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初祖菩提达摩简介

  初祖菩提达摩简介

   西天廿八祖,东土初祖。(公元?-535年)

   南天竺香至王第三子,姓剎帝利,本名「菩提多罗」。于般若多罗尊者学道得法,尊者谓曰:「汝于诸法,已得通量,达摩者,通大之义也。宜名达摩。」因改号菩提达摩,与佛大仙并称门下二甘露门。祖恭禀教义,服勤左右垂四十年,未尝废阙。迨尊者顺世,遂演化本国。 师泛海至广州番禺,梁武帝遣使迎至建业,然与武帝语不相契,遂度江至魏,止嵩山少林寺,面壁坐禅,终日默然,人莫之测,谓之「壁观婆罗门」。 时僧神光慕师高风,断臂求法,师感其精诚,遂传安心真法,授彼心印,改名慧可,经九年,欲西返天竺,嘱慧可一宗之秘奥,授袈裟及楞伽经四卷。祖玄风所被,普施法雨,有识者咸归,彼徒生嫉竞起害心,数加毒药,莫能中伤,至第六度,以化缘既毕,传法得人,遂不复救之。 端居而逝,葬熊耳山。起塔于定林寺。后三岁,魏宋云奉使西域回,遇祖于葱岭,见手携只履归西方。奏其事,帝令启圹,棺空,惟只履存焉,诏取遗履少林寺供养。

   般若多罗

   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东印度人也。行化至南印度。彼王名香至,崇奉佛乘,尊重供养,度越伦等,又施无价宝珠。时王有三子:月净多罗,功德多罗,菩提多罗。其季开士也。祖欲试其所得,乃以所施珠问三王子曰:「此珠圆明,有能及否?」第一王子、第二王子皆曰:「此珠七宝中尊,固无踰也。非尊者道力,孰能受之?」

   宝不自宝

   第三王子曰:

   此是世宝,未足为上。于诸宝中,法宝为上。

   此是世光,未足为上。于诸光中,智光为上。

   此是世明,未足为上。于诸明中,心明为上。

   此珠光明,不能自照,要假智光。

   光辨于此,既辨此已,即知是珠。

   既知是珠,即明其宝。若明其宝,宝不自宝。

   若辨其珠,珠不自珠。珠不自珠者,要假智珠而辨世珠。

   宝不自宝者,要假智宝以明法宝。

   然则师有其道,其宝即现。众生有道,心宝亦然。

   人我最高

   般若多罗叹其辩慧,乃复问曰:「于诸物中,何物无相?」

   曰:「于诸物中,不起无相。」

   又问:「于诸物中,何物最高?」

   曰:「于诸物中,人我最高。」

   又问:「于诸物中,何物最大?」

   曰:「于诸物中,法性最大。」

   般若多罗知是法器,以时尚未至,且默而混之。及香至王厌世,众皆号绝。唯第三子菩提多罗于柩前入定。经七日而出,乃求出家。既受具戒,般若多罗告曰:「如来以正法眼付大迦叶,如是展转,乃至于我。我今嘱汝,听吾偈曰:

   心地生诸种,因事复生理。果满菩提圆,华开世界起。

   武帝请法

   梁武帝问曰:「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

   祖曰:「并无功德。」

   帝曰:「何以无功德?」

   祖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

   帝曰:「如何是真功德?」

   祖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帝又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

   祖曰:「廓然无圣。」

   帝曰:「对朕者谁?」

   祖曰:「不识。」

   帝不领悟。

   慧可安心

   可曰:「诸佛法印,可得闻乎?」

   祖曰:「诸佛法印,匪从人得。」

   可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祖曰:「将心来,与汝安。」

   可良久曰:「觅心了不可得。」

   祖曰:「我与汝安心竟。」

   慧可得髓

   越九年,欲返天竺,命门人曰:「时将至矣,汝等盍各言所得乎?」

   时有道副对曰:「如我所见,不执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

   祖曰:「汝得吾皮。」

   尼总持曰:「我今所解,如庆喜见阿【门人人人 】佛国,一见更不再见。」

   祖曰:「汝得吾肉。」

   道育曰:「四大本空,五阴非有,而我见处,无一法可得。」

   祖曰:「汝得吾骨。」

   最后慧可礼拜,依位而立。

   祖曰:「汝得吾髓。」

   乃顾慧可而告之曰:「昔如来以正法眼付迦叶大士,展转嘱累,而至于我。我今付汝,汝当护持。并授汝袈裟,以为法信。各有所表,宜可知矣。」

   一花开五叶

   祖曰:「内传法印,以契证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后代浇薄,疑虑竞生,云吾西天之人,言汝此方之子,凭何得法?以何证之?汝今受此衣法,却后难生,但出此衣并吾法偈,用以表明其化无碍。至吾灭后二百年,衣止不传,法周沙界。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说理者多,通理者少。潜符密证,千万有余。汝当阐扬,勿轻未悟。一念回机,便同本得。听吾偈曰:

