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續高僧傳卷第二十七

  續高僧傳卷第二十七

  感通篇中(本傳叁十九人 附見四人)

  齊趙州頭陀沙門釋僧安傳一。

  周益州青城山飛赴寺香阇梨傳二。

  益州多寶寺猷禅師傳叁。

  益州沙門釋僧度傳四。

  益州野安寺衛元嵩傳五。

  前梁益州沙門釋尚圓傳六。

  後梁荊州玉泉山釋法行傳七。

  荊州神山釋道穆傳八。

  隋初荊州四望山開聖寺釋智曠傳九。

  涪州相思寺釋無相傳十。

  濾州等行寺釋童進傳十一。

  益州沙門釋富上傳十二。

  鄭州會善寺釋明恭傳十叁。

  益州長陽山釋法進傳十四。

  代州耆阇寺釋道幽傳十五。

  襄州禅居寺岑阇梨傳十六。

  丹陽天保寺通阇梨傳十七。

  京師凝觀寺釋法慶傳十八(單道琮)

  益州天敕山釋德山傳十九(旭上)

  荊州青溪山釋道悅傳二十。

  荊州內華寺釋慧耀傳二十一。

  東嶽沙門釋道辯傳二十二(神辯)

  益州建明寺釋慧琳傳二十叁。

  京師救度寺釋洪滿傳二十四。

  唐益州福化寺釋慧聰傳二十五。

  京師法海寺釋法通傳二十六。

  荊州開聖寺釋慧因傳二十七。

  巴陵顯安寺釋法施傳二十八。

  初蜀川沙門釋慧岸傳二十九。

  初荊州開聖寺釋法運傳叁十。

  幽州北狄帝示階沙門傳叁十一。

  箕州護明寺釋智顯傳叁十二。

  蘇州常樂寺釋法聰傳叁十叁。

  代州昭果寺釋僧明傳叁十四。

  代州五臺山釋明隱傳叁十五。

  代州五臺山釋法空傳叁十六。

  京師定水寺釋明[泳-永+(虍-七+(一/八/八/目))]傳叁十七。

  京師普光寺釋明解傳叁十八(宋尚禮)

  兖州法集寺釋法沖傳叁十九。

  釋僧安。不知何人。戒業精苦坐禅講解。時號多能。齊文宣時。在王屋山。聚徒二十許人講涅槃。始發題有雌雉。來座側伏聽。僧若食時出外飲啄。日晚上講依時赴集。叁卷未了遂絕不至。衆鹹怪之。安曰。雉今生人道。不須怪也。武平四年。安領徒至越州行頭陀。忽雲。往年雌雉應生在此。徑至一家。遙喚雌雉。一女走出。如舊相識。禮拜歌喜。女父母異之。引入設食。安曰。此女何故名雌雉耶。答曰。見其初生發如雉毛。既是女故名雌雉也。安大笑爲述本緣。女聞涕泣。苦求出家。二親欣然許之。爲講涅槃。聞便領解一無遺漏。至後叁卷。茫然不解。于時始年十四。便就講說。遠近鹹聽。歎其宿習。因斯躬勸。從學者衆矣。

  香阇梨者。莫測其來。以梁初至益州青城山飛赴寺。欣然有終志。時俗每至叁月叁日。必往山遊賞。多將酒肉共相酣樂。前後勸喻曾未能斷。後年叁月。又如前集。例坐已了。香令人于座穿坑方丈。人莫知意。謂人曰。檀越等恒自飲啖。未曾與香。今日爲衆須餐一頓。諸人爭奉肴酒。隨得隨盡。若填巨壑。識者怪之。至晚曰。我大醉飽。扶我就坑不爾汙地。及至坑所。張口大吐雞肉自口出。即能飛鳴。羊肉自口出。即馳走。酒食亂出。將欲滿坑。魚[魚*且]鵝鴨遊泳交錯。衆鹹驚嗟。誓斷辛殺。迄今酒肉永絕上山。此香之風德也。益州別駕羅研朝。梁志公謂曰。益州香貴賤。答曰甚賤。初不謂是人也。志曰。既爲人所賤。何爲久留。研亦不測此語。爲有識者說之。或曰。將不指青城香阇梨乎。遂往山具述。香曰。檀越遠來。固非虛說。其夜便化。弟子等營墓將殡。怪棺太輕。及開止見幾杖而已。

