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祖菩提達摩簡介
西天廿八祖,東土初祖。(公元?-535年)
南天竺香至王第叁子,姓剎帝利,本名「菩提多羅」。于般若多羅尊者學道得法,尊者謂曰:「汝于諸法,已得通量,達摩者,通大之義也。宜名達摩。」因改號菩提達摩,與佛大仙並稱門下二甘露門。祖恭禀教義,服勤左右垂四十年,未嘗廢阙。迨尊者順世,遂演化本國。 師泛海至廣州番禺,梁武帝遣使迎至建業,然與武帝語不相契,遂度江至魏,止嵩山少林寺,面壁坐禅,終日默然,人莫之測,謂之「壁觀婆羅門」。 時僧神光慕師高風,斷臂求法,師感其精誠,遂傳安心真法,授彼心印,改名慧可,經九年,欲西返天竺,囑慧可一宗之秘奧,授袈裟及楞伽經四卷。祖玄風所被,普施法雨,有識者鹹歸,彼徒生嫉競起害心,數加毒藥,莫能中傷,至第六度,以化緣既畢,傳法得人,遂不複救之。 端居而逝,葬熊耳山。起塔于定林寺。後叁歲,魏宋雲奉使西域回,遇祖于蔥嶺,見手攜只履歸西方。奏其事,帝令啓圹,棺空,惟只履存焉,诏取遺履少林寺供養。
般若多羅
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尊者,東印度人也。行化至南印度。彼王名香至,崇奉佛乘,尊重供養,度越倫等,又施無價寶珠。時王有叁子:月淨多羅,功德多羅,菩提多羅。其季開士也。祖欲試其所得,乃以所施珠問叁王子曰:「此珠圓明,有能及否?」第一王子、第二王子皆曰:「此珠七寶中尊,固無踰也。非尊者道力,孰能受之?」
寶不自寶
第叁王子曰:
此是世寶,未足爲上。于諸寶中,法寶爲上。
此是世光,未足爲上。于諸光中,智光爲上。
此是世明,未足爲上。于諸明中,心明爲上。
此珠光明,不能自照,要假智光。
光辨于此,既辨此已,即知是珠。
既知是珠,即明其寶。若明其寶,寶不自寶。
若辨其珠,珠不自珠。珠不自珠者,要假智珠而辨世珠。
寶不自寶者,要假智寶以明法寶。
然則師有其道,其寶即現。衆生有道,心寶亦然。
人我最高
般若多羅歎其辯慧,乃複問曰:「于諸物中,何物無相?」
曰:「于諸物中,不起無相。」
又問:「于諸物中,何物最高?」
曰:「于諸物中,人我最高。」
又問:「于諸物中,何物最大?」
曰:「于諸物中,法性最大。」
般若多羅知是法器,以時尚未至,且默而混之。及香至王厭世,衆皆號絕。唯第叁子菩提多羅于柩前入定。經七日而出,乃求出家。既受具戒,般若多羅告曰:「如來以正法眼付大迦葉,如是展轉,乃至于我。我今囑汝,聽吾偈曰:
心地生諸種,因事複生理。果滿菩提圓,華開世界起。
武帝請法
梁武帝問曰:「朕即位以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紀,有何功德?」
祖曰:「並無功德。」
帝曰:「何以無功德?」
祖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
帝曰:「如何是真功德?」
祖曰:「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帝又問:「如何是聖谛第一義?」
祖曰:「廓然無聖。」
帝曰:「對朕者誰?」
祖曰:「不識。」
帝不領悟。
慧可安心
可曰:「諸佛法印,可得聞乎?」
祖曰:「諸佛法印,匪從人得。」
可曰:「我心未甯,乞師與安。」
祖曰:「將心來,與汝安。」
可良久曰:「覓心了不可得。」
祖曰:「我與汝安心竟。」
慧可得髓
越九年,欲返天竺,命門人曰:「時將至矣,汝等盍各言所得乎?」
時有道副對曰:「如我所見,不執文字,不離文字,而爲道用。」
祖曰:「汝得吾皮。」
尼總持曰:「我今所解,如慶喜見阿【門人人人 】佛國,一見更不再見。」
祖曰:「汝得吾肉。」
道育曰:「四大本空,五陰非有,而我見處,無一法可得。」
祖曰:「汝得吾骨。」
最後慧可禮拜,依位而立。
祖曰:「汝得吾髓。」
乃顧慧可而告之曰:「昔如來以正法眼付迦葉大士,展轉囑累,而至于我。我今付汝,汝當護持。並授汝袈裟,以爲法信。各有所表,宜可知矣。」
一花開五葉
祖曰:「內傳法印,以契證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後代澆薄,疑慮競生,雲吾西天之人,言汝此方之子,憑何得法?以何證之?汝今受此衣法,卻後難生,但出此衣並吾法偈,用以表明其化無礙。至吾滅後二百年,衣止不傳,法周沙界。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說理者多,通理者少。潛符密證,千萬有余。汝當闡揚,勿輕未悟。一念回機,便同本得。聽吾偈曰:
