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者的包容

  禅者的包容

  (2006年7月24日上午于柏林禅寺文殊阁)

  各位法师,各位同学,大家好!

  在这炎热的夏天,却有习习凉风吹来,正是我们柏林寺的禅风飘过来的一种清凉。这次夏令营的主题是“生活在包容的世界里”。包容,准确的说它不是一种目的,也不是一种方法,它只是禅者的一种非常悠然洒脱的表现。怎么样的人才能达到这样一种表现?我们不要去追求一种包容,包容它不是目的。我们也不要以为包容是一种方法能够使我们得到什么东西。

  今天想给大家演讲的题目就是禅者的包容。所谓禅者只是一个对于禅法思想有所领悟的人,当然在禅学的修法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有很多次的开悟。所谓小悟千万次,在每一次的小悟过程中都会有一个很重大的表现,那就是他的心量会越来越大,智慧会越来越高。我们看,这样一种包容它具体包括哪些表现呢?

  我分四个部分,给大家做一个共同的探讨。

  第一、何谓包容

  可以说包容的层面比较多,记得昨天晚上有一位同学问了一个问题说,佛法讲一切皆空,那么善和恶都一样,都是空了,我们的生活是不是就没有意义了?我们对于包容的层次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包容经过汉字的检索,第一个看到的是容纳。容纳什么呢?从自己本位的角度说,我们的心量,我们的知识,我们的人生境界,都是从小到大的一个过程。知识越高,眼界越宽,心量越宽。这是一般情况,作为一个禅者,修行者,也许恰好相反,他没有知识,心量更广阔,或者知识很少,心量更广阔。

  从世间的角度说,包容在佛教历史上,释迦佛率先做了一个很重要的表现,那就是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古印度是一个种族制度非常严重的地方。他们有四姓的观念,四种姓当中不能互相通婚。特别是吠舍和首陀罗,是社会上的商人和劳动者,他们认为是社会上低一级的种族,而只有掌握了宗教仪轨仪式和文化的婆罗门族,才是至高无上的。掌握了军政大权的刹帝利,位居第二。在这种种族观念当中,所有的宗教集团,他们也秉持了这样一种社会价值观念,但只有佛陀出世的时候打破了这种价值观念。

  我们常常说,大家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很多时候被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害了一辈子。当然话又说回来,假如我们大家全部没有价值观,这个世界就天下大乱了。你们有没有发现,小时候的价值观跟逐渐长大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以为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去拼命的努力。但是努力到最后,如果你顿悟了或者你会发现以前的努力会很可笑、很天真、很幼稚。因为佛陀发现了,众生是平等的,每一位众生都有一个觉性,也就是灵知不昧的佛性。他有一个知苦知乐知道追求知道舍离的觉性,这种觉性不但在人类,在畜生道,在万物有情都能体现出来。人有高低胖瘦有痴愚贤圣之分,也都有各种依报果报正报的差别,但是他们内在的心灵没有任何差别,只有佛陀才觉悟了。

  我们常常说,你认识佛法,佛法跟其他的宗教,其他世间法惟一的差别是什么呢?他的生命观和宇宙观的不同。生命观就是对生命有情的认识,认为一切众生都能成佛,都是平等的,佛要每个人学习的最终结果就是要成佛的。但是我们看历史上,无论是社会的哲学思想还是各种宗教观念,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种观念认为众生是平等的。我们中国人说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但不见得有这种很深的理论和实践。

  举简单的例子来说,其他的任何宗教,它的上帝、真主是独一无二的,不可能有两个上帝或真主,惟有佛陀说十方三世一切佛,三世意味着过去、现在、未来,我们大家都是佛,都是未来的佛。这个观念的基点就是认识到这种觉性,只是我们对觉性的受用有差别。你本来具足了最圆满的智慧最圆满的慈悲,可是你对你自己的财富不会利用,只会利用一点点,所以你的慈悲你的智慧,也就只有一点点,不圆满。为此,佛陀一生说法,乃至两千多年来祖师大德不停地宣扬,就是为了让我们认识到我们的生命原本是一致的,没有任何差别。只有佛教徒说你可以成佛的,没有哪个道教徒说你修行成仙以后可以成为太上老君的,也没有哪个伊斯兰教徒说你可以成为真主,绝对不允许,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最根本的一点。

  另外是世界观,其他的任何观念都认为有一个第一因,社会上认为的有动力因,或者其他的宗教认为有一个人,有一个超能力的能够创造万物的最初的创造者,但是佛教不承认有创造者,认为世界的存在是缘起的,缘是条件,两个和两个以上的条件组成,在业力的感召下就会生起变现。佛教的缘起观不承认有一个创造万物的创造者,这是佛教和其他宗教文化的差别。基于对生命的认识,佛陀做出一个最先的表率,认为“四河入海,皆为咸味,四性出家,皆为释种”。印度有四条河,流入大海后,味道是一样的。无论你是婆罗门,刹帝利,首陀罗还是吠舍,只要你皈依了佛门,出了家,都是沙门释子。背后的意义就是告诉我们众生完全是平等的。