  益州多寶寺猷禅師者。[林/必]道人。姓楊氏。勤讀誦四十余年。日夕不舍。房後院壁圖九想變。露置繩床。棕被覆上。晝依僧例。夜則寢中。亘一日方出一食。如是漸增七日方食。僧以爲常。弗之怪也。如此又經二十余年。忽經一月而不出者不畜侍人。佥議不出秖是入定。不勞看之。忽一夜風雨盛。畫壁廊倒。旦共往視。試撥棕被。一無所見。唯繩床坐褥存焉。

  釋僧度。不知何人。去來邑野略無定所。言語出沒時有預知。號爲狂人。周趙王在益州。有郫人與王厚。便欲反。時有告者。王未信之。至旦郫兵果至。王厚者爲主。在城西大街。方床大坐。時僧度乃戴皮靴一只。從城西遺糞而走。至盤陀塔。棄靴而回。衆怪之而莫測也。又複將反者。將紙筆請度定吉凶。便操筆作州度兩字。反者喜曰。州度與我。斯爲吉也。擇曰往亡。我往彼亡。重必克之。時趙王據西門樓。令精兵叁千騎往。始交即退。隨後殺之。至盤陀斬郫兵千余。爲京觀。今塔東特高者是。于後方驗度戴皮相。皮郫聲同。遺糞而走。散于塔地。所言州度(徒各切)反即斫頭。目前取驗。定後。人聞于王。遣人四追。遂失所在。

  釋衛元嵩。益州成都人。少出家。爲亡名法師弟子。聰穎不偶。嘗以夜靜侍傍曰。世人洶洶貴耳賤目。即知皂白其可得哉。名曰。汝欲名聲。若不佯狂。不可得也。嵩心然之。遂佯狂漫走。人逐成群。觸物擒詠。周曆二十余年。亡名入關移住野安。自製琴聲。爲天女怨心風弄。亦有傳其聲者。嘗謂兄曰。蜀土狹小不足展懷。欲遊上京與國士抗對。兄意如何。兄曰。當今王褒庾信。名振四海。汝何所知。自取折辱。答曰。彼多讀書。自爲文什。至于天才大略非其分也。兄但聽看。即輕爾造關。爲無過所。乃著俗服。關中卻回。防者執之。嵩詐曰。我是長安于長公家人。欲逃往蜀耳。關家疊送至京。于公曾在蜀。忽得相見。與之交遊。貴勝名士靡所不詣。即上廢佛法事。自此還俗。周祖納其言。又與道士張賓密加扇惑。帝信而不猜。便行屏削。嵩又製千字詩。即龍首青煙起。長安一代丘是也。並符谶緯。事後曉之。隋開皇八年。京兆杜祈死。叁日而稣。雲見閻羅王。問曰。卿父曾作何官。曰臣父在周爲司命上士。王曰。若然錯追。可速放去。然卿識周武帝不。答曰。曾任左武侯司法。恒在階陛甚識。王曰。可往看汝武帝去。一吏引至一處。門窗椽瓦並是鐵作。于鐵窗中見一人極瘦身作鐵色著鐵枷鎖。祈見泣曰。大家。何因苦困乃爾。答曰。我大遭苦困。汝不見耳。今得至此。大是快樂。祈曰。作何罪業受此苦困。答曰。汝不知耶。我以信衛元嵩言毀廢佛法。故受此苦。祈曰。大家。何不注引衛元嵩來。帝曰。我尋注之。然曹司處處搜求。乃遍叁界。雲無不見。若其朝來我暮得脫。何所更論。卿還語世間人。爲元嵩作福。早來相救。如其不至解脫無期。祈稣不忘冥事。勸起福助雲。

