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心靈的本來面目
杭州隨緣開示
能看見的、能聽到的、能感覺的、能知道的、能分別的,這個見聞覺知的本身,它是生滅法,還是輪回法。但是能夠見聞覺知的這個性能,它是不生滅的。佛經裏面講的就是佛性。
所以有時候你在一念不生,前念已滅,後念未生的時候,有些人他就能看到自己的本性。他看到本性就是,也不是這種知道,比如說我現在講話,我們大家都不需要打妄想,也不需要分析,甚至不需要聽,但是講的每句話,就是聽得很清楚。那麼這個聽得很清楚實際上還是我執,還是有一個我聽得很清楚的。雖然他沒有那麼明顯說,我聽得很清楚了,但是他感覺當中還是我聽得很清楚了。那麼這個只是見聞覺知而已。但是能夠讓我聽得很清楚的這個知性、這個覺性,它是不滅的。
就像我們的眼睛的見性一樣。眼睛,我們睜開眼睛看見前面這些千差萬別的相,看到了,閉上眼睛我們就看到了這個黑乎乎的,前面一片,再睜開又看見了光明的這裏,再閉上眼睛又是看到黑暗的。所以那個能看見的那個能見,它不會改變。但是我們睜開眼睛跟閉上眼睛看所看的東西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這個能看見的這個性能,它不會改變。睜開眼睛也是看,閉上眼睛也是看,那即便是睡著了,沒有夢,實際上它也是看,就它的這個性能只是不起來作用了,不去分別了。比如說我現在閉上眼睛是眼前有黑乎乎的感覺,但睡著了沒有夢的時候呢?那個黑乎乎的感覺也沒有掉了。
沒有掉了說明那個能看的那個“能”,“能見”就是我能看到它的這個“能”,它暫停作用了,不起作用,但是那個所謂的性能它還是在的。就是說能看的“能”,跟性能的“能”其實是兩個。能看的“能”就是有能有所。你在那裏,我眼睛是能看的,你是所看的,但是那個性能,它不存在于這個能看上面,也不在所看上面,它是在哪裏都是存在的。
所以一般的人就是在這裏,有些人他容易把這個“能”,能所的“能”抓住,就是前念已斷,後念未生,清清楚楚的,這個實際上就是能所的“能”。見聞覺知,能見、能聞、能覺、能知的。但是這個能見的這個性,它是非常微細的,它沒有生滅。所以這一點是需要參禅可能。
所以一般參禅的人,第一步首先要起疑情的,必須把“所”忘記掉,就是你眼睛把所看的東西要舍棄掉。你眼睛睜開,這裏看所有的這一切跟沒看到一樣。你的眼光要回光返照,看住自己的心。當你看住自己的心的時候,所看的東西就會忘記掉。比如說正在那裏,我們講視而不見,就發楞一樣,視而不見。但是他前提是視,是先要看,看見了大家清清楚楚了,但是我的注意力呢,從每個人的臉上,或者從大家這裏,我開始往回收。眼睛瞪得很大,外面看得很清楚,但是我的注意力卻是往內收的,內斂的。
那這個內收,在眼睛上能夠看得到,能夠起的這種作用。這就是開始參禅的人,他有辦法,在一念未生之前。就是說,如果我看到這個杯子,我看到它這個樣子,我眼睛開始往裏收。當你眼睛已經離開了杯子了,就你的注意力已經不在杯子上,可是你眼睛還在看著這個杯子,注意力已經開始往裏面,往自己的心裏面收。那這個時候,其實你講它是什麼就講不出來了,你只是看到它是這個樣子。如果你講它是杯子,你的心又馬上又在這裏起分別作用。這是眼睛跟外界的這個關系。那聲音也是一樣,這見聞覺知。聲音你聽到,先是聽到聲音,車水馬龍,人聲很嘈雜的,各種各樣的聲音,包括我講話的聲音。
問:這杯子如果不去分別它的話,就是說注意力還是沒有跑出來在杯子上,就是說見是見到了,但是沒去分別它的形狀、大小、顔色這些?