  佛教史上释迦佛的弟子很多,释迦佛本身出身在刹帝利族,所以刹帝利的弟子最多,但是也有吠舍和首陀罗,比如优波离尊者,原来是一个剃发匠,也就是一个工人阶级,当时属于最低落的阶级,看到佛陀这么庄严,这么伟大,带着这么多过清净生活的人,很羡慕。但是他被渗透到脑子里的种族观念而觉得自卑。

  禅师告诉我们:你们大家都是佛。我们总觉得我不是佛,我是凡夫,是有痛苦的人,这是应该的。八几年时,中国佛教协会组团,到印度考察,想去看看首陀罗,他们集中住在一个地方,他们自称为贱人,他们认为自己是社会上最下贱的人,凭自己的劳动过活。中国人想去看他,他在山顶上拿起帽子摇,拒绝我们去看望他们。他们觉得自己是不可接触者,不愿意和我们接触,是很自卑的心态。社会的观念造成了他们心灵的压抑,我们觉得很可笑,实际上我们大家也是这样。我们总觉得自己不行,我们都是未来的主导者,国家的未来掌握在年轻人的手里。我们年轻人总觉得未来好像没有什么希望,因为你对自己自卑,这种观念极端的错误。优波离尊者想出家的消息被世尊听到,世尊马上劝他出家,他很感激。出家以后按照出家的次序排,无论是婆罗门还是刹帝利族,都叫他师兄。这是一种把社会上的佛陀认为不太客观不太科学的分法,用一种容纳的心态,把它容纳在自己的教团里。所以众生平等,佛教能够容纳一切众生,不仅是人类平等,我们举行放生活动,还要举行超生活动,都意味着佛教不仅看人类平等,还要看畜生道,甚至饿鬼道,其他道的众生也是平等的。

  第二种是容忍的意思,这是一种行为,你看到很多行为觉得忍无可忍。生活中充满了很多的冲突、不安和嗔恨。所以容忍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忍辱无嗔,别人打骂你,污辱你,你能够甘之如饴地去忍受,这个忍受有很多的层次差别。我们一开始没有这种理性的认识,只是在心中觉得不应该以牙还牙,不应该以烦恼的心对待别人。佛陀有个简单的比喻,假如别人欺负了你,你因为他的欺负而痛苦了,说明你接受了他的欺负。假如他欺负了你,你并不痛苦,你反过来去教训他,使他不再欺负你,就是你有智慧。多闻圣弟子不受第二支箭,我们大家看看,平常在生活当中有没有受第二支箭?当一个人把箭射在身上,你的身体受伤了,你在那里淌血,很不舒服,这时你应该马上去把箭拔掉,把创口治疗好,减轻痛苦。但是我们许多人,去寻找射箭的人,想办法报复他,或者记上一笔,将来去报复,当你记上一笔时,你的心灵也同样被第二支箭射伤了。

  佛陀告诉我们,在现实的生活当中,人有生老病死,爱别离苦,怨憎会苦,世界无常有成住坏空,生住异灭,这是自然现象。假如你的身体老了病了被人欺负了,但是你的心灵完全可以不受别人欺负。作为佛陀的弟子,虽然无法保护身体长生不老,但是可以保护心灵青春永驻。平常是不是觉得别人有很多对不起你的事情,凡是在心中产生负面影响的,在你心中留下痕迹的,都是受了第二支箭。

  如果你的心灵继续受苦,是愚痴的行为。容忍的第一层含义,不想去报复他。

  忍辱的第二层含义,就是忍可,古文当中“忍可”就是认可之意。你的心被嗔恨毒素所占据,认可事情的本来面目。为什么欺负我?教育他,使他不要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不要欺负别人,应当改邪归正。“认可”是对客观环境和具体事物的准确判断,非常清楚地认识到事物的真相。

  释迦佛有一次正在打坐时,有个外道的头头,因为自己的很多弟子皈依佛,他就跑来骂释迦佛缺德,把自己的弟子都勾引去了,用很多恶毒的语言攻击佛陀,佛陀坐在那里看他骂,他骂了三天三夜,佛陀都没有回答他,一直也不离开,在那里静静地听他骂。他骂得实在很无奈,最后问:

  “你怎么不骂我?怎么不开口啊?”

  佛陀说:“你需要我开口了?我问你一个问题,你家里有没有来过客人?”

  “有啊。”

  “客人给你带礼品,你怎么办呢?”

  “收啊。”

  “假如你不收呢?”

  “那他只能带回去了。”

  外道是聪明人,想自己骂了三天三夜,佛陀不理他,等于他什么都没有收。佛陀确实是有智慧的佛陀,他也来皈依佛陀。容忍别人犯错误,提携他,这是具有大智慧的忍辱,也是佛教忍辱的真意所在。

  有一个禅师叫白隐禅师,非常有学问,涵养很高,据说是一位开悟的禅师,他有个护法居士,很有钱,对他很恭敬,经常带自己的一家人到寺院里顶礼供养恭敬师父。居士有一个女儿,年方二八,也经常到庙里拜见师父,与男朋友谈恋爱,不小心怀孕了,男友不敢负责任逃跑掉了,女儿很爱男友,也不敢说实话,在父母的一再逼问下,就对父母说:都是白隐这个老秃驴干的好事。父母气坏了,一直供养恭敬的原来是这么缺德的人,就去把老和尚狠狠地骂了一通。等小孩子生下来后,马上就抱过去送给…

《禅者的包容》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逆川禅法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