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认识心灵的本来面目

  认识心灵的本来面目

  杭州随缘开示

  能看见的、能听到的、能感觉的、能知道的、能分别的,这个见闻觉知的本身,它是生灭法,还是轮回法。但是能够见闻觉知的这个性能,它是不生灭的。佛经里面讲的就是佛性。

  所以有时候你在一念不生,前念已灭,后念未生的时候,有些人他就能看到自己的本性。他看到本性就是,也不是这种知道,比如说我现在讲话,我们大家都不需要打妄想,也不需要分析,甚至不需要听,但是讲的每句话,就是听得很清楚。那么这个听得很清楚实际上还是我执,还是有一个我听得很清楚的。虽然他没有那么明显说,我听得很清楚了,但是他感觉当中还是我听得很清楚了。那么这个只是见闻觉知而已。但是能够让我听得很清楚的这个知性、这个觉性,它是不灭的。

  就像我们的眼睛的见性一样。眼睛,我们睁开眼睛看见前面这些千差万别的相,看到了,闭上眼睛我们就看到了这个黑乎乎的,前面一片,再睁开又看见了光明的这里,再闭上眼睛又是看到黑暗的。所以那个能看见的那个能见,它不会改变。但是我们睁开眼睛跟闭上眼睛看所看的东西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这个能看见的这个性能,它不会改变。睁开眼睛也是看,闭上眼睛也是看,那即便是睡着了,没有梦,实际上它也是看,就它的这个性能只是不起来作用了,不去分别了。比如说我现在闭上眼睛是眼前有黑乎乎的感觉,但睡着了没有梦的时候呢?那个黑乎乎的感觉也没有掉了。

  没有掉了说明那个能看的那个“能”,“能见”就是我能看到它的这个“能”,它暂停作用了,不起作用,但是那个所谓的性能它还是在的。就是说能看的“能”,跟性能的“能”其实是两个。能看的“能”就是有能有所。你在那里,我眼睛是能看的,你是所看的,但是那个性能,它不存在于这个能看上面,也不在所看上面,它是在哪里都是存在的。

  所以一般的人就是在这里,有些人他容易把这个“能”,能所的“能”抓住,就是前念已断,后念未生,清清楚楚的,这个实际上就是能所的“能”。见闻觉知,能见、能闻、能觉、能知的。但是这个能见的这个性,它是非常微细的,它没有生灭。所以这一点是需要参禅可能。

  所以一般参禅的人,第一步首先要起疑情的,必须把“所”忘记掉,就是你眼睛把所看的东西要舍弃掉。你眼睛睁开,这里看所有的这一切跟没看到一样。你的眼光要回光返照,看住自己的心。当你看住自己的心的时候,所看的东西就会忘记掉。比如说正在那里,我们讲视而不见,就发楞一样,视而不见。但是他前提是视,是先要看,看见了大家清清楚楚了,但是我的注意力呢,从每个人的脸上,或者从大家这里,我开始往回收。眼睛瞪得很大,外面看得很清楚,但是我的注意力却是往内收的,内敛的。

  那这个内收,在眼睛上能够看得到,能够起的这种作用。这就是开始参禅的人,他有办法,在一念未生之前。就是说,如果我看到这个杯子,我看到它这个样子,我眼睛开始往里收。当你眼睛已经离开了杯子了,就你的注意力已经不在杯子上,可是你眼睛还在看着这个杯子,注意力已经开始往里面,往自己的心里面收。那这个时候,其实你讲它是什么就讲不出来了,你只是看到它是这个样子。如果你讲它是杯子,你的心又马上又在这里起分别作用。这是眼睛跟外界的这个关系。那声音也是一样,这见闻觉知。声音你听到,先是听到声音,车水马龙,人声很嘈杂的,各种各样的声音,包括我讲话的声音。

  问:这杯子如果不去分别它的话,就是说注意力还是没有跑出来在杯子上,就是说见是见到了,但是没去分别它的形状、大小、颜色这些?

  答:对,不去分别它,但是不去分别它你的注意力就不在那个上面,虽然看见跟没看见一样,心已经往里面收了。耳朵也是一样,先听到了声音,什么声音都听得很清楚,但是你的心并没有在声音上,而是在往里面收,收到自己的耳根上面。

  那么这个第一步功夫是这样子做的,就是先把,我们,因为我们凡夫的六根是针对六尘,就眼耳鼻舌身意,针对的是外界的色声香味触法,然后就是一直都向外求,向外攀缘,所以根和尘两个是勾结在一起的。

  那我们现在如果真想用功得到受用,就是心灵想给它恢复正常健康的这种状态,就是把尘从根当中给它脱离开来,根和尘不要勾结,不要给它打结。我们讲心里放不开就是心结,心结是什么?就是心里面有一个东西,有一个法尘,我们讲的是法尘,法尘就是一个概念。比如说爱啊、恨啊、喜欢、讨厌,这实际上只是一个概念,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哪一个东西可以测量出这个是爱,这个是恨,这个爱有几斤几两,这个有多少,它是没办法测的。这只是一个概念,你对概念的感受。

