嵩。益州成都人。少出家。为亡名法师弟子。聪颖不偶。尝以夜静侍傍曰。世人汹汹贵耳贱目。即知皂白其可得哉。名曰。汝欲名声。若不佯狂。不可得也。嵩心然之。遂佯狂漫走。人逐成群。触物擒咏。周历二十余年。亡名入关移住野安。自制琴声。为天女怨心风弄。亦有传其声者。尝谓兄曰。蜀土狭小不足展怀。欲游上京与国士抗对。兄意如何。兄曰。当今王褒庾信。名振四海。汝何所知。自取折辱。答曰。彼多读书。自为文什。至于天才大略非其分也。兄但听看。即轻尔造关。为无过所。乃着俗服。关中却回。防者执之。嵩诈曰。我是长安于长公家人。欲逃往蜀耳。关家迭送至京。于公曾在蜀。忽得相见。与之交游。贵胜名士靡所不诣。即上废佛法事。自此还俗。周祖纳其言。又与道士张宾密加扇惑。帝信而不猜。便行屏削。嵩又制千字诗。即龙首青烟起。长安一代丘是也。并符谶纬。事后晓之。隋开皇八年。京兆杜祈死。三日而稣。云见阎罗王。问曰。卿父曾作何官。曰臣父在周为司命上士。王曰。若然错追。可速放去。然卿识周武帝不。答曰。曾任左武侯司法。恒在阶陛甚识。王曰。可往看汝武帝去。一吏引至一处。门窗椽瓦并是铁作。于铁窗中见一人极瘦身作铁色着铁枷锁。祈见泣曰。大家。何因苦困乃尔。答曰。我大遭苦困。汝不见耳。今得至此。大是快乐。祈曰。作何罪业受此苦困。答曰。汝不知耶。我以信卫元嵩言毁废佛法。故受此苦。祈曰。大家。何不注引卫元嵩来。帝曰。我寻注之。然曹司处处搜求。乃遍三界。云无不见。若其朝来我暮得脱。何所更论。卿还语世间人。为元嵩作福。早来相救。如其不至解脱无期。祈稣不忘冥事。劝起福助云。
释尚圆。姓陈。广汉洛人。出家以咒术救物。梁武陵王萧纪。宫中鬼怪魅诸婇女。或歌或哭纷然乱举。王乃令善射者控弦拟之。鬼乃现形。即放箭射。鬼便遥接。还返掷人。久而不已。闻圆持咒。请入宫中。诸鬼竞前作诸变现。龙蛇百兽倏忽前后。在空在地怪变多端。圆安坐告曰。汝小家鬼。何因敢入王宫。能变我身。则可自变万种。秖是小鬼。可住听我一言。诸鬼合掌住立。圆始发云。南无佛陀。鬼皆失所。自尔安静。武帝闻召。大蒙赏遇。值梁覆扰。圆行至蜀。所有痛恼因之护卫。年八十一终所住。治城今已摩灭。
释法行者。不知何人。即论法师之神足也。论本住玉泉。炀帝隆重见于别传。行性素不伦言多卓异。或居山谷。时入市廛。每往清溪。路由覆船顶。见泉流茂木乃顾曰。十年之后。当有大福慧人营构伽蓝。及智者来仪。果成先告。又尝往当阳城。执竹弓射之。后有山贼围城。如所前相。然每出异言。云梁休咎。宣帝恶之。令追将戮。随使至焉。抗不前曰。吾偿命于此地。寻有使至。随致命。尽遂斩之。而无有血。临终说众要偈。辞理切附不可具载。皆述业报不可逃避。及戮讫。逡巡间尸灵遂失。仆射萧瑀。行至四望山。因禅师所为宣帝忏曰。先人杀圣人罪者。礼悔之余。愿为及也。传曰。以为。后梁缵历。势不超挺。孤守一城。傍被御卫。有何荣荷。随妄造愆。故斩圣人。望延厚祚。所谓前望失于后途。不久追入流离关壤。无辜之责诚不可欺。
释道穆。松滋人。性爱山林。初入荆州神山。将事岩隐。感迅雷烈风震山折木神蛇绕床群虎纵吼。穆心安泰然都无外想。七日一定蛇虎方隐。方登山远眺。其山东依浚壑。西顾深流。有终焉之志。山神变形谢过云。是田伯玉也。来请受戒。及施法式。诸毒潜亡。祭祀绝于膻辛。祈泽应时云雨。如此卫候不一。例可知也。居山三十余载。名声及远。游遁之宾咸归向请。沙门则僧展僧安。高士则刘虬车缀。叙言命的无爽风声。梁湘东王萧绎。钦德经过。于挂锡之所建台一区。立碑叙胤。简文为颂。立碑在于山顶。及穆将终。欣于观远。乃行至山峰而卒。春秋七十矣。
释智旷。姓王。本族太原。中居徐部。厥考后住荆州新丰县。母初将孕。梦入流浴。童子乘宝船来投。便觉有娠。及生长。敏而重行。梁太清初。丧乱无像。元帝当辟。旷少勇壮招募壮士随军东行。未几沦陷。深悟虚假。遂不婚娶专求离俗。初值巾褐。诱以神仙。先受符箓次陈章醮。便问。此术能致道乎。答曰。箓既护身。章亦招货。旷曰。斯乃保兹苦器。便名道耶。又请度世法。乃示断粒。必到玉清。七日便飞。至期不应。道士曰。尔犹饮水。致无有赴。次更七日口绝水饮。道士又曰。尔夜尚眠。致无感耳。又更七日常坐不卧。三期屡满。靡克升天。而气力休强。远近惊异。后值高僧。授戒为佛弟子。德行动人。渐示潜迹。江陵张诠者。二世眼盲。旷曰。尔家塳内棺枕古井。移坟开甃。必获禳焉。因即随言。瞽者见道请求剃落。众咸惮之。便伐薪施僧。空闲静虑。又言。涧有古钟。可掘出悬寺。仁州刺史谓为诡惑。鞭背百下无惨无破。便送出台。拘在尚方。有力者试以八尺械悬来捶膝。傍观谓言糜碎。而旷容既无挠肉亦无痕。狱吏云。承居士能忍饥。便绝食七日。身色如故。市衢见行。验狱犹有。方委分身。梁宣大定三年。从人乞草屩。今夜当急行。及三更合城火发。四门出人。不泄烧杀七千。旷在狱。引囚二百安…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