   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祖师之道

   太守杨衒之,早慕佛乘,问祖曰:「西天五印,师承为祖,其道如何?」

   祖曰:「明佛心宗,行解相应,名之曰祖。」

   又问:「此外如何?」

   祖曰:「须明他心,知其今古,不厌有无。于法无取,不贤不愚,无迷无悟。若能是解,故称为祖。」

   又曰:「弟子归心二宝亦有年矣,而智能昏蒙,尚迷真理。适听师言,罔知攸措。愿师慈悲,开示宗旨。」

   祖知恳到,即说偈曰:

   亦不睹恶而生嫌,亦不观善而勤措。

   亦不舍智而近愚,亦不拋迷而就悟。

   达大道兮过量,通佛心兮出度。

   不与凡圣同躔,超然名之曰祖。

   衒之闻偈,悲喜交并。曰:「愿师久住世间,化导群有。」

   祖曰:「吾即逝矣,不可久留。根性万差,多逢患难。」

   衒之曰:「未审何人,弟子为师除得否?」

   祖曰:「吾以传佛秘密,利益迷途,害彼自安,必无此理。」

   衒之曰:「师若不言,何表通变观照之力?」

   祖不获已,乃为谶曰:「江槎分玉浪,管炬开金锁。五口相共行,九十无彼我。」衒之闻语,莫究其端。默记于怀,礼辞而去。

   达磨二入四行观序

   令如是安心、如是发行、如是顺物、如是方便。此是大乘安心之法、令无错谬。如是安心者,壁观。如是发行者,四行。如是顺物者,防护讥嫌。如是方便者,遣其不着。此略序所由云尔。

   理入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理入者,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文教,此即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之理入。行入谓四行,其余诸行,悉入此中。何等四耶。一报冤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四称法行……。

   ——《达摩二入四行观》

   礼拜

   礼拜者,当如是法也,必须理体内明,事随权变,理有行藏,会如是义,乃名依法。夫礼者敬也,拜者伏也,所谓恭敬真性屈伏无明,名为礼拜。若恶情永灭,善念恒存,虽不现相,名为礼拜,其相即法相也。世尊欲令世俗表谦下心,亦为礼拜,故须屈伏外身,示内恭敬,举外明内,性相相应,若复不行理法唯执外求,内则放纵瞋痴,常为恶业,外即空劳身相,诈现威仪,无惭于圣徒诳于凡,不免轮回,岂成功德?

   ——《达摩破相论》

   长明灯

   长明灯者,即正觉心也,以觉明了,喻之为灯;是故一切求解脱者,以身为灯台,心为灯炷,增诸戒行,以为添油;智能明达,喻如灯火,当燃如是真正觉灯,照破一切无明痴暗,能以此法,转相开示,即一灯燃百千灯,以灯续然,然灯无尽故号长明。

   ——《达摩破相论》

   持斋者

   持斋者,当须会意,不达斯理,徒尔虚切,斋者齐也,所谓斋正身心,不令散乱。持者护也,所谓于诸戒行,如法护持,必须外禁六情,内制三毒,勤觉察净身心,了如是义名为持斋,又持斋者食有五种:

   一者法喜食,所谓依持正法,欢喜奉行。

   二者禅悦食,所谓内外澄寂,身心悦乐。

   三者念食,所谓常念诸佛,心口相应。

   四者愿食,所谓行住坐卧,常求善愿。

   五者解脱食,所谓心常清净,不染俗尘。

   ——《达摩破相论》

  化有相宗

   问曰:「一切诸法何名实相?」

   彼众中有一尊长萨婆罗答曰:「于诸相中不互诸相,是名实相。」

   祖曰:「一切诸相而不互者,若名实相,当何定邪?」

   彼曰:「于诸相中实无有定,若定诸相,何名为实?」

   祖曰:「诸相不定,便名实相。汝今不定,当何得之?」

   彼曰:「我言不定,不说诸相。当说诸相,其义亦然。」

   祖曰:「汝言不定,当为实相。定不定故,即非实相。」

   彼曰:「定既不定,即非实相。知我非故,不定不变。」

   祖曰:「汝今不变,何名实相?已变已往,其义亦然。」

   彼曰:「不变当在,在不在故,故变实相,以定其义。」

   祖曰:「实相不变,变即非实。于有无中,何名实相?」

   萨婆罗心知圣师悬解潜达,即以手指虚空曰:「此是世间有相,亦能空故,当我此身,得似此否?」

   祖曰:「若解实相,即见非相。若了非相,其色亦然。当于色中,不失色体。于非相中,不碍有故。若能是解,此名实相。」

   彼众闻已,心意朗然,钦礼信受。祖瞥然匿迹。

   化无相宗

   问曰:「汝言无相,当何证之?」

   彼众中有波罗提答曰:「我明无相,心不现故。」

   祖曰:「汝心不现,当何明之?」

   彼曰:「我明无相,心不取舍。当于明时,亦无当者。」

   祖曰:「于诸有无,心不取舍。又无当者,诸明无故。」

   彼曰:「入佛三…

《初祖菩提达摩简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二祖慧可大师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