答:對,不去分別它,但是不去分別它你的注意力就不在那個上面,雖然看見跟沒看見一樣,心已經往裏面收了。耳朵也是一樣,先聽到了聲音,什麼聲音都聽得很清楚,但是你的心並沒有在聲音上,而是在往裏面收,收到自己的耳根上面。
那麼這個第一步功夫是這樣子做的,就是先把,我們,因爲我們凡夫的六根是針對六塵,就眼耳鼻舌身意,針對的是外界的色聲香味觸法,然後就是一直都向外求,向外攀緣,所以根和塵兩個是勾結在一起的。
那我們現在如果真想用功得到受用,就是心靈想給它恢複正常健康的這種狀態,就是把塵從根當中給它脫離開來,根和塵不要勾結,不要給它打結。我們講心裏放不開就是心結,心結是什麼?就是心裏面有一個東西,有一個法塵,我們講的是法塵,法塵就是一個概念。比如說愛啊、恨啊、喜歡、討厭,這實際上只是一個概念,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哪一個東西可以測量出這個是愛,這個是恨,這個愛有幾斤幾兩,這個有多少,它是沒辦法測的。這只是一個概念,你對概念的感受。
所以如果你的心,這個第六意識的心是從我們的意根,我們有一個我,以我爲基點,然後去圓外面的這些概念,然後對這個概念進行一些分析。哦,這個是好,好到怎麼樣的程度。還可以比較,這個人對我特別好,那個人對我差一點點。就這全部都是對這些概念的分析。所以初步用功的時候,就要把這些概念先舍棄掉。概念舍棄掉,那麼你妄想分別的心沒有掉了,那麼你就能看到妄想生起來之前的這個狀態。
就是修心密也是這樣。就是你打坐的時候,念咒的時候,咒直管念,但是你的注意力要在咒還沒有念起來之前,心還沒有動之前,注意力注在這裏,然後你再看自己咒念起來,念起來好像咒是在外面飄的,它跟你沒有關系,就像我們講的這個話,這個聲音,雖然我聽到聲音了,但是我心已經往內攝了以後,這個聲音再響的聲音,不管是什麼聲音對你都不影響。你的心感覺非常寂靜,一點都不受幹擾,就哪怕別人罵你,說你什麼難聽的話,你的心只要不隨它轉。但你很清楚,不是說我不聽了,你這話我不聽了,不聽實際上還是在聽,還是在討厭它,然後還是對這個不聽産生了一種厭惡,那麼還是隨它轉。所以只有你很清楚地聽到,但是你的注意力是往內攝的。
所以觀音菩薩耳根圓通就叫做入流忘所,返聞自性,入流就是外界的聲音,外界的這個物質,一切色法,然後外界的這些法塵概念,全部像流水一樣,遷流變化的。你看我這講話的這個聲音,前一句講完,後一句又馬上講,一講出來就沒有,一講出來就沒有,就像流水一樣,但是你的耳根要讓它進入這個流,只有進入這個流,你的話才會聽得完整,就一句一句都在聽。但是在聽的時候,不是拒絕這個聽,聽的時候你的注意力開始從所聽的這個內容當中,聲音當中,給它收回來,心好像沒有被外界轉了。
那個直接的感覺就是,就是很簡單,我現在不打妄想了,就讓腦子休息,讓大腦休息,睡覺了,讓大腦停在那裏不動,當自己什麼都不動的時候,然後他所講的每一句話你聽得特別清楚,那麼這句很清楚地聽到了,你心卻沒有動的,這實際上就是看到一念未生之前的樣子。所以真正地修心密,他的功夫進步快就是快在這裏,就你能夠處在這種狀態當中,所有的痛苦都幹擾不了你。因爲所有的痛苦,痛苦和快樂只是一種概念,他最多能夠讓我們的感官,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這六種感官受到一點刺激,那如果你不理它,把六塵舍棄在外,而你還是很清楚地看見,就像鏡子照著它們一樣,那外界的六塵,所有的一切幹擾,幹擾不了你的六根,那幹擾不了你的六根,你的六根就變得清淨、變得健康、變得正常,平常的人的六根是不正常的。
比如說我們剛才講的很多人,看到一個討厭的人馬上就想說他,乘車在大街上看到一個路邊一個人我們都要罵兩句。看到哪個地方風景不好,也要說兩下,那個地方髒了要說兩下,外國的領導人哪件事情做得不好,我們還在那裏罵兩句。你的心就是隨時都被外界的東西牽著跑的,所以很痛苦。
那當你學會了這種智慧以後,就這個心隨時讓自己回家,讓心回來,不要往外跑,心回來以後,你的注意力其實並沒有減弱,反過來說你的注意力可能更全面。比如說我在這裏,眼睛睜開看著你們,我腦子裏面一個念頭都沒有,那麼你們每一個人,不管他什麼動作、什麼表情,只要我眼光所及的,我都清清楚楚,鏡子照的一樣。但我如果說想要看著你這個人,你在幹什麼啊?我如果心裏在這裏動的話,其他人在動就看不見了,完全是這樣。
那如果你在十二層的高樓上面,你一個妄想都沒有,你看著下面所有的車,車水馬龍,你一眼就能看得非常清楚,不管是多少車,不管是什麼顔色的,它的動的情況你都一目了然,但如果你注意力注意在哪一輛紅色的車,其它的車可能碰起來你也不會看見。這就是我們自以爲得到很多,實際上我們失去得更多,就我們人的智慧本來是可以很廣的,可是因爲我們所執著的,所追求的只有那麼一點點,所以很多東西我們的自在的這種功能全部喪失掉了。
那麼佛就告訴我們,讓我們要恢複這種心的本來面目,恢複心的本來面目一般來說就是要通過這麼幾個方式,就是說從回歸心靈的這個角度來講,你先要認識到我們心靈的狀況,一般的人對心靈是不認識的,所以心裏痛苦也沒辦法。然後有時候心情高興了,爲什麼高興也不知道。知道爲什麼高興了,你下一次想讓自己再高興,那個門好像也進不去了,一般的人快樂都是下一次想再快樂。
比如說一個人坐在那裏很舒服或者很愉悅,就這種愉悅、這種舒服,你下一次想讓自己再進入這種狀態,好像又沒辦法了。實際上只要你的心靈能夠達到某一種狀態,它就有門,你就有這個能力可以達到。比如說你曾經感受過快樂,其實你就可以讓自己快樂的,這道門已經讓你走過了,但是往往很多人,就像我們去旅遊,去外面走一樣的,這條巷你剛剛走過,回來以後你忘記掉了,你不知道那條巷該往哪裏走。所以對自己的心靈是一點把握都沒有。
那麼學佛的第一步就是,真正學佛的目的是恢複我們心靈的本來面目,就是…
《認識心靈的本來面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