  釋尚圓。姓陳。廣漢洛人。出家以咒術救物。梁武陵王蕭紀。宮中鬼怪魅諸婇女。或歌或哭紛然亂舉。王乃令善射者控弦擬之。鬼乃現形。即放箭射。鬼便遙接。還返擲人。久而不已。聞圓持咒。請入宮中。諸鬼競前作諸變現。龍蛇百獸倏忽前後。在空在地怪變多端。圓安坐告曰。汝小家鬼。何因敢入王宮。能變我身。則可自變萬種。秖是小鬼。可住聽我一言。諸鬼合掌住立。圓始發雲。南無佛陀。鬼皆失所。自爾安靜。武帝聞召。大蒙賞遇。值梁覆擾。圓行至蜀。所有痛惱因之護衛。年八十一終所住。治城今已摩滅。

  釋法行者。不知何人。即論法師之神足也。論本住玉泉。炀帝隆重見于別傳。行性素不倫言多卓異。或居山谷。時入市廛。每往清溪。路由覆船頂。見泉流茂木乃顧曰。十年之後。當有大福慧人營構伽藍。及智者來儀。果成先告。又嘗往當陽城。執竹弓射之。後有山賊圍城。如所前相。然每出異言。雲梁休咎。宣帝惡之。令追將戮。隨使至焉。抗不前曰。吾償命于此地。尋有使至。隨致命。盡遂斬之。而無有血。臨終說衆要偈。辭理切附不可具載。皆述業報不可逃避。及戮訖。逡巡間屍靈遂失。仆射蕭瑀。行至四望山。因禅師所爲宣帝忏曰。先人殺聖人罪者。禮悔之余。願爲及也。傳曰。以爲。後梁缵曆。勢不超挺。孤守一城。傍被禦衛。有何榮荷。隨妄造愆。故斬聖人。望延厚祚。所謂前望失于後途。不久追入流離關壤。無辜之責誠不可欺。

  釋道穆。松滋人。性愛山林。初入荊州神山。將事岩隱。感迅雷烈風震山折木神蛇繞床群虎縱吼。穆心安泰然都無外想。七日一定蛇虎方隱。方登山遠眺。其山東依浚壑。西顧深流。有終焉之志。山神變形謝過雲。是田伯玉也。來請受戒。及施法式。諸毒潛亡。祭祀絕于膻辛。祈澤應時雲雨。如此衛候不一。例可知也。居山叁十余載。名聲及遠。遊遁之賓鹹歸向請。沙門則僧展僧安。高士則劉虬車綴。敘言命的無爽風聲。梁湘東王蕭繹。欽德經過。于挂錫之所建臺一區。立碑敘胤。簡文爲頌。立碑在于山頂。及穆將終。欣于觀遠。乃行至山峰而卒。春秋七十矣。

  釋智曠。姓王。本族太原。中居徐部。厥考後住荊州新豐縣。母初將孕。夢入流浴。童子乘寶船來投。便覺有娠。及生長。敏而重行。梁太清初。喪亂無像。元帝當辟。曠少勇壯招募壯士隨軍東行。未幾淪陷。深悟虛假。遂不婚娶專求離俗。初值巾褐。誘以神仙。先受符箓次陳章醮。便問。此術能致道乎。答曰。箓既護身。章亦招貨。曠曰。斯乃保茲苦器。便名道耶。又請度世法。乃示斷粒。必到玉清。七日便飛。至期不應。道士曰。爾猶飲水。致無有赴。次更七日口絕水飲。道士又曰。爾夜尚眠。致無感耳。又更七日常坐不臥。叁期屢滿。靡克升天。而氣力休強。遠近驚異。後值高僧。授戒爲佛弟子。德行動人。漸示潛迹。江陵張诠者。二世眼盲。曠曰。爾家塳內棺枕古井。移墳開甃。必獲禳焉。因即隨言。瞽者見道請求剃落。衆鹹憚之。便伐薪施僧。空閑靜慮。又言。澗有古鍾。可掘出懸寺。仁州刺史謂爲詭惑。鞭背百下無慘無破。便送出臺。拘在尚方。有力者試以八尺械懸來捶膝。傍觀謂言糜碎。而曠容既無撓肉亦無痕。獄吏雲。承居士能忍饑。便絕食七日。身色如故。市衢見行。驗獄猶有。方委分身。梁宣大定叁年。從人乞草屩。今夜當急行。及叁更合城火發。四門出人。不泄燒殺七千。曠在獄。引囚二百安…

《續高僧傳卷第二十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