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天道、解脫道與菩薩道的關系
——發表于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
一、序論
佛法就是心法,心有八萬四千相,佛講八萬四千法。明白心之善惡流動,即知六道苦樂之無盡輪回,故能改惡向善;明白心之本體不動,即知二乘解脫之寂靜涅槃,故能破迷開悟;明白心之妙用無窮,即知大乘菩薩之殊勝莊嚴,故能自利利他。所以,上根之人,直指之下,明心見性,十方法界,頓時了然,妙用無盡;中根之人,依法修學,藉教悟宗,拾級而上,亦得受用;下根之人,唯在聞思,不事真修,或者著相修行,把握不住佛法根本,終日辛勞,無所受用,亦能深種善根,而改善現實生命。由此之故,建立佛法的修學體系,對機施教,應病與藥,實爲佛陀教化衆生之善巧。
佛法的修學體系各宗各派都有詳細的描述,這裏就撇開單一的宗派知見,來談談佛法本身的修學體系,所謂五乘正法,即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最終達到的圓滿究竟極果——一佛乘。五乘正法的人天乘屬于世間善法,歸于六道輪回當中的人天道;五乘正法的聲聞緣覺乘屬于羅漢獨覺法,歸于出世間的解脫道;五乘正法的菩薩乘則屬于大乘佛法,歸于超越世間和出世間的菩薩道。五乘正法的一致歸宿,則是覺者之無上菩提,此乃佛陀教育的終極目標,極盡佛法之源底,徹證宇宙之實相,彰顯人生之真谛,成就究竟之佛道。
這五乘正法猶如金字塔一般,人天乘是一切佛法的共同基礎,也是世間善法和各宗教哲學的共同基礎,當然也就是金字塔的基礎。通過五乘正法的逐漸提升,次第而上,最終到達圓滿的菩薩乘,歸于佛道之頂尖,也就是金字塔的頂尖。由此散發出無盡的光明,照亮無盡法界的無盡蒼生,使天地萬物一片光明而又寂靜。所以,掌握好五乘正法中各乘之間的關系,以及整個佛法的高度與廣度,然後都指歸于無上菩提,才是佛教健康發展的關鍵所在。一如金字塔的結構,上下左右之關系密切,構造完美統一,方能經風雨而不動,曆萬古而常新,屹立于天地間。
二、五乘正法即是道次第
近年來佛教界呼籲最強烈的一種聲音就是培養人才,特別是培養修行型的人才。一提到修行,呼籲比較強烈的則是“道次第”的建設。因爲,大多數學佛者剛入門滿心歡喜,當最初接觸佛法的那股純粹信仰的熱情過後,便覺得修道路上的前景茫然無措,進而用功也無從下手,甚至弘法事業也淩亂無序,大小顯密各樹己見,入世出世莫衷一是,培養人才也就難以成效。如此,佛教教育便很難像金字塔一樣健康發展下去了。
明眼善知識看到這種無序的狀態,發起學習宗喀巴大師著的《菩提道次第廣論》,臺灣日常法師最初全力弘揚,莆田廣化寺也邀請日常法師的弟子授課傳法,再加上四川五明佛學院索達吉堪布的傳法教授,內江聖水寺智海法師的極力弘宣,更有蘇州戒幢佛學研究所濟群法師對道次第的研究教誨,等等。一時間,大江南北,海峽兩岸,廣大信衆深受法喜。而五乘正法的修道次第,實際上就是一套完整的佛法修學體系,符合各宗各派的修行次第以及證道標准。
所謂乘,就是乘坐、運載之義。如果以五乘正法來對應道次第,那麼人天乘就是通往人天之道的方法,聲聞緣覺乘就是通往二乘解脫道的方法,菩薩乘就是通往菩薩成佛道的方法。這五乘正法就像是五個臺階的梯子,爲了接引墮落在苦海深淵的愚癡凡夫,必須把梯子的最底下兩個階梯深入苦海之內,最上叁個階梯則留在了苦海之上。我等凡夫只要能夠抓住這個梯子,順著梯子往上爬,就能通過人天乘的修學積累資糧,走上人天道而看見二乘的修學情況,最後一定能夠順利地爬到階梯的頂上,從而超越叁界,解脫苦海,圓滿菩提。
要想通過真修實證來實踐佛法,首先必須明白修行的五大要素,即:修行主體——身業、口業、意業,修行方法——戒學、定學、慧學,修行目標——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修行動機——善心、出離心、菩提心,修行利益——善法喜樂、涅槃靜樂、菩提常樂。其次是按照這些指標,在人天道、解脫道、菩薩道的次第上對應修習,相互證明,層層遞進,以先覺覺後覺,構成完善缜密的佛法修學體系。則無論是漢傳佛教、藏傳佛教,還是南傳佛教,無論是人間佛教、山林佛教,還是大乘佛教,都能找到相應的位置,准確的定位,從而使佛教教育和修學體系形成一個緊密相連的網絡,落實在每個有緣遇到佛法者的生命中,體現佛陀出世本懷——欲令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1、人天道是去惡從善的基礎。
佛說:一切諸佛都在人間成佛,而不在天上成佛。慧能大師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太虛大師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可見人是六道中最寶貴的生命現象。因爲叁惡道有太多的痛苦而迷惑造業無暇修習佛法,天道衆生又有太多的快樂而坐享其樂不思解脫,唯獨人道苦樂參半知道離苦得樂,最合適修學佛法。人世間就是這一期生命的生活時空,在這個時空中的人都需要提高境界升華生命,所以“去惡從善”就是提升生命的首要原則,也是整個佛法修學的基礎所在。
按照戒定慧叁學爲標准,進行自我修複與自我淨化。從戒學方面看去惡從善,去惡就是止持,停止不應有的不良行爲,從善則是作持,運作應該有的正常行爲。具體而言,就是皈依叁寶不皈依天魔外道,受持五戒不傷害自己和他人,奉行念佛、念法、念僧、念天、念戒、念施,修習一切善行,進而乃至受持五戒、八關齋戒、菩薩戒等等。從定學方面來看,就是讓散亂煩惱的心暫停下來,通過初步的誦經念佛、打坐習禅、持咒止觀等等修行,可以打好禅修的基礎。從慧學來看,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思維、觀察善惡因果,思維業果輪回,樹立正知正見,落實正信正行,啓發積極進取的精神。
人天道主要是修習資糧和加行,就是集資淨障,做好修行解脫道和菩提道的准備工作。大致而言,不外乎皈依叁寶具足正信、正確發心導歸菩提、嚴持戒律具足德行、積極向善助人爲樂。此外還需要每天誦經或念佛、持咒、止觀等,培養實修的好樂之心,所謂養道心。就是先要養成一個佛教人才的基本品格,也是升華生命必須邁出的第一步。
2、解脫道是破迷開悟的關鍵。
在資糧和加行得到落實之後,就有足夠的能力去實踐佛法獨特的解脫道和菩薩道了。從人天道進步到解脫道,需要有必要的動力機製,那就是出離心。因爲認識到人天道的局限狹隘和不可靠,所以生起了尋求解脫的必然心理。在凡夫的人生道路上,佛法將之劃分爲六道,其中叁條是屬于墮落型的叁惡道,另叁條是屬于積極正面的叁善道。但是這六條道路都是從每個人的業緣果報來彰顯,無論多麼善良和快樂,就算到了極致的非想非非想處天,也是會有報盡墮落之虞。同樣,無論多麼罪大惡極和痛苦,就算在無間地獄受盡苦楚,也是會有報盡出獄之日。這六條道路都是死胡同,都是沒有出路的,都必須再回來到原先苦樂紛呈善惡是非上,所以說六道是輪回的。生命的出路只有兩條:一條是解脫的道路,一條是菩薩的道路。唯有超越善惡苦樂,打破六道輪回的怪圈,才是生命的第一條出路,這就是解脫道。
輪回的主要原因是迷失了自我的真相,從而産生了顛倒的我執,由于我執而産生的行爲即是造業,由于造了善惡之業,而感召了六道善惡之果報,既已形成了善惡果報,就會産生苦樂之覺受。所以四谛法所說的苦谛,即世間是苦,苦都是有原因的,集谛即苦的原因,即惑業苦是集。因此解脫的關鍵點就在于破除我執。破除我執有兩個階段,一是從理性上見到無我的真理,二是從事相上證實無我的正道。在緣覺的解脫道修證路上,最後的突破無明也就是破除我執。
佛陀常常在說法會上,就能令廣大在家出家弟子開悟而得法眼淨,言談的當下即可證得初果羅漢,似乎見道並非難事。因爲破除見惑只是在理上見到了無我,這與修行的功夫禅定是兩碼事。深入聞思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即可逐漸顯發涅槃寂靜的生命內在本質。智目行足,在看到了涅槃本體的真相之後,繼而努力落實在自己的生活中,通過對四禅八定的逐漸修習,于一切具體事行上得以證實無我真相,如理而行,次第證道,最終真正達到了理事不二,見修合一,破除我執,而證悟空性的解脫道。
3、菩薩道是自利利他的妙用。
菩薩道的自利利他之妙用,真是無窮無盡啊!之所以能夠在解脫之後自利利他,那是因爲曾經發過殊勝圓滿的菩提心,以菩提大願作爲菩薩廣度衆生的強大動力,故能生生世世不舍棄任何一個衆生,任運度生而無所住。因爲菩薩的境界是:有大智慧不住生死,有大慈悲不住涅槃。只有證得解脫道之後,才能真正發起菩薩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也才能真正展現“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的菩薩境界。自利利他,圓滿無缺,即可到達生命的巅峰,證悟究竟菩提。所以,大乘佛法對于個人修行和大衆修行是緊密相連的,即大乘佛法的修行不僅是個體生命的圓滿,還是全體大衆生命的共同圓滿。
修習菩薩道的動力就是菩提心,從凡夫發起的世俗菩提心,經過伏心菩提、解脫之後的明心菩提、出到菩提,直到最後證悟的究竟菩提,一切都是圍繞“菩提心”而展開的。有了明確的出離心、無我的空性見和圓滿的菩提心,再加上實踐菩薩道的正法,諸如對大乘佛法的戒定慧叁學的實踐,就能對生命作最完美有序的提升和展現。
菩薩道上自利利他的戒學爲攝善法戒、攝律儀戒、饒益有情戒,菩薩的定學爲世間禅、出世間禅、出世間上上禅,自利利他的慧學便是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一切大乘佛法都可以被攝入戒定慧叁學當中。在菩薩道的無我法中,便可以盡一切努力來實踐生命內在的第二次超越(第一次超越爲解脫生死破我執而證涅槃,第二次超越爲不住涅槃破法執而證菩提),到達生命中最爲極致完美的境界,即…
《人天道、解脫道與菩薩道的關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