  所以如果你的心,这个第六意识的心是从我们的意根,我们有一个我,以我为基点,然后去圆外面的这些概念,然后对这个概念进行一些分析。哦,这个是好,好到怎么样的程度。还可以比较,这个人对我特别好,那个人对我差一点点。就这全部都是对这些概念的分析。所以初步用功的时候,就要把这些概念先舍弃掉。概念舍弃掉,那么你妄想分别的心没有掉了,那么你就能看到妄想生起来之前的这个状态。

  就是修心密也是这样。就是你打坐的时候,念咒的时候,咒直管念,但是你的注意力要在咒还没有念起来之前,心还没有动之前,注意力注在这里,然后你再看自己咒念起来,念起来好像咒是在外面飘的,它跟你没有关系,就像我们讲的这个话,这个声音,虽然我听到声音了,但是我心已经往内摄了以后,这个声音再响的声音,不管是什么声音对你都不影响。你的心感觉非常寂静,一点都不受干扰,就哪怕别人骂你,说你什么难听的话,你的心只要不随它转。但你很清楚,不是说我不听了,你这话我不听了,不听实际上还是在听,还是在讨厌它,然后还是对这个不听产生了一种厌恶,那么还是随它转。所以只有你很清楚地听到,但是你的注意力是往内摄的。

  所以观音菩萨耳根圆通就叫做入流忘所,返闻自性,入流就是外界的声音,外界的这个物质,一切色法,然后外界的这些法尘概念,全部像流水一样,迁流变化的。你看我这讲话的这个声音,前一句讲完,后一句又马上讲,一讲出来就没有,一讲出来就没有,就像流水一样,但是你的耳根要让它进入这个流,只有进入这个流,你的话才会听得完整,就一句一句都在听。但是在听的时候,不是拒绝这个听,听的时候你的注意力开始从所听的这个内容当中,声音当中,给它收回来,心好像没有被外界转了。

  那个直接的感觉就是,就是很简单,我现在不打妄想了,就让脑子休息,让大脑休息,睡觉了,让大脑停在那里不动,当自己什么都不动的时候,然后他所讲的每一句话你听得特别清楚,那么这句很清楚地听到了,你心却没有动的,这实际上就是看到一念未生之前的样子。所以真正地修心密,他的功夫进步快就是快在这里,就你能够处在这种状态当中,所有的痛苦都干扰不了你。因为所有的痛苦,痛苦和快乐只是一种概念,他最多能够让我们的感官,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感官受到一点刺激,那如果你不理它,把六尘舍弃在外,而你还是很清楚地看见,就像镜子照着它们一样,那外界的六尘,所有的一切干扰,干扰不了你的六根,那干扰不了你的六根,你的六根就变得清净、变得健康、变得正常,平常的人的六根是不正常的。

  比如说我们刚才讲的很多人,看到一个讨厌的人马上就想说他,乘车在大街上看到一个路边一个人我们都要骂两句。看到哪个地方风景不好,也要说两下,那个地方脏了要说两下,外国的领导人哪件事情做得不好,我们还在那里骂两句。你的心就是随时都被外界的东西牵着跑的,所以很痛苦。

  那当你学会了这种智慧以后,就这个心随时让自己回家,让心回来,不要往外跑,心回来以后,你的注意力其实并没有减弱,反过来说你的注意力可能更全面。比如说我在这里,眼睛睁开看着你们,我脑子里面一个念头都没有,那么你们每一个人,不管他什么动作、什么表情,只要我眼光所及的,我都清清楚楚,镜子照的一样。但我如果说想要看着你这个人,你在干什么啊?我如果心里在这里动的话,其他人在动就看不见了,完全是这样。

  那如果你在十二层的高楼上面,你一个妄想都没有,你看着下面所有的车,车水马龙,你一眼就能看得非常清楚,不管是多少车,不管是什么颜色的,它的动的情况你都一目了然,但如果你注意力注意在哪一辆红色的车,其它的车可能碰起来你也不会看见。这就是我们自以为得到很多,实际上我们失去得更多,就我们人的智慧本来是可以很广的,可是因为我们所执著的,所追求的只有那么一点点,所以很多东西我们的自在的这种功能全部丧失掉了。

  那么佛就告诉我们,让我们要恢复这种心的本来面目,恢复心的本来面目一般来说就是要通过这么几个方式,就是说从回归心灵的这个角度来讲,你先要认识到我们心灵的状况,一般的人对心灵是不认识的,所以心里痛苦也没办法。然后有时候心情高兴了,为什么高兴也不知道。知道为什么高兴了,你下一次想让自己再高兴,那个门好像也进不去了,一般的人快乐都是下一次想再快乐。

  比如说一个人坐在那里很舒服或者很愉悦,就这种愉悦、这种舒服,你下一次想让自己再进入这种状态,好像又没办法了。实际上只要你的心灵能够达到某一种状态,它就有门,你就有这个能力可以达到。比如说你曾经感受过快乐,其实你就可以让自己快乐的,这道门已经让你走过了,但是往往很多人,就像我们去旅游,去外面走一样的,这条巷你刚刚走过,回来以后你忘记掉了,你不知道那条巷该往哪里走。所以对自己的心灵是一点把握都没有。

  那么学佛的第一步就是,真正学佛的目的是恢复我们心灵的本来面目,就是…

《认识心灵的本来面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