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祖師之道
太守楊衒之,早慕佛乘,問祖曰:「西天五印,師承爲祖,其道如何?」
祖曰:「明佛心宗,行解相應,名之曰祖。」
又問:「此外如何?」
祖曰:「須明他心,知其今古,不厭有無。于法無取,不賢不愚,無迷無悟。若能是解,故稱爲祖。」
又曰:「弟子歸心二寶亦有年矣,而智能昏蒙,尚迷真理。適聽師言,罔知攸措。願師慈悲,開示宗旨。」
祖知懇到,即說偈曰:
亦不睹惡而生嫌,亦不觀善而勤措。
亦不舍智而近愚,亦不拋迷而就悟。
達大道兮過量,通佛心兮出度。
不與凡聖同躔,超然名之曰祖。
衒之聞偈,悲喜交並。曰:「願師久住世間,化導群有。」
祖曰:「吾即逝矣,不可久留。根性萬差,多逢患難。」
衒之曰:「未審何人,弟子爲師除得否?」
祖曰:「吾以傳佛秘密,利益迷途,害彼自安,必無此理。」
衒之曰:「師若不言,何表通變觀照之力?」
祖不獲已,乃爲谶曰:「江槎分玉浪,管炬開金鎖。五口相共行,九十無彼我。」衒之聞語,莫究其端。默記于懷,禮辭而去。
達磨二入四行觀序
令如是安心、如是發行、如是順物、如是方便。此是大乘安心之法、令無錯謬。如是安心者,壁觀。如是發行者,四行。如是順物者,防護譏嫌。如是方便者,遣其不著。此略序所由雲爾。
理入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種:一是理入,二是行入。理入者,謂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爲客塵妄想所覆,不能顯了。若也舍妄歸真,凝住壁觀,無自無他,凡聖等一。堅住不移,更不隨文教,此即于理冥符;無有分別,寂然無爲,名之理入。行入謂四行,其余諸行,悉入此中。何等四耶。一報冤行,二隨緣行,叁無所求行,四稱法行……。
——《達摩二入四行觀》
禮拜
禮拜者,當如是法也,必須理體內明,事隨權變,理有行藏,會如是義,乃名依法。夫禮者敬也,拜者伏也,所謂恭敬真性屈伏無明,名爲禮拜。若惡情永滅,善念恒存,雖不現相,名爲禮拜,其相即法相也。世尊欲令世俗表謙下心,亦爲禮拜,故須屈伏外身,示內恭敬,舉外明內,性相相應,若複不行理法唯執外求,內則放縱瞋癡,常爲惡業,外即空勞身相,詐現威儀,無慚于聖徒诳于凡,不免輪回,豈成功德?
——《達摩破相論》
長明燈
長明燈者,即正覺心也,以覺明了,喻之爲燈;是故一切求解脫者,以身爲燈臺,心爲燈炷,增諸戒行,以爲添油;智能明達,喻如燈火,當燃如是真正覺燈,照破一切無明癡暗,能以此法,轉相開示,即一燈燃百千燈,以燈續然,然燈無盡故號長明。
——《達摩破相論》
持齋者
持齋者,當須會意,不達斯理,徒爾虛切,齋者齊也,所謂齋正身心,不令散亂。持者護也,所謂于諸戒行,如法護持,必須外禁六情,內製叁毒,勤覺察淨身心,了如是義名爲持齋,又持齋者食有五種:
一者法喜食,所謂依持正法,歡喜奉行。
二者禅悅食,所謂內外澄寂,身心悅樂。
叁者念食,所謂常念諸佛,心口相應。
四者願食,所謂行住坐臥,常求善願。
五者解脫食,所謂心常清淨,不染俗塵。
——《達摩破相論》
化有相宗
問曰:「一切諸法何名實相?」
彼衆中有一尊長薩婆羅答曰:「于諸相中不互諸相,是名實相。」
祖曰:「一切諸相而不互者,若名實相,當何定邪?」
彼曰:「于諸相中實無有定,若定諸相,何名爲實?」
祖曰:「諸相不定,便名實相。汝今不定,當何得之?」
彼曰:「我言不定,不說諸相。當說諸相,其義亦然。」
祖曰:「汝言不定,當爲實相。定不定故,即非實相。」
彼曰:「定既不定,即非實相。知我非故,不定不變。」
祖曰:「汝今不變,何名實相?已變已往,其義亦然。」
彼曰:「不變當在,在不在故,故變實相,以定其義。」
祖曰:「實相不變,變即非實。于有無中,何名實相?」
薩婆羅心知聖師懸解潛達,即以手指虛空曰:「此是世間有相,亦能空故,當我此身,得似此否?」
祖曰:「若解實相,即見非相。若了非相,其色亦然。當于色中,不失色體。于非相中,不礙有故。若能是解,此名實相。」
彼衆聞已,心意朗然,欽禮信受。祖瞥然匿迹。
化無相宗
問曰:「汝言無相,當何證之?」
彼衆中有波羅提答曰:「我明無相,心不現故。」
祖曰:「汝心不現,當何明之?」
彼曰:「我明無相,心不取舍。當于明時,亦無當者。」
祖曰:「于諸有無,心不取舍。又無當者,諸明無故。」
彼曰:「入佛叁…
《初祖菩提達